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set your goals ridiculously high and it's a failure, you will fail above everyone else's success.

—— James Cameron

"


今日开启新算法的学习「聚类算法」​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Pythonnote』或者『全栈技术精选』

1.认识聚类算法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python_02

使用不同的聚类准则,产生的聚类结果不同。

1.1 应用

1) 用户画像,广告推荐,​​Data Segmentation​​,搜索引擎的流量推荐,恶意流量识别

2) 基于位置信息的商业推送,新闻聚类,筛选排序

3) 图像分割,降维,识别;离群点检测;信用卡异常消费;发掘相同功能的基因片段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Pythonnote』或者『全栈技术精选』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python_03

1.2 概念

聚类算法​:

一种典型的​无监督​学习算法,主要用于将相似的样本自动归到一个类别中。

在聚类算法中根据样本之间的相似性,将样本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对于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聚类结果,常用的相似度计算方法有欧式距离法。

1.3 与分类算法最大的区别

聚类算法是无监督的学习算法,而分类算法属于监督的学习算法。

2.聚类算法 API 初步使用

2.1 API 介绍

sklearn.cluster.KMeans(n_clusters=8)
"""
参数:
n_clusters:开始的聚类中心数量
- 整型,缺省值=8,生成的聚类数,即产生的质心(centroids)数。


方法:
estimator.fit(x)
estimator.predict(x)
estimator.fit_predict(x)
- 计算聚类中心并预测每个样本属于哪个类别,相当于先调用fit(x),然后再调用predict(x)
"""

2.2 案例


随机创建不同二维数据集作为训练集,并结合 ​​k-means​​ 算法将其聚类,你可以尝试分别聚类不同数量的簇,并观察聚类效果: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python_04


聚类参数 ​​n_cluster​​ 传值不同,得到的聚类结果不同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Pythonnote』或者『全栈技术精选』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python_05


2.2.1 流程分析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python_06


2.2.2 代码实现

1) 创建数据集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atasets.samples_generator import make_blobs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alinski_harabaz_score


# 创建数据集
# X为样本特征,Y为样本簇类别, 共1000个样本,每个样本4个特征,共4个簇,
# 簇中心在[-1,-1], [0,0],[1,1], [2,2], 簇方差分别为[0.4, 0.2, 0.2, 0.2]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1000, n_features=2, centers=[[-1, -1], [0, 0], [1, 1], [2, 2]],
cluster_std=[0.4, 0.2, 0.2, 0.2],
random_state=9)


# 数据集可视化
plt.scatter(X[:, 0], X[:, 1], marker='o')
plt.show()

2) 使用 ​​k-means​​ 进行聚类,并使用 ​​CH​​ 方法评估

y_pred = KMeans(n_clusters=2, random_state=9).fit_predict(X)
# 分别尝试n_cluses=2\3\4,然后查看聚类效果
plt.scatter(X[:, 0], X[:, 1], c=y_pred)
plt.show()


# 用Calinski-Harabasz Index评估的聚类分数
print(calinski_harabaz_score(X, y_pred))

3.聚类算法实现流程


k-means​​ 其实包含两层内容:

​K​​ :初始中心点个数(计划聚类数)

​means​​:求中心点到其他数据点距离的平均值

3.1 k-means 聚类步骤

1) 随机设置 ​​K​​ 个特征空间内的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

2) 对于其他每个点计算到 ​​K​​ 个中心的距离,未知的点选择最近的一个聚类中心点作为标记类别

3) 紧接着,重新计算出每个聚类的新中心点(平均值)

4) 如果计算得出的新中心点与原中心点一样(质心不再移动),那么结束,否则重新进行第二步过程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Pythonnote』或者『全栈技术精选』

通过下图解释实现流程: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python_07


3.2 案例练习

案例: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08

1) 随机设置 ​​K​​​ 个特征空间内的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本案例中设置 ​​p1​​​ 和 ​​p2​​ )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09

