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为什么要读大学
- 各国大学
- 哲学的逻辑
- 缘起性空
- 对不净观的探讨
-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大航海时代的海贼王,单纯为自己而写。
从一年前开始,学习编程的劲头慢慢的弱了......
我也正面临考试,只是对于如何选择全是空白。
我想探索对于我而言,在能从意识而变的地方。
有一些退步是不能接受的,比如没劲的劲头、忍不住的念头。
高考即将来临,空白的我想读懂你。
为什么要读大学
在博弈论中,有一种叫 信息不对称 博弈局面。
一种常见的博弈局面是有一方参与者知道一个关键信息,而另外一方不知道。
一方强烈地想让另一方知道他的信息,但是又怕对方不信。一方强烈地想知道对方的信息,但是又怕对方说谎。
读大学就是这样一种博弈,其实很多人不读大学一样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那么读大学是为什么?
这其实是一种给自己未来的公司/社会 提供信任,如同相爱只有相互信任才能修成正果。
如果您的技术已经在江湖上有传说而且未来的公司是搞技术的,那么有木有这份信任来源对您来说是无所谓的。
为什么位置很高的人社会活动时要去吹捧老板,因为要让老板信任自己,表达自己对老板的绝对真诚。
如果自己去创业,设计信息不对称方案可以选人/筛人/抢人,花大价钱去央视做广告,也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提供信任。
只是说读大学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您可能觉得不真实;对于生活中的人来说,读大学是有能力的表现。
如,考证、考研等也会提供信息给公司,让其明白您是有能力的。
各国大学
法国: 代表学校,巴黎大学、巴黎高师
法国非常注重社会公平,在教育方面也如是。
法国学习的学制是 5 + 4 + 3 即 5 年小学、4 年初中、3 年高中,读完 12 年后也可以参加高考。
公立大学在选择生源只把成绩看为一部分,因为为保证公平性。
大学们还需要看家庭环境,当学校选人时,有一个成绩优秀且家境殷实的学生 与 一个成绩落后还家境困难的学生。
学校会选择哪个成绩落后的,因为TA们认为一个富家弟子拥有的资源是极丰富的,只需要ta自己不断的努力也能达到成就顶点,因此大学对ta而言,帮助也不明显。
但对于一个家境困难的学生,ta选择了高考。虽然成绩并不好,但如果不为ta考虑,即不给升学的名额,可能会因为自暴自弃而毁了ta一生。
除了成绩、家庭环境之外,还有家校距离和偶然性。
家校距离:居住地离学校越近,被录取的概率会增加。
偶然性:在中国如果学生竞赛得奖,对升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在法国呢,大学在某个专业的学生时,获得这个专业竞赛金牌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并不额外区分。
如果申请人数超过规定录取数,那就抽签。
因为大学们认为,人人平等,这可谓是法国公立大学体系的 "一视同仁",公立大学保证的公平结果。
如果您想,靠着一点运气是肯定能读大学的。
虽然可以上大学,不过这些学校很普通。因此为了公平,法国社会为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打开去名校的路。
一些名校每年有优先入学计划,就好像保送而且只需要达到基本要求(家境困难、成绩达标)即可。
不过,好大学是年轻人的家。
成绩越好,客观的说明学生很会付出,为了保证名校的优质的生源,大部分名校会用请家教的方法给家庭困难的学生机会。
前面的学校都是因为公平给结果,像 "巴黎高师" 等法国名校是请家教。
学校派遣或法国社会到贫民区的学校,为那些想高考的学生补习功课。
无论是学校还协会、企业对于补习功课,都特别积极。
理由呢,这个就是声誉投资......
德国:
中国的大学也曾向德国教育系统学习,如北大、清华学制改变,学生也从全面发展到细分专业的学习。
1952 年,北大变成以 "文理科" 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变成以 "专业与工业界吻合" 的专业性大学。
这种分校方式叫 "理工分校",注重学生的自己专业的知识,而不是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让以前的普鲁士从小国变成欧洲最强国,但对于今天的时代。
现在的学科的成就,往往是跨学科。而国内的学校又太注重某个专业,在找生源时,默认让学生出现偏科现象。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出来或许编程能力十分优秀。但会编程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如果您停止学习只会被后来更年轻、更会编程、掌握更新工具的人代替。
"理工分校" 的弊端就是如此,让一个学生以为TA自己的专业就是全部。
让学生对于学习其他学科有一种抵抗,隐没一个人对一切美好事物呈接受的一种健康状态。
其实,回过头看看就发现无论是什么学科都只是宇宙海洋中的一粒谷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也只是一个帮助人的工具,掌握了也并没有优势,只有当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做出新东西时,才对世界有贡献。
清华毕业后再去别的国家的名校读书,也许会感到自己好像缺少很多东西。
通才教育 与 专才教育,本质还是取决与人,看您的性子适合哪个。
今天德国的教育比不上同等经济体量的国家,虽然德国很有钱但德国人并不注重上名校,TA们觉得上技术学校会更有成就。因此国家拨给德国名校的钱大幅度缩水,而好的大学是非常需要钱的。
对比美国已经中国的名校,德国最有钱的慕尼黑大学学生的人均只有前者的左右,而前者还经常被捐赠呢 !
