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结论:定义常量在interface和class中其实都行,关键是看你的设计和个人爱好。

Java中interface中定义变量默认都是"public static final"类型的,也就是常量,因此很多人在interface定义常用的常量。

下面是功能等同的两种定义常量的方式: 

class:



package com.example;

public final class Constants {
private Constants()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A = 10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B = 10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C = 10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D = 100;
}


 interface:



package com.example;

public interface Constants {
int A = 100;
int B = 100;
int C = 100;
int D = 100;
}


类定义常量和接口定义常量:  

1、类定义常量,需要定义成final且定义一个private的构造方法,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其他类继承,禁止实例化此类,调用时直接以"类.常量"的方式调用。

2、接口中定义的"变量",其实就是常量,接口中的"变量"默认都是 "public static final"类型,即为常量,因此接口可以省略"public static final"而直接写成 "type variable"。 

3、用如上的类定义常量,不能实例化也不能被继承,看起来完美无缺。

4、接口定义常量,虽不能实例化,确可以被其他类实现;

因此有这么一种设计模式"The constant interface pattern". 所谓的"常量接口模式", 就是其他类要使用接口中定义的常量,就实现该接口. 我认为这是对接口的烂用. 接口中定义的常量应为所有类频繁使用的常量,但并不是每个类都使用了接口中定义的所有常量,因而导入了不必要的常量到这个类中,并且导入后这个类的子类也会基础导入的常量,这样会导致混乱,应当避免此种用法。

5、在interface和class中定义相同的常量,interface生成的class文件比class生成的class文件会更小,而且更简洁,效率更高。可以使用jad和javap反编译去分析一下。 

个人总结:

1、不要使用"常量接口模式",此模式会导致类中的常量混乱,增加维护难度。注意!是常量接口模式时不要使用,而对于普通的设计是可以使用接口去实现的。

2、不要使用静态导入,import static *****,因为import static会导致可维护性下降,维护的人看代码时,不是那么清楚或者不那么迅速的知道这个常量位于哪个文件中。建议使用常量的地方直接 "接口.常量名" 的方式使用。

3、还有用这种方式定义常量: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nstants {},很容易看出这种方式定义常量的目的:禁止实例化。但是"abstract class"的目的是为了让其他类继承,因此语意别扭,同样具有interface定义常量的确定,即可以被继承, 其实解决上述问题更优美的方式是用final修饰类并给类定义一个private构造方法。

4、对于用是用interface定义常量还是使用class定义常量,看个人喜好. 个人觉得interface定义常量更为优美:代码更简洁, 生成的class文件更小,JVM不要考虑类的附加特性,如方法重载等,因而更为高效。这是一种反模式的用法,很多人不喜欢这种用法,如果我们知道它的优缺点,延长避短,也是无可厚非的,还有一点是不要把这种用法用成"常量接口模式",个人觉得"常量接口模式"确实是一种对interface的"poo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