2) 对于其他每个点计算到 ​​K​​ 个中心的距离,未知的点选择最近的一个聚类中心点作为标记类别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10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11

3) 重新计算出每个聚类的新中心点(平均值)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12

4) 如果计算得出的新中心点与原中心点一样(质心不再移动),那么结束,否则重新进行第二步过程「经过判断,需要重复上述步骤,开始新一轮迭代」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13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14

5) 当每次迭代结果不变时,认为算法收敛,聚类完成,​K-Means​​ 一定会停下,不可能陷入一直选质心的过程。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python_15

3.3 小结

流程​:

1) 事先​确定常数 K​​,常数 ​​K​​ 意味着最终的聚类类别数;

2) 首先随机​选定初始点为质心​,并通过计算每一个样本与质心之间的相似度(这里为欧式距离),将样本点归到最相似的类中,

3) 接着,​重新计算​每个类的质心(即为类中心),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质心不再改变​,

4) 最终就确定了每个样本所属的类别以及每个类的质心。

注意​:由于每次都要计算所有的样本与每一个质心之间的相似度,故在大规模的数据集上,​​K-Means​​ 算法的收敛速度比较慢。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Pythonnote』或者『全栈技术精选』

4.模型评估

4.1 误差平方和(SSE \The sum of squares due to error)

举例:(下图中数据-0.2, 0.4, -0.8, 1.3, -0.7, 均为真实值和预测值的差)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16

在 ​​k-means​​ 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17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18

公式各部分内容: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19

上图中: ​​k=2​

1) SSE​​ 图最终的结果,对图松散度的衡量。​(eg: ​​SSE(左图)​​​ < ​​SSE(右图)​​)

2) ​​SSE​​ 随着聚类迭代,其值会越来越小,直到最后趋于稳定

3) 如果质心的初始值选择不好,​​SSE​​ 只会达到一个不怎么好的局部最优解

4.2「肘」方法(Elbow method) — K值确定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20

1) 对于 ​​n​​​ 个点的数据集,迭代计算 ​​k from 1 to n​​,每次聚类完成后计算每个点到其所属的簇中心的距离的平方和;

2) 平方和是会逐渐变小的,直到 ​​k==n​​ 时平方和为0,因为每个点都是它所在的簇中心本身。

3) 在这个平方和变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拐点也即「肘」点,​下降率突然变缓时即认为是最佳的 k​​ 值​。

在决定什么时候停止训练时,肘形判据同样有效,数据通常有更多的噪音,在​增加分类无法带来更多回报时,我们停止增加类别​。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Pythonnote』或者『全栈技术精选』

4.3 轮廓系数法(Silhouette Coefficient)

结合了聚类的凝聚度(Cohesion)和分离度(Separation),用于评估聚类的效果: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21

目的:​内部距离最小化,外部距离最大化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22

计算样本 ​​i​​​ 到同簇其他样本的平均距离 ​​ai​​​,​​ai​​​ 越小样本 ​​i​​​ 的簇内不相似度越小,说明样本 ​​i​​ 越应该被聚类到该簇。

计算样本 ​​i​​​ 到最近簇 ​​Cj​​​ 的所有样本的平均距离 ​​bij​​​,称样本 ​​i​​​ 与最近簇 ​​Cj​​​ 的不相似度,定义为样本 ​​i​​​ 的簇间不相似度:​​bi =min{bi1, bi2, ..., bik}​​​,​​bi​​​ 越大,说明样本 ​​i​​ 越不属于其他簇。

求出所有样本的轮廓系数后再求平均值就得到了​平均轮廓系数​。

平均轮廓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系数越大,聚类效果越好。

簇内样本的距离越近,簇间样本距离越远。

4.4 CH 系数(Calinski-Harabasz Index)

Calinski-Harabasz:

