研究内容

      我国的高原高寒地区主要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新疆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海拔高、全年平均气温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的特点。这些地区的供能和能源资源现状如下。

(1)居民供电 / 热问题。居民住宅距离大电网中心较远,无法从大电网取电,且供暖季长、热需求量大,传统供能方式多依靠外供燃油,但是化石能源成本高昂,补给困难,无法实现电 / 热能的自主保障。

(2)水能、太阳能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高原地区分布广泛。以西藏为代表,该地区河流众多、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水汽少,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风能资源与地形、海拔密切相关,以西藏为例风能资源可划分为风能可利用区域和风能贫乏区域。

       基于高原高寒地区的用户需求和资源现状,充分开发可再生能源是高原高寒地区实现电 / 热能自主保障的重要趋势。但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无法稳定跟踪负荷。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主要的技术途径是将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耦合。储能技术可实现电 / 热能的移时管理,稳定系统输出、跟踪计划负荷;可优化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同时减少弃能量;储电、储热两种储能设备协调利用可提升系统灵活性、经济性。由此可见,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耦合可解决高原高寒地区供电 / 热的问题。

       可再生能源微网是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结合的主要应用,微网的优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部分研究以遗传算法为基础,针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当地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考虑系统成本、供电可靠性等多个目标,实现系统容量配置最优。但由于水资源具有枯水和丰水期周期变化特性,以上研究并不适用于水利资源丰富的高海拔偏远地区。针对离网型风光水储互补发电系统,有文献基于 HOMER 可再生能源优化软件系统进行资源容量配置,以微电网系统成本为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在水能丰富的偏远地区,建立风光水储离网型系统的必要性。一些文献建立了计及负荷响应的独立微网系统,在系统成本的基础上考虑了可控负荷调度成本,采用 CPLEX 求解混合线性整数规划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负荷响应能同时降低微网总运营成本及弃风光率。有文献中利用粒子群优化方法,以风光发电的消纳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分别利用抽水蓄能和电池储能消纳低频和高频波动。

       在高原高寒地区供暖方面,太阳能集热器与蓄热系统结合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一种供暖方式。有文献从集热性能与经济性方面对比了平板型、真空管式及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三种集热形式,表明高寒地区采用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太阳能供暖最佳。在工程应用方面,研究表明槽式太阳能供暖具有较好的节能性和经济性。因此发展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用于用户供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高原高寒地区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研究_java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流程图

高原高寒地区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研究_java_02

供热系统原理图

       已有系统虽在降低投资成本的同时满足了用户的电需求或热需求,但仍存在发展障碍:①在并网型的微电网发电系统中,过剩的资源可出售给电网,但在离网型的系统中,仍有大量弃能未充分利用;②目前微网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不能满足用户的用热需求,缺少适用于高原高寒地区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的结构、运行方式及优化配置方面的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机理;其次,针对该新型系统,建立了各单元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热电设备性能的实时能量管理策略,并建立了以年成本为主要优化目标的容量配置方法;最后,本文对高原高寒地带民用住宅群的供能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在相同案例背景情况下,加入及未加入光伏发电、槽式集热器、电加热器等单元对优化配置方案结果的影响,并基于方案对比结果,分析了最优配置时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的可行性及运行特性。

结论

(1)本文基于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的特点,结合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该系统利用储电和储热技术灵活调节特性,将供电系统与供暖系统耦合在一起,实现联合供电与供热。该系统具有零污染、高能效、高可靠性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提出一种考虑热电设备性能的实时能量管理策略,建立了以供能系统年成本为目标的容量优化方法,可实现各设备的经济优化匹配,为分布式供能系统和微网的优化设计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3)通过案例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集成系统容量优化方法的可行性。高原高寒地区地理条件特殊且人口居住分散,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系统供能比燃油供能更适宜;针对具有“高海拔、低风速”特点的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显著优于风能资源,优化方案优先利用太阳能;供热子系统以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为基础热源,电 - 热转换系统为补充热源,有利于实现投资成本最小化。

(4)验证了能量管理策略的可行性及运行特性。通过储能单元的能量移时管理可实现热 / 电负荷实时跟踪,系统供电及供热的可靠性为 100%,且具有良好的连续运行性能;储电单元和电 - 热转换系统将原方案中的弃水加以综合利用,优化后系统弃水率从 12.59% 降低为 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