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谣这样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所以,腊八,是进入“忙年”的开始,也是在腊月二十三送灶仪式前的首个小高潮。
何以为“腊”缘何在“八”
腊八节最终得以形成和确定“初八”这个日期,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是最早的关于腊日为某一固定日期的记载。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受官方提倡而日益兴盛,而在传说中佛祖成道之日的十二月初八,佛家会举行纪念活动。于是,作为君王祭祀节日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成道节”合流,腊八节也借此扩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民俗节日。在《荆楚岁时记》中,宗懔还说:“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里提到了行傩仪逐瘟疫的古俗,不过“金刚力士”乃是佛家之神,可见此时佛教文化与腊八节的关联。腊八粥在民间,与岳飞和朱元璋有关吗?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还有别的民间故事。有一说是纪念岳飞。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时,正值数九寒冬,衣食不济,于是百姓们送来了“百家之粮”做了粥吃。而岳飞死后,人们也在腊八日煮粥食用,用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这个故事里的腊八粥有“精忠报国”的味道。腊八粥究竟要用哪些食材来熬制?
腊八粥的习俗是在宋代逐渐兴起的。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到了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作粥之事。而从陆游“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的诗句来看,此时的腊八粥已然是世俗之物,不仅流行于都市,乡村地区亦如此。每个人心中的腊八粥
腊八粥中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粥在做时需用文火慢慢熬到粘稠,这是因为要取其“粘连”谐音,寓意“连年丰收”。至于那些配料,桂圆好比“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核桃代表“和和美美”,红枣花生则是“早生贵子”。关于“好日子”的愿景,就这样通过食材的美妙寓意而与舌尖上的味道联结了起来,它炸开在味蕾之上,也被安放到了心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