类别内部数据的协方差越小越好,类别之间的协方差越大越好(换句话说:类别内部数据的距离平方和越小越好,类别之间的距离平方和越大越好),这样的 ​​Calinski-Harabasz​​​ 分数 ​​s​​​ 会高,分数 ​​s​​ 高则聚类效果越好。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23


​tr​​ 为​矩阵的迹​, ​​Bk​​​ 为类别之间的协方差矩阵,​​Wk​​ 为类别内部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m​​​ 为训练集样本数,​​k​​ 为类别数。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24


使用矩阵的迹进行求解的理解:

矩阵的对角线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相似性

在机器学习里,主要为了获取数据的特征值,那么就是说,在任何一个矩阵计算出来之后,都可以简单化,只要获取矩阵的迹,就可以表示这一块数据的最重要的特征了,这样就可以把很多无关紧要的数据删除掉,达到简化数据,提高处理速度。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Pythonnote』或者『全栈技术精选』

​CH​​ 需要达到的目的:​用尽量少的类别聚类尽量多的样本,同时获得较好的聚类效果。

4.5 总结

1) ​肘部法​:下降率突然变缓时即认为是最佳的 ​​k​​ 值

2) ​SC​​ 系数​:取值为[-1, 1],其值越大越好

3) ​CH​​系数​:分数 ​​s​​ 高则聚类效果越好

5.算法优化

5.1 k-means 算法小结

优点:

1) 原理简单(靠近中心点),实现容易

2) 聚类效果中上(依赖K的选择)

3) 空间复杂度 ​​O(N)​​​,时间复杂度 ​​O(IKN)​

​N​​​ 为样本点个数,​​K​​​ 为中心点个数,​​I​​ 为迭代次数

缺点:

1) 对离群点,噪声敏感 (中心点易偏移)

2) 很难发现大小差别很大的簇及进行增量计算

3) 结果不一定是全局最优,只能保证局部最优(与 ​​K​​ 的个数及初值选取有关)

5.2 Canopy 算法配合初始聚类

5.2.1 实现流程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25


5.2.2 优缺点

优点:

1) ​​Kmeans​​​ 对噪声抗干扰较弱,通过 ​​Canopy​​​ 对比,将较小的 ​​NumPoint​​​ 的 ​​Cluster​​ 直接去掉有利于抗干扰。

2) ​​Canopy​​​ 选择出来的每个 ​​Canopy​​​ 的 ​​centerPoint​​​ 作为 ​​K​​ 会更精确。

3) 只是针对每个 ​​Canopy​​​ 的内做 ​​Kmeans​​ 聚类,减少相似计算的数量。

缺点:

1) 算法中 ​​T1​​​、​​T2​​ 的确定问题 ,依旧可能落入局部最优解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Pythonnote』或者『全栈技术精选』

5.3 K-means++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26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27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28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聚类_29


​kmeans++​​ 目的,让选择的质心尽可能的分散

如下图中,如果第一个质心选择在圆心,那么最优可能选择到的下一个点在 ​​P(A)​​ 这个区域(根据颜色进行划分)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30


5.4 二分 k-means

实现流程:

1) 所有点作为一个簇

2) 将该簇一分为二

3) 选择能最大限度降低聚类代价函数(也就是误差平方和)的簇划分为两个簇。

4) 以此进行下去,直到簇的数目等于用户给定的数目 ​​k​​为止。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python_31


隐含的一个原则

因为聚类的误差平方和能够衡量聚类性能,该值越小表示数据点越接近于他们的质心,聚类效果就越好。所以需要对误差平方和最大的簇进行再一次划分,因为误差平方和越大,表示该簇聚类效果越不好,越有可能是多个簇被当成了一个簇,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个簇进行划分。

二分 ​​K​​​ 均值算法可以加速 ​​K-means​​ 算法的执行速度,因为它的相似度计算少了并且不受初始化问题的影响,因为这里不存在随机点的选取,且每一步都保证了误差最小。

5.5 k-medoids(k-中心聚类算法)

​K-medoids​​​ 和 ​​K-means​​ 是有区别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中心点的选取


​K-means​​​ 中,将中心点取为当前 ​​cluster​​ 中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对异常点很敏感!

