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为机械工业出版社《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大魏读书笔记。感谢陈香香老师的赠书。本文是系列第二篇。文中引用了书中的观点,并结合大魏的个人理解,进行了大量示例的补充。这是一本好书。
一、从头部互联网跨界看银行转型的初心
在第一篇中,我们提到头部互联网的金融跨界,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银行的杀手锏主要是金融牌照。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头部互联网为何要跨界金融?因为金融业务暴利?
很多人是这样想的。
实际上,银行业资产净利润率,不高于1%。远低于大家心目中低利润的制造业(可达10%)。但是,对于阿里腾讯京东而言,它们在自己的业务领域窥见大量的金融服务机会,金融业务既能够为闲置资金带来稳定的收益,又能让自家的生态链更为完善,因此金融跨界对它们的诱惑力很大。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在京东购物,可能只有在最后还款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银行。在京东选中货物,可以通过微信支付,也可以通过京东白条支付。然后在一个月内给京东金融还款,手撕白条。如果在京东的小金库中有存款,那压根就不必银行转账。
用大魏自己的例子,以前我有三张信用卡;上半年中行、招行信用卡已经过期,银行短信提醒邮递新卡要求回复收卡地址时,我没有回复;因为用不上。在我看来,一个人最多保留一张信用卡就足够了。那些银行所谓的优惠、积分活动,在我看来,还不够折腾的。有那闲工夫不如看看书、写写书。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很简单:解决资金支付的问题。但银行金融服务的复杂度,和我们对金融核心需求的简单性是严重不匹配的。银行的产品,应该呈现简化,产品的种类应该围绕对客户价值的主张,而非银行的价值主张和识别,设计应该逐渐趋向服务化、顾问化、智能化。
说简单点:银行做的App和服务,应该让用户用着爽,让用户省事;而不是银行自己怎么省事怎么来。
回首往事,不堪回首。在2010年左右,定期交水费、电费、煤气费,对于大魏而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交煤气费需要去天然气公司,交水费、电费需要去银行排队代缴。而造成时间消耗的另外一个问题北京的交通:自己的住所未必紧挨着银行,开车去?没地方停车、打车去出租司机嫌近、走着去太远......总之,把这三件事整利索,基本一个周末的上午就没了。而缴费过程,大抵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半蹲式窗口现实版,酸爽无比。
我当时内心的想法是“你们折腾人,心里是不是很爽?”。
还好后来支付宝出来了。交水费、电费、燃气费,一宝搞定。
顺便提一句,大魏是某大行“尊贵的”的六星级客户。
银行初心,应该是用简便的手段,解决客户资金和支付问题,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和”大道至简”这两点!
二、银行的业务/转型案例
既然银行现有的服务差强人意,那么银行的业务主要有什么?
包含以下三类:
为了提升客户体验,国外银行是如何做的呢?
花旗银行在2012年提出“移动优先”战略。2016-2018年,花旗银行数字渠道交易量增长15%、移动客户总量增长40%、2017年净利润比2010年上升49%;
摩根大通在2012年首次发布移动银行,提出“移动第一、一切数字化”战略。
汇丰银行2014年开始推动客户旅程数字化,已实现渠道全面数字化。
很多金融类报告,都会提到“渠道”这个词。这个词的准确称呼应该为“金融营销渠道”,它的定义是:金融服务或服务产品从生产领域流向消费领域所经过的整个通道,以及在产品整个传递过程中,为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终端向其顾客提供的各种服务。
银行渠道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渠道。包括:分支机构、电话银行、家庭银行和企业银行、自动柜员机与销售终端、信用卡。现有的银行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提升银行的“”离柜率”,也就是说,尽可能将线下的渠道业务迁移到线上。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银行的平均离柜率为88.68%。在银行离柜率提升的过程中,电子渠道的兴起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现金业务仍然是人们不得不去银行物理网点的最重要原因。一旦法定数字货币发现,人们对物理网段的依赖将彻底消除。
三、理想的银行
既然现实中的银行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那么理想中的银行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下图所示:
银行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面向社会的连接,是以客户而非银行为中心的开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开放式架构将成为银行下一代架构风格的主要形式。
我们知道,任何无法技术落地的理念都是扯淡,那么上图的开放银行的落地的关键技术都有哪些呢?如下图所示:
数字人类带来的是数字雇员、为客户提供相关的服务。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使用Cora(新西兰Soul Machine推出的女性数字人类)作为客户经理,每天可以回复客户1000个问题。Cora会记住客户,当客户出现时可以叫出客户的名字,并准确记录上次客户跟她说过的话。
数字身份可以有效解决验证和授权这两个身份识别这两个核心问题。区块链就是想做这件事,但目前前景未明。
语言技术如百度的DuerOS、微软小娜等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平台。
数字孪生是为了提升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互和虚拟空间的高仿真度。
视觉技术包括:VR、AR、MR。
向理想银行的演进路线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N年后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完成所有银行类相关业务,在虚拟空间开一家真实的银行,那将是多好的体验!不要说这是异想天开,10多年前节庆日大家玩命发祝福短信时,谁也不会想到后来的微信能把运营商的短信业务打的连牙都找不着。从去年开始,大魏把手机短信的声音提醒都关了,因为收到的短信主要两类:天气预报、垃圾短信。以前还看刷卡短信,现在即使刷信用卡,也大多通过微信支付的渠道导入,查微信支付记录,比查信用卡刷卡记录好使多了。
四、打造理想数字银行的步骤
银行现在存在问题、银行的转型目标我们都提到了。那么这中间的坑,怎么填?
那就是:将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遵循如下路径进行数字化转型。
在上图中,战略转型定方向、架构转型承上启下,将战略进行落地规划、技术转型与业务转型遵从架构转型的规划,两者融合进行实现。
银行的数字化总体战略为: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客户、赋能员工、持续追求直至客户体验、员工体验,通过分散、控制风险,努力获取服务性收益,以使金融充分服务实体经济。
战略可以细分为:
客户子战略:一户一策(准确的客户画像)、体验整合(提升跨产品客户体验)
产品子战略:识别客户价值主张,产品设计应服务化、顾问化、智能化)
组织子战略:转变追求存款规模的思路。
人力资源子战略:增加技术人员占比、提升人机协同(RPA、AI)、弹性工作
技术子战略:提升技术管理能力
上述架构转型如何映射到架构转型,需要提升哪方面的能力?
客户子战略:提升客户洞察能力和体验整合能力
产品子战略: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组织子战略:提升灵活组织管理能力
人力资源子战略:提升协同工作形式设计能力和人员价值精确计算能力。
技术子战略:提升技术管理能力
整体上看,数字化银行更加偏向于科技型企业的银行。
架构转型最终要通过业务转型和技术转型相融合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应该关注如下四个层面的技术:
四个层面展开而言,包括如下内容:
从大魏的角度看,银行通过开源技术进行技能输入、理解转化、并最终进行技能输出,是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最关键、最有力的手段。五大行纷纷成立科技公司大致也是这个目的。通过开源技术,将“产学研”三者相结合,打造符合自己银行的科技+业务的融合体系。
BTW,大魏推崇银行使用开源技术,和在红帽公司工作没半毛钱关系。如果银行关键技术继续使用大量封闭技术进行堆砌,在技术方面,自己是永远长不大的。
总之,银行的初心,应该是用简便的手段,解决客户资金和支付问题。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必须要符合这个初心,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