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是我进入职场的第一家公司,我待了两年半时间,它对我职场观的影响是最深的。

都说牛逼的公司靠文化,似乎有点道理。亚马逊的市值已经突破万亿美金,过去8年,股价涨了10多倍,本周再次创出历史新高。

离开亚马逊已经5年时间了,我陆续在国内好几家互联网公司待过,再反视之前在亚马逊的经历,现在也多了一些局外人的思考。

这里,我试着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家公司的认识。

*1*

客户至上

亚马逊的第一条企业文化是:客户至上。看似很烂大街的一条文化,但亚马逊却真正把它做到了极致。

对于员工来说,这里的「客户」不仅仅是平台上的购物用户,还包括你平时工作中服务的对象。

加入团队不久后,技术同学通常都会被安排on-call(一般是每人1周)。所谓on-call,就是专职处理线上问题,以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营。其实,诸如此类的值班制度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

然而,亚马逊的on-call制度却有它独特的地方:你需要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当收到 sev-2 级别的问题时,你必须15分钟内做出响应,否则你的经理就会被通知到。

此类问题要是赶在深夜发生,就更加让人抓狂了,很有可能你正在美梦中,YY着你的女神...

总之,不经历sev-2,别说你在亚马逊做过技术。它会全方位提升你应对紧急问题的处理能力。

第一,你起码要具备深夜熟睡后能被告警短信随时叫醒的能力。否则,你就会等到你的经理给你电话,提醒你该起床处理问题了。

第二,业务方或者关联团队的值班人会不停地push你,问你进度,如果你找不到原因或者给不出进展,对方极有可能会失去耐心,然后直接通知你经理,结果也会很尴尬。

然后你再试想下:深夜了,你好意思打电话给你同事寻求帮助吗?除了证明你能力不行,你可能还要担心年终360环评考核时,他们给你不太好的反馈。

所以,这个神一般存在的on-call制度要求你必须熟悉业务、代码、以及各种排查问题的工具,同时遇到问题时脑子一定要清醒、思路清晰。

这种制度的形成,其实就是亚马逊「客户至上」的文化所驱动的,如果线上问题引起了较大的业务影响,是必须要第一时间处理的,即使制度看起来不那么人性。

*2*

主人翁精神

再来聊聊主人翁精神(Ownership),这个词在亚马逊代表一种无上荣光,如果年终考核时,你的partner给你的反馈是:这个伙伴是有很强的ownership。那么恭喜你,等着加薪吧。

分享一个我被这个光环笼罩的经历。

14年12月底,我被团队安排到美国出差,做两周的现场on-call,以支撑黑五期间业务团队的正常运营。因为这段时间会封网,不允许上线,所以这种出差可以理解成很好的出国旅游机会。

很不巧,在我这次出差期间,业务老板发起了一个紧急需求用来优化配送体验,并且我们团队在美帝的大boss也拍板同意了。

决策下来后差不多晚上8点多了,而且我们团队是没有QA的,意味着我必须加班搞定这个需求同时保证不出任何问题,顶着压力我干到了凌晨3点多,最后顺利地完成了上线。

这件事是那次出差比较大的插曲,当然两周时间内还遇到了很多零散的小问题。

在出差回来的前一天,我做了一件事,我把我出差期间处理过的问题做了一次非常详细的分析,列出了很多优化建议,并发出了一封总结邮件。

大概就是这样一件事,北美的业务老大在年终绩效考核中给了我非常好的feedback,说我ownership很强,那个总结邮件完全超出他的期望,是其他人未曾做到过的。那次考核后,我的薪水涨了不少,同时还授予了一批股票。

Ownership背后蕴涵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它倡导的是员工发自内心的投入和想把事做好的源动力。通过绩效的激励,其实也间接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赢,并且它为亚马逊带来了持续创新、持续打胜仗的能力。

*3*

最高标准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If it can be perfect,why not?”. 「最高标准」这个文化,也可以说是渗透到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在亚马逊,如果线上故障引起了较大的业务影响,业务部门会很强势地要求责任方出一个COE(Correction of Error)报告,由事故负责人来写,报告中需要给出解决问题的时间线,业务影响,根本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这种问题总结和改进方法其实很多公司也有,一般写个wiki,组织一个复盘会就过去了,但是亚马逊又把这点做到了极致。

第一,报告的内容必须非常详细,而且每个表述都要求准确无误。在复盘会上,业务方会仔细review事故的过程,讨论排查过程是否可优化,认真地抠每个数据的计算逻辑是否合理,尤其是根本原因这一项,一定不能是宽泛的,必须深挖出最本质的原因。

如果你说根本原因是:业务梳理不全面,这种理由是一定会被喷的,梳理不全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仔细?还是想不到?为什么会想不到?

第二,COE必须改到所有人没有意见为止,而且会有专人盯着每一项整改措施的落地,没完成之前是绝不会放手的。

可以说,整个流程是非常严苛的,责任人的心理必须要足够强大,经受得起challenge。如果你要问,相同的问题弄出两次COE,会有什么后果?那你基本离被fire不远了。

正是由于这种高要求,亚马逊的每次复盘都是高质量的,能很好地规避相同的坑连踩两次,同时这种方式也会让所有人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保证高质量的产出。

除此之外,日常的Code review、邮件沟通、wiki书写等等,几乎所有人都以非常高的标准在完成,而绝不是凑合就行了。对于员工,见贤思齐、优秀的人会更加优秀;对于亚马逊,它能持续地为客户创造出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的话*

仍然记得去年换工作时,去阿里面试。最后的提问环节,我问技术面试官,“你在阿里待了三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他告诉我,“他学会了拥抱变化…”。那一刻,我对马老板的崇拜之情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不得不承认,伟大的企业总有它的过人之处。你可以解读成「变态的要求」,也可以解读成「坚守的价值」。

一直以来,我总感觉企业文化离我很远,但是回首在亚马逊的经历,当隐约发现那些墙上的东西已经无形中注入到了我的职场血液中时,我想这可能就是它牛逼的地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