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启动资金高达10亿元的“科学探索奖”正式公布第二届获奖名单,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该奖项每年遴选50位获奖者,每人在未来5年获得每年60万元(税后)、累计300万元的现金资助,并可对奖金做自由支配。


值得一提的是,50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是来自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的博士生导师黄芊芊,仅30岁。


除此之外,黄芊芊研究员在今年还获得“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以表彰她在超低功耗微纳电子新原理器件等方面的出色工作,和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而在2017年,她就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2018年获获国家优青项目资助;2020年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这几乎把所有青年科学家所能获的奖项都囊括了,说明了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黄芊芊出生于 1989 年,2006 年从江西上饶一中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自从考入北京大学以来,黄芊芊一直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


她在本科毕业后直博,2015 年获得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2017 年,黄芊芊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同年正式成为北大微纳电子学系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时年仅28岁。


也是在 2017 年,黄芊芊凭借多年来在超低功耗微纳电子新原理器件研究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入选 2017 年度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微电子领域的青年学者。该奖项当年仅有 4 人入选。


太厉害了!28岁任北大博导的她,再获科学大奖!_微信


黄芊芊的主要研究方向——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及其在逻辑电路、神经形态计算等领域的应用——基本在她本科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截至目前,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微电子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DM与VLSI上发表论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请专利70余项,其中国际授权专利10余项、国内授权专利40余项,部分成果转移到中芯国际。


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集成电路3~5纳米节点器件基础问题研究”应急管理项目等


在神经形态计算方面,黄芊芊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铁电材料极化翻转模拟生物神经元动态行为,并且用实验实现了基于新型超低功耗仿生铁电晶体管的脉冲神经元。


这项工作极大地降低了脉冲神经元的硬件开销和能耗,为大规模、高集成的超低功耗神经形态计算芯片奠定了器件基础。


此外,黄芊芊率先在国内开展新型硅基隧穿器件的实验研究,实现了器件的开态电流、亚阈摆幅乃至综合性能的突破。通过结合现有带隧穿机制和其他具有高驱动电流的工作机制,提出了肖特基—隧穿混合调控机理;基于上述混合调控机理,研制了具备大规模集成能力的新型梳状栅杂质分凝隧穿晶体管,其最小亚阈摆幅是国内外报道的硅基隧穿器件中的最低值,同时具有目前国际报道的同类器件中最优的综合性能。


以下是今年科学探索奖的具体内容和名单:

太厉害了!28岁任北大博导的她,再获科学大奖!_微信_02

太厉害了!28岁任北大博导的她,再获科学大奖!_低功耗_03

太厉害了!28岁任北大博导的她,再获科学大奖!_3d_04



太厉害了!28岁任北大博导的她,再获科学大奖!_低功耗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