德国的学校也为保证公平(人少呀),比法国还要 NX。
德国大学选人和法国差不多,而德国的名校不像法国的名校会只给机会,连结果都给了。
温水煮青蛙,很少德国学生愿意为进入名校而付出大量的精力,学生也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学校也是如此。
对比法国,才发现法国还是很会教育的。
TA的教育是分层级,因为抛开家庭因数,在法国就只有俩者:普通和精英。
这样的分层教育会让 精英 超强发挥,理想中这应该是对世界有好处的,应该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美国:代表学校,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
美国的教育学专家,为了学习好的教育方式。也曾跑去德国学习 "理工分校",根据美国国情蜕变了一番......
在美国教育学家中最著名的是 吉尔曼,TA的教育思想也让美国名校闻名遐迩。
吉尔曼关心的教育不是学校有多少优质的师资、多少科研的经费和成果、多少杰出的毕业学生。
中国大学基本考虑这些,学校简介也是往这几个方面写,如果把检查一下学校简介的最长公共子序列,发现除了学校名和地址等学校唯一的标识外,都是在填表。
吉尔曼关心的是:大学管理方式(学科/财务)、对美国社会、国家经济的影响、对国家、世界、未来的贡献。
对于这些,我们可能会觉得太过缥缈不切实际。
但吉尔曼不仅想到还做到了,以提出的 方法 改变着 美国。
首先,第一个考虑的是钱。好的大学没有钱也会败落 --捐款。
以及学校地理位置、是否符合教育的趋势等等。
对高等教育深刻的认识,初等教育是人在社会立足的需求,会用工具、会识字读书、数数......
职业教育是人提高生活质量的技能,最弱可谋生、最强开创新的产业......
高等教育是发现知识,创造新事物,最弱得到一些半仙的智慧从此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改变人生也是从这开始,最强的发明的东西远超于时代,对于人类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还有在传播给民众甚至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文化精英需要做到的义务。
美国名校也采用的是 通才教育,学生不仅专业知识要求如专才教育的学校,文化素养也可比文科生。
正是如此,学生的校圆生活是十分十分辛苦的。
英国:代表学校,剑桥、牛津
英国的名校多传承于 19 世纪著名教育家纽曼 的教学理念即 通才教育。
学校重点在于: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并不约束学生的自由。通过开阔学生的眼界,让ta明白自己的意义和ta自己该做的事情。
具体在 对自然美德的追求、生活的知识、商业的信用、如何选择的能力、判断是非、生活品味、对国家的贡献。
在选导师上,以及导师制度都对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
学生可以跟学校任意教授学习,哪怕教授不是自己的导师。
学校、教授都不会介意,导师也不会因为学生和别人的教授贴近就反感,因为他们更担心学生成不了才。
这对学校、教授、导师、学生都是不自然的结果。
在这个时代,NX的学校在江湖上一定有传奇,只有您去了,读大学总有读大学的好处。
个人:系统、心情、思维
思想之一,"类比"。
医院有一种射线,只要以一定的强度照射在肿瘤上,肿瘤会被杀死癌症也会因此而消失。
可当,射线到达肿瘤之前必先经过身体的其ta部位,能杀死肿瘤的射线也能杀死身体其ta部分,反之,杀不死身体的射线也杀不死肿瘤。
那么,您有什么好方法吗?
比如,进去的时候先降低射线强度,等抵达肿瘤出再提高强度。
这样的射线是不安全的,当机器行动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时,操控这个机器的人很大程度会失手。
该怎么办呢 ?
偶然回想起电影,有一个将军,要攻打一座城。兵家之道, 攻城要派出一定数量的士兵同时发动进攻才有最好的效果。
少了,会被守军逐波消灭;多了,运筹不了反而会方寸大失。
守城的通道并不宽,贸然派兵会被逐波消灭。
因此,将军把队伍分散开了以小队的形式从不同的道路多个方向抵达守城周围隐藏起来。直到约定的时间,一举攻城。
我想,您已经心中有数。组织语言说出来即,用若干束低强度的射线从不同方向照射肿瘤。
所以,实在想不出问题可以找找相同的例子。当然发现俩者间的相同点是最重要的。
对于一个脆弱的人,如果想改变 TA,不要直接给 TA 压力。
一定要先引导 TA,再给 TA 压力,否则事情可能会往反方向行走。
比如,现在我告诉您,您会得癌症 !!!
