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处理的典型模式是,将所有数据项视为一个集合,并将其组织为适宜的数据结构(或者说使用适宜的数据结构对之进行存储以及组织),进而借助操作接口高效访问。

为了考查和评价各操作接口的效率,除了从最坏情况的角度出发,也可假定所有操作彼此独立、次序随机且概率均等,也即从平均情况的角度出发。然而,实际中,后一尺度所依赖的假定条件(独立随机等概率),往往不足以反映真实的情况。

实际上,在任意数据结构的生命周期内,不仅执行不同操作的概率往往极不均衡,而且各操作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并在整体上呈现出极强的规律性。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所谓的“数据局部性(data locality)”,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 1)刚刚被访问过的元素,极有可能在不久之后再次被访问到;
  • 2)将被访问的下一个元素,极有可能就处于之前被访问过的某个元素的附近;

充分利用好此类特性,即可进一步地提高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效率。就二叉搜索树而言,数据局部性表现在:

  • 刚刚被访问过的结点,极有可能在不久之后再次被访问到;
  • 将被访问的下一节点,极有可能处于不久之前被访问过的某个结点的附近;

如何利用这一重要的访问特性呢?

只需将刚被访问的结点,及时地“转移”至树根(附近),即可加速后续的操作。当然,转移前后的搜索树必须相互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