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数据常用
1、导出文件 - mysqldump 命令
mysqldump 是 Mysql 自带的逻辑备份工具。其备份原理是通过协议连接到 Mysql 数据库,将需要备份的数据查询出来转换成对应的 insert 语句。当需要还原这些数据时,只要执行这些 insert 语句,即可将对应的数据还原。
常用命令:
导出所有数据库
mysqldump -uroot -p123456 --all-databases >/tmp/all.sql
导出指定数据库
mysqldump -uroot -p123456 --databases db >/tmp/db.sql
导出指定表
mysqldump -uroot -p123456 --databases db --tables a >/tmp/a.sql
根据条件导出数据
mysqldump -uroot -p123456 --databases db --tables a --where='id=1' >/tmp/a.sql
只导出表结构
mysqldump -uroot -p123456 --no-data --databases db >/tmp/db.sql
2、导入文件 - source 命令
source 命令可以将导出的 sql 文件导入进指定数据库。
操作步骤:
use 数据库;
soucre 已导出的 sql 文件。
迁移思路
1. 数据库A历史数据迁移到 hdfs(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上进行归档;
2. 删除数据库A已归档的表,使用 drop 命令;
3. 数据库A上新建表,用于数据库B迁移;
4. 数据库B中除未完成单外都迁移至数据库A;
5. 脚本进行删除数据库B上已迁移数据。
阿丁开讲
1、参数介绍
在 Innodb 存储引擎中,innodb_file_per_table 参数是用来控制表数据的存储方式的。
当参数为 OFF 的时候,所有数据都存放于默认路径下名为 ibdata* 的共享表空间里,即将数据库所有的表数据及索引文件存放到一个文件中。在删除数据表的时候,ibdata* 文件不会自动收缩。
当参数为 ON 的时候,每一个表都将存储在一个以 .ibd 为后缀的文件中。这样每个表都有了自己独立的表空间,通过 drop table 命令就可以将表空间进行回收。
从 Mysql 5.6.6 版本开始,innodb_file_per_table 默认为 ON 状态。
2、参数设置
通过 show variables like '%per_table%' 命令,可以查看 innodb_file_per_table 参数的当前状态:
如果想修改参数的状态,可通过 SET GLOBAL 动态地修改为 ON 或 OFF,也可以在 my.cnf 中做永久性修改。需要注意的是,在 my.cnf 中修改后生效的话需要重启 mysqld 服务。
疑问:如果之前参数为 OFF 状态,设置为 ON 状态后,表空间如何分配?
答案是仅对后续操作生效。
什么意思呢?修改前的数据还维持原状,也就是说之前的数据继续存放于 ibdata* 文件中,修改后的使用独立表空间。
所以建议在开始就将该参数设置为 ON 状态。
第二天
阿丁二次开讲
在这之前要先介绍下 Innodb 存储数据所用的 B+ 树结构,画个图你理解下:
在图中,P 代表一页数据,R 代表一行数据。
假设我们要删掉 R2 这条记录,InnoDB 引擎只会将其标记为删除状态,并不会真正把这行数据所占的空间释放掉,也就是说这个坑位还留着。如果后续所插入的数据在 R1 与 R3 之间的话,这个空间是可以被使用上的。
假设我们恰好删除了 R1、R2、R3 这三条记录,也就是说 P1 这一页的数据都被删掉了,那么 P1 所在的空间都会被标记为可复用。如果插入的数据需要使用新页的话,P1 的坑位就可以被利用起来了。
那么你可能会问了,我插入的数据恰好巧妙的避开了这些位置呢。那我还能说啥,骚呗。这样会造成很多空间被浪费,如果删除大量的数据的话,被浪费的空间也会是巨大的。
optimize table 的本质是 ALTER TABLE xxx ENGINE = InnoDB;
在5.5版本之前,重建表的过程是这样的:
然后用临时文件替换旧表,这样便实现了表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