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添加3块硬盘,为了方便区分我们把每一块硬盘的大小做了区分,大小分别为5G、6G和7G,硬盘的类型还是默认的SCSI版本。

[root@02 dev]# fdisk -l #可以列出所有的分区,包括没有挂上的分区和usb设备,查看硬盘及分区信息;

我们可以看见下面就是挂载上的硬盘

由于硬盘的主引导记录中仅仅为分区表保留了64个字节的存储空间,而每个分区的参数占据16个字节,故主引导扇区中总计只能存储4个分区的数据。也就是说,一块物理硬盘只能划分为4个主分区磁盘。并且MBR最大仅支持2TB的硬盘,在现在这个连4T都不稀奇的时代,MBR出场的机会恐怕会越来越少。

sda和hda的区别:

sd代表的是SCSI,SATA接口硬盘

hd代表IDE接口的硬盘

sda和hda最后面的a都代表的是第一块硬盘

sda1和hda1则代表的是该硬盘的第一分区

[root@02 dev]# fdisk /dev/sdb #对sdb硬盘进行分区

Command (m for help): m #就会输出帮助;

a 切换可引导标志(活动分区/引导分区之间切换)

b 编辑BSD磁盘标签

c 设置DOS操作系统兼容标记(兼容/不兼容之间切换)

d 删除一个分区

g 创建一个新的空GPT分区表

G 创建一个ILIX(SGI)分区表

l 列出已知分区类型

m 显示帮助信息

n 添加新分区

o 创建一个新的空DOS分区表

p 显示磁盘当前的分区表

q 退出不保存更改

s 创建一个新的空白的Sun磁盘标签

t 更改分区的系统ID

u 显示/输入单元

v 验证磁盘分区表

w 将分区表写入磁盘并退出(保存并退出)

x 额外功能(仅专家)

Command (m for help): n #添加新分区;

Select (default p): p #添加一个主分区

分区号(1-4,默认1): #默认的分区账号

第一扇区(2044-1048 575,默认2048): #默认的话就自动分一个号码

使用默认值2048

最后扇区,+扇区或+大小{k,m,g}(20481085599,默认10485759): #像这里我打错了一个符号发现删除不了我们可以按住Ctrl+Backapace就可以了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2048-10485759, default 10485759): +2G #+2G

我们再依照上面的步骤再加一个新的分区为1G。

Command (m for help): p #打印分区表

Command (m for help): w #写入磁盘,保存并退出,否则之前的操作都无效。

分区表已经更改了!

调用IOCLT()来重新读取分区表。

同步磁盘。

[root@02 ~]# pvcreate /dev/sdb1 /dev/sdb2 #将新创建的两个分区/dev/sdb1 /dev/sdb2转化成物理卷PV

[root@02 ~]# vgcreate vg01 /dev/sdb1 /dev/sdb2 #创建卷组 vg01 ,这个是个名字可以更改,并将刚才创建好的两个物理卷加入该卷组.

[root@02 ~]# vgdisplay #查看物理卷

以下就是显示的Vg的名字vg01、大小为2.99G

以及默认PE大小为4MB,PE是卷组的最小存储单元

[root@02 ~]# lvcreate -n lv01 -l 100 vg01 #创建一个名字为Lv01大小为100的逻辑卷

逻辑卷“LV01”创建。

lvcreate主要参数:

-L 指定逻辑卷的大小,单位为“kKmMgGtT”字节

-l 指定逻辑卷的大小(LE数)

-n 后面跟逻辑卷名

-s 创建快照

[root@02 ~]# lvdisplay #显示逻辑卷属性显示LVM逻辑卷空间大小、读写状态和快照信息等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