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普及率这么高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见过视力表。
但是往往都是验光师简单告诉你视力结果。
对这张表,你真的了解它吗?
接下来,今天就请Absentee详细讲解视力表,带给你新的认知。
《标准对数视力表》由温州医学院缪天荣教授在前人基础上进行设计和改良,于1989年发布,随后被政府定为国家标准GB 11533-1989。
经过部分修改,2011年政府发布新的国家标准GB 11533-2011。
《标准对数视力表》[i]中,视力表共有两张。
一张为远视力表,被测试者测量时需要距视力表5米;
一张为近视力表,测量时只需要眼睛距离25cm即可。
由于功能一致,我们只介绍远视力表,感兴趣可以自行查阅《标准对数视力表》GB 11533-2011。
本文截图均来自《标准对视视力表》GB11533-2011
视力表中,形状像“E”的符号叫做视标。
远视力表一共14行视标,大小依次递减,数目不定时增加。
视力表中视标的方向不定,测试时,被测试者需要指出视标的开口朝向,当其正好能看清某一行的视标时,左右两边的参数就是他的视力值了。
左右两参数为1.0和5.0时,其视力为正常视力。
搞明白视力表,最主要的是搞明白这两边的参数,以及其规律。
两列参数,
左边一列叫做小数记录,用V来表示,单位为分(’)。
右边一列叫5分记录,用L来表示。
小数记录数值越小,表示一个人视力越好,而5分记录正好反过来。
两者是等价的,有固定的换算关系,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国内常用的分数记录
远视力表中,每一个视标具有一个正方形框架,此正方形框架被4条横行和4条竖线等分,形成了25个大小相同的格子。
每一个“E”占据了其中的17个格子,“E”的每一比划占据了边长的五分之一。
眼球中,角膜后在光轴上约7mm的一个点称为结点,用N表示。
外界物体上两个点分别和结点连线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用α表示。
视力表于被测试者之间的标准距离用d表示,此处为5米。
视角α是一个关键概念,两种记录分数有此时的视角α得出:
那么
当被测试者立于距视力表5米的位置时,刚好第十一行的视标,其“E”中每一比划的宽度占据的视角α=1’(一分),也就是六十分之一度。
一分视角,是人类视网膜能辨认细节的最小视角。
所以正常被试最多就只能看到第十一行仅此而已。第十一行视标,也是整个视力表的标准视标,此时V=1.0,L=5.0。
整个视力表从上到下,其视标边长依次递减,且遵循韦伯-费希纳定律,成等比数列下降。
《对数视力表》规定第一行视标的边长为第十一行视标边长的10倍。所以第一行比第二行视标,其边长为其1.258倍。
数学很熟悉的人知道,当圆心角较小的情况下,弦长约等于弧长。
也就是说,随着视标边长不断地等比变小,其视角也是在呈现等比变小的,上一行视标所占视角,为下一行视标所占视角的1.258倍。
由于小数记录是取视角的倒数,那么换算一下,下面一行的数值则为上面一行数值的1.258倍。
小数记录的方式,取倒数就可以直接获取人眼能分辨物体细节的最小视角。
5分记录的采用,则使等比数列变成等差数列,在统计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缪天荣教授称为整个标准对数视力表的“精髓”[ii]。
国际上的分数记录
除了上述两种记录方式,还有诸如分数记录,对数记录等形式。
由于国际上目前使用最多是Snellen视力表,所以其附带的分数记录体系仍然是国际上的主流。
其形式为d/D
d 为标准距离,此处为5米。
D为设计距离,表示正常被测试者在看某一行视标时,其最远能够看清的距离。
例如,某人视力为5/40,表示此人在5米情况下能够看清的最小视标,正常视力者可以在40米处看清。
当分子与分母相同时,一个人的视力就是正常视力了,Snellen中为20/20。
《标准对数视力表》中给出分数记录的换算表。
此处介绍的视力表,测量的是视力;而配眼镜时,选择镜片选择的是屈光度。
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公式换算。
一个人的视力受损,可能是由于眼球屈光度变化,可能是由于视神经受损,可能是由于视网膜受损,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而且,同一个人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点,其视力也是出现波动的,所以视力与其眼球屈光度,并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
通常配眼镜时,检查完视力,还要试着佩戴镜片,以决定最终的眼镜度数。
按照经验来讲,屈光度估计如下[iii]:
今天从视力表概况、两种记录方法、视力与屈光度三个方面对视力表的入门以及应用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