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最成功的北漂

前段时间的一篇文章里,和大家谈到北漂的话题,比较沉重。今天打算换个方向,和大家聊一下,轻松又积极向上的北漂话题。

话不多说,先了解下今天我们北漂主人公,一位传奇的伟人。

姓名:毛泽东

学历:湖南第一师范,差不多属于 100 年前的中等师范。

家庭背景:富农,有些家业,雇有长工,差不多等于当前生活滋润的个体户。

大概总结一下,如果换算过成现代,咱们的主人公差不多是一个:二本毕业的小中产阶级二代。

故事开始。

1918 年,在北京的好友蔡和森,来信告诉毛泽东一个好消息:北大校长蔡元培等人,正在网罗海内人才,准备组织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于是同年 8 月份,这个 25 岁的“二本毕业生”乘火车从长沙前往北京,选择北漂。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今天,我们从长沙坐火车到北京,大概需要 7 个小时,而 100 年前的毛泽东,在火车上经历了整整 4 个昼夜,才看到了高大巍峨的前门楼子。

他落脚的第一个地方,是自己在湖南一师的老师杨昌济家。蔡和森在之前的来信里告诉他,杨老师希望他在北大继续深造。然而,毛泽东来之前的满腔期待,很快就变成了满腹的郁闷。

北大报名费三块大洋,无论是否考上,一律不退,学费二十块大洋。这么算下来,毛泽东需要一次性掏出二十三块大洋。

这二十三块大洋,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毛泽东老家位于湖南韶山的十五亩地,当时就算全部卖掉,也不一定攒够这么多钱。

学费不够,看来是当不了北大学生了。所幸还年轻,体力还是可以的,那就当一名工友吧。于是,在杨老师的介绍下,毛泽东成为了北大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月薪八块大洋。

找到工作后,毛泽东就搬离了老师家,住在哪里呢?

根据毛泽东的回忆,“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你看,不要觉得只有这个时代才存在“蜗居”,那一年,北京房价两三千大洋,算下来,毛泽东大概要不吃不喝三十年才能买到房。房租自然也不便宜,8 个人合租一个小屋,恐怕只能算是“蚁居”了。

居住问题,好歹也算是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吃饭穿衣了:当时可不像现在物流这么发达,毛泽东等人很快就发现,在京城转来转去也买不到要吃的大米。

怎么办?买不到米,那就吃面吧。

尴尬的事情出现了,几位南方小伙完全不会做面食,饿的时候,只能以面糊糊加点葱花盐末来充饥。当时的房东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热心传授几位青年,怎么发面,怎么把面团蒸成馍馍。终于,这些南方小青年吃上了难得的馍馍夹咸菜……

在每日来回于图书馆的路上,毛泽东多半也是步伐匆匆忙忙,身子微微发抖。为什么呢?衣服单薄,冷啊!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八名“蚁居”小青年们商量好一起凑钱,买了一件大衣。约定只有谁在需要出远门办事时,这个人才能穿上这件“共享大衣”。

这还不止,寒冷的冬天,为了节省买煤球的钱,毛泽东等人租住的小屋,白天是不生火的,在屋里冻的实在坐不住,就只能去北大图书馆蹭座儿。晚上,大伙们则回到小屋,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映照下,一边围着小小的煤炉搓手取暖,一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情谈论着如何改变这个国家。

在居住、衣食的条件上都比较寒酸的毛泽东,工作上又是怎样的呢?

看过主旋律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同学们,都知道,电影里把北漂的毛泽东塑造成了核心人物之一,他不是在胡适的课堂上聚精会神,就是在图书馆和陈独秀高谈阔论。

而真实的情况是,年轻的毛泽东,只能在图书馆里默默的隐忍。

举个例子,当下的众多北漂的二本毕业生,靠内部推荐进了 BAT,运气好也许能看见马云、马化腾等时代风云人物从自己身边走过。但是大牛们,可丝毫不会看你一眼。

同样,那个时代的北大,大师云集,自然也不会有人在意一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

山东人傅斯年是北大的风云人物,和农家出身的毛泽东不同,傅斯年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十一岁就通过家教读完了《十三经》,而即使在卧虎藏龙的北大,他也是一位走路带风的明星。

有一天傅斯年来图书馆看报,毛泽东很激动,竭力的想同他谈论政治和文化。而傅斯年则疑惑地盯着这个湖南口音的工友,不耐烦地走开了:毕竟,他有太多重要的人要见。

当时的北大学生会主席,也对毛泽东不怎么尊重。

有一天,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和一位方面大耳的青年,突然出现在阅览室。平易近人的李大钊,热情地向毛泽东介绍说:这位是学生会主席张国焘,他也是湖南人,你们两位青年才俊可以认识一下,彼此亲近亲近。

毛泽东热情的伸出手,主动做自我介绍。而张国焘只是点点头,看都没看毛泽东一眼,立马别过脑袋,和李主任谈笑风生。

很多年后,毛泽东跟人聊起这段往事,都笑着说,他张国焘是看不起我这个泥腿子啊。

就在这种环境下,领着 8 块大洋,勉强解决温饱的毛泽东,展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触了众多宝贵的人脉,也遇到了未来的老婆杨开慧。

第二年,毛泽东结束北漂。和生活压力大逃离北上广不同,他离开是因为,已经找到了想要努力的方向、想要为之奋斗的东西。

不久后,他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当然,这一年的隐忍,并不代表没有丝毫怨气。

多年后的陕北,已经失势的张国焘,和毛泽东等一批党的核心领导人,在某个简易搭建的舞台下,看三打白骨精。毛泽东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去西天取经路上啊,猪八戒老是心思不定,一定要随时敲打敲打才能听话“。

然后,指了指身后的张国焘,“我看啊,张国焘同志就是我们队伍的猪八戒。”说完,身边人的人都笑了起来。觉得受到侮辱的张国焘,第二天就逃往了武汉……

我想,张国焘和毛泽东,也许都在这一刻,回忆起了当年初次在北大见面的情景。

还有,毛泽东那悬在半空中,不被搭理的手。

毛泽东与张国焘陕北

三十年后,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以及一个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梦想。毛泽东,这个当年的北漂又回到了这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至于后来的事,你们应该都知道了~

这篇文章,主要想献给在外奋斗的各种漂们。现在的整体环境不是太好,很多正在漂,或者刚来漂的你们,可能会觉得压力很大,也焦虑不少。看完文章,打起精神,想想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起点,也不比咱们好多少嘛。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有伟人在前面指路,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推荐阅读: 你假装努力的样子,比懒惰更可怕 18年北京人均工资降低了之后的一些杂想

四猿外 不用破费,帮忙转发就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