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可能真实了些。
昨天有一枚读者向我诉苦,说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被疫情害的很惨。
为啥说惨?别说穿着学士服接受校领导的拨穗正冠,连和宿舍哥几个把酒言欢来顿散伙饭都做不到。
而踏出校园涌入社会瞬间,既要经受疫情洗礼,更被一些无良媒体冠上 "惨"、"难" 来渲染焦虑。
近来更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宅在家里一天比一天焦虑。在这种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夹击之下,甚至对人生开始了怀疑。不确定自己还有没有未来。
恨透了疫情,觉得自己运气太差。如果早一年,或者晚一年,都比今年好很多。
我告诉他说,这算个屁。
不知道有没有同学听说过98年的下岗潮,或者更准确的说,有没有听说过98年真实的下岗潮。
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1997 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为10766万人。1998年开始暴跌:8809万人;到2002年,数据滑落至6924万人。6年间,国有单位职工减少将近4000万,失业率达到 22%,原因大部分源自下岗潮。
数千下岗工人集体卧轨阻断铁路。全国有轻生念头的,何止数万人。可能你觉得咱们是大学生、研究生,怎么能和这些工人相比。孰可知,这些工人,放在时代的背景下,在当时也是天之骄子。
下岗潮的历史原因这里不作深入讨论,但这是不可预测的事情吗?我认为对大部分人都算是。可能站在国家角度,这是有计划的通过牺牲来换取进步和发展。但对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就是不可预测的事情。
而其实,这些意料之外的,才是现实。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很想故作姿态的说,好好努力,就能获取好的生活好的未来。而其实现实是,除了努力别无他法,不然就活该被当韭菜。
其实,现在的大环境,纵然再差,比当年又何止好上千万。
迷茫是常态,梦想却是自己造的。大部分人,如你我一样,谁又不曾迷茫过。如何从迷茫中觉醒,才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
或许我们会看到一些,有背景、有特长、有关系的人轻而易举的找到工作,但这又未尝不可化作自身的动力。能意识到自己的“没有”,其实就是最大的有。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人。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有很好的资源。校招、内推、各大求职APP,这些都给了咱们主动出击的机会。
校招放古代那是啥,怕只有翰林院的学生有这种机会。内推更得是承祖辈蒙荫,家里没点关系谁给你推。各大求职APP更别说了,这就相当于后门,直达天听。
换个角度,说句过于真实的话。HR也是有KPI的,招一个员工进去,他的绩效才能达成,单说求职这事,他们或许比你更着急。
我们要学会来利用这些资源,撬动更多的资源。 这才是社会的生存之道。情况或许是真的严峻,但只要摆正心态、步步为营、升级加点,就一定可以撑到大后期。
首先,凡事需要辩证来看。疫情下虽说就业紧张,另一方面却也涌现出一批爆发式增长的行业。知识付费、在线教育、卫生环境、险资配置等,巨大的行业缺口一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 如果没有能力冲向大厂,不妨先从这些朝气行业中做出一个筛选,锁定一个自己的方向。
接下来通过行业细分选择岗位,查看招聘JD(职位描述),明确岗位需求。 记住,资本市场下是残酷的,不要一上来就问公司能给你带来什么,而应先思考,自己如何做好这一份岗位。
行业是自己选的,只要不排斥岗位,我认为都不妨碍进去先做上一段时间。注意,不排斥并不等于喜欢。 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岗位固然好,但如果找不到,那也很正常。只要不排斥,在我看来都能做。理由是,你是选定的行业,而不是岗位。如果着眼于岗位,充其量也就是个工具人。
选好了职业,挑好了岗位。开始认真的做求职准备。 针对岗位,精准的进行简历调整与修改。广撒网多捞鱼,并不适合买方市场。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才能在不好的大环境下,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原因很简单,你抓住了对方的心理。
大概率做好了上面的一切,你发现自己还是被挂掉了。这,还是很正常。请迅速对面试进行复盘。 下一次如果再面试同类型岗位,根据复盘优化点即可在面试中有的放矢,成功几率便会大大增加。
最后,重复上面的步骤。 做好了这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自己适合的工作,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其实上面就业的这点破事,你会发现在你人生长河里,屁都不是。
你有任何自身发展的疑问,都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会尽可能的从我
的角度,给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
而我,想要你的一个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