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之内存池技术


文章目录

  • Python之内存池技术
  • 小整数对象
  • 字符串驻留



问题:如果对象频繁的创建和销毁, 就会产生很多内存碎片,最终会影响系统的性能。而实际应用中,我们确实在做这样的操作,尤其是对小整数的使用,

比如1,2,3这些int类型的数据,几乎每一次使用for循环都会用到它们。即:

  1. 小整数频繁被使用与销毁
  2. 频繁的创建跟销毁对象将产生内存碎片
小整数对象

python里提供了对象池技术。int类型数据是不可变对象,这意味着它可以被共享,在python启动之后,就会在内存中申请一片内存,将频繁使用的小整数存储在这里,在整个程序运行期间,这些小整数都一直存在,不会被销毁,对它们的使用,仅仅增加了它们的引用计数而已。

那么有多少整数被缓存了呢?这个范围其实不大,只有[-5, 257]。当然如果你想扩大这个范围,你可以选择修改python源码来解决。

python交互式解释器里来验证:

>>> a = 12
>>> b = 12
>>> id(a)
140705565998496
>>> id(b)
140705565998496
>>> a = 257
>>> b = 257
>>> id(a)
2389141537712
>>> id(b)
2389141537904

观察上面的结果,可以发现在缓存范围内,其内存地址不变,反之,则变。

字符串驻留

对于字符串同样也是如此。假设有100个变量,都赋值为python,难道真得要在内存当中创建100个对象?为此,python提供了intern机制。简单来说,python内部维护一个字典(interned),当一个字符串需要驻留时,就去interned中查看这个字符串是否已经存在,如果存在则增加引用计数,不存在的话就增加到字典中。

使用驻留技术,有下面两个好处:

  1. 节省内存
  2. 字符串比较时,驻留字符串的比较速度远远高于非驻留字符串

什么时候发生驻留

python交互式解释器里来验证会准确些

  1. 编译时发生驻留,运行时不驻留
s1 = 'py' + 'thon'
print(s1 is 'python')

a = 'py'
b = 'thon'

print(a+b is 'python')

# 输出结果
# True
# False

结果差异原因:s1值是在编译阶段就计算出来的,因此会驻留,而a+b只有在运行阶段才会计算,因此没有发生驻留

  1. 只含大小写字母、数字、下划线时发生驻留
s1 = 'python'
s2 = 'python'
print(s1 is s2)

a1 = 'pyth on'
b2 = 'pyth on'
print(a1 is b2)

# 输出结果
# True
# False
  1. 字符串长度为0或1
    空字符串和长度为1的字符串默认都会驻留,python认为这样的字符串都是经常被使用的字符串
  2. sys.intern指定驻留
from sys import intern
 
s1 = intern('python!')
s2 = intern('python!')

print(s1 is s2)
  1. 用乘法(*)得到的字符串
    这部分是比较复杂的规则 ,先来看乘数是1的情况:
  1. 字符串只包含下划线,数字,字母,默认驻留
  2. 字符串长度小于等于1,默认驻留
>>> s1 = "hello"
>>> s2 = s1*1
>>> s1 is s2
True

如果乘数大于2,规则如下:

  1. 字符串只包含下划线,数字,字母且长度小于等于20,默认驻留
  2. 含有其它字符时,不论长度是多少,都不驻留
>>> s1 = "pythonpythonpython"
>>> s2 = "python"*3
>>> s1 is s2
True
>>> s1 = "&&&"
>>> s2 = "&" * 3
>>> s1 is s2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