​K-medoids​​​ 中,将从当前 ​​cluster​​​ 中选取到其他所有(当前 ​​cluster​​ 中的)点的距离之和最小的点作为中心点。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python_32


算法流程:

1) 总体 ​​n​​​ 个样本点中任意选取 ​​k​​​ 个点作为 ​​medoids​

2) 按照与 ​​medoids​​​ 最近的原则,将剩余的 ​​n-k​​​ 个点分配到当前最佳的 ​​medoids​​ 代表的类中

3) 对于第 ​​i​​​ 个类中除对应 ​​medoids​​​ 点外的所有其他点,按顺序计算当其为新的 ​​medoids​​​ 时,代价函数的值,遍历所有可能,选取代价函数最小时对应的点作为新的 ​​medoids​

4) 重复2-3的过程,直到所有的 ​​medoids​​ 点不再发生变化或已达到设定的最大迭代次数

5) 产出最终确定的 ​​k​​ 个类

k-medoids对噪声鲁棒性好。

例:当一个 ​​cluster​​​ 样本点只有少数几个,如(1,1)(1,2)(2,1)(1000,1000)。其中(1000,1000)是噪声。如果按照 ​​k-means​​​ 质心大致会处在(1,1)(1000,1000)中间,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时 ​​k-medoids​​​ 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他会在(1,1)(1,2)(2,1)(1000,1000)中选出一个样本点使 ​​cluster​​ 的绝对误差最小,计算可知一定会在前三个点中选取。

​k-medoids​​​ 只能对小样本起作用,样本大,速度就太慢了,当样本多的时候,少数几个噪音对 ​​k-means​​​ 的质心影响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所以 ​​k-means​​​ 的应用明显比 ​​k-medoids​​ 多。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Pythonnote』或者『全栈技术精选』

5.6 Kernel k-means(了解)

​kernel k-means​​​ 实际上,就是将每个样本进行一个投射到高维空间的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数据使用普通的 ​​k-means​​ 算法思想进行聚类。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33


5.7 ISODATA(了解)

类别数目随着聚类过程而变化;

对类别数会进行合并,分裂;

「合并」当聚类结果某一类中样本数太少,或两个类间的距离太近时

「分裂」当聚类结果中某一类的类内方差太大,将该类进行分裂

5.8 Mini Batch K-Means(了解)

适合大数据的聚类算法

大数据量是什么量级?通常当样本量大于1万做聚类时,就需要考虑选用​​Mini Batch K-Means​​ 算法。

​Mini Batch KMeans​​​ 使用了 ​​Mini Batch​​(分批处理)的方法对数据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

​Mini Batch​​ 计算过程中不必使用所有的数据样本,而是从不同类别的样本中抽取一部分样本来代表各自类型进行计算。由于计算样本量少,所以会相应的减少运行时间,但另一方面抽样也必然会带来准确度的下降。

该算法的迭代步骤有两步:

1) 从数据集中随机抽取一些数据形成小批量,把他们分配给最近的质心

2) 更新质心

与 ​​Kmeans​​ 相比,数据的更新在每一个小的样本集上。对于每一个小批量,通过计算平均值得到更新质心,并把小批量里的数据分配给该质心,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这些质心的变化是逐渐减小的,直到质心稳定或者达到指定的迭代次数,停止计算。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Pythonnote』或者『全栈技术精选』

5.9 总结

优化方法

思路

Canopy+kmeans

Canopy粗聚类配合kmeans

kmeans++

距离越远越容易成为新的质心

二分k-means

拆除SSE最大的簇

k-medoids

和kmeans选取中心点的方式不同

kernel kmeans

映射到高维空间

ISODATA

动态聚类

Mini-batch K-Means

大数据集分批聚类


机器学习算法之聚类算法_数据_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