引起癌症的最大危险因素是什么 ?
也许您会觉得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工作压力、生活方式等等。
其实都不是,人体内的细胞每分裂一次都会带来基因突变,人的基因组有 31.6 亿个碱基对,每次分裂这 31.6 亿个碱基对都要复制一次,这么大的工作量,难免会出错。
随着错误的不断累积,就有可能产生癌细胞,虽然概率极低,但,绝对是有概率的。
几岁得癌症的人,大多不是受环境影响、乱吃东西,而是运气,刚好踩在那极小概率点上, 产生了癌基因!!!
癌基因会产生癌细胞,癌细胞就会带着人走向死亡。
年龄才是最大的危险因素。
引起癌症基因 66% 是因为这种随机的错误,34% 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
在骨癌中,随机错误占比 99.5%,遗传占 0.5%,在甲状腺癌中,随机错误占 98%,遗传占 1.5%,环境占 0.5%;
还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脑部肿瘤、前列腺癌、睾丸癌,这些癌症的基因突变中,随机因素都占到了95%以上。
年龄这种因素无法改变,只能改变生活方式去掉的别的因素,来让自己获得癌症的概率减低。
- 戒烟
- 戒酒
- 减肥
- 多运动
- 多吃全谷物食品
- 蔬菜
- 水果
- 豆类
- 少吃糖
- 少吃红肉(比如猪肉、牛肉、羊肉)
- 塑料遇高温容易产生随机错误导致癌基因,因此不要点外卖。
其实,我就是想说:少点外卖。
爱惜自己,有些人的注定不会照顾我们的。
像拼多多这样的APP,里面有许多假货和骗局,为什么还能存在;类似外卖的塑料盒,为什么不禁止呢 ?
其实政府没办法按要求执法,因为执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许您会觉得政府是万能的,其实政府也有很多不能;
我一般点外卖,不点塑料盒子的,而是点纸盒的、或者是轻食。
对于癌症,也不要悲观。
具统计全世界得癌症的人只有百分之十几,就算得了癌症,只要心态好,也能控制癌症并快乐的生活着;但癌症是真的痛。
对了,如果在没有患上癌症的前提下,每年进行 1-3 次治疗性节食就可以清除人体内可能存在的所有癌症前期细胞。
哲学的逻辑
一群哲学家以自己独特的角度认识与解释世界,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哲学流派。
希腊罗马古典哲学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等人把世界归结为自然某一具体的现象或物质,如水、气 ;
泰勒斯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时代,比孔子早了 60 年吧。
泰勒斯就是数学书上介绍的用影子测量金字塔高度的那个人,其实 ta 是自然科学家、会观天象、能预测农作物收成......
在哲学上,ta 说了俩句话:
- 大地浮在水面上,万物的起源是水。 造成的影响:哲学就起源于泰勒斯这句话:万物起源;
- 万物都充满神明。 造成的影响:第一位科学家,泰勒斯以观察和思考打破了人们对神的迷信;
只要说的有道理、有根据、有实证,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哲学就起源于泰勒斯的问题:万物起源。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
- 万物皆数;
也就是说,万物起源于数字。
其实毕达哥拉斯想表达的意思不是真的万物起源于数字,是因为米利都学派讨论的起源都是物质,像水、气。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起源不应该是物质或者说感官所见,而是追求形式如数字就是一种形式。
的确如此,如自然常数 e 放到宇宙任何地方都一样,因为 ta 是宇宙的规律,具体参见:《三角函数》IT 起源学说。
认识事物时,形式比质料(感官所见)更重要,而数学所象征的就是万物的形式。
举个例子,认识一个人,质料是人的身高/体重,形式是人的内心或者说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说我闷骚的人应该是看穿我了。
赫拉克利特:宇宙是变动的火,由逻各斯(规律)支配;
赫拉克利特是小亚细亚地区的贵族,可以继承王位,但赫拉克利特宁愿整天和小孩子一起玩耍,思考人生的问题,也不想被王位所限制。
赫拉克利特说:
- 万物起源于火;
- 万物皆有逻各斯;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特别强调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
第一句话,强调万物流转变化,如一年四季、昼夜交替、河水流动、人的心跳。
因此用不停变化的火象征万物的变化,也认为一切矛盾与冲突,是一切变化与发展的基础,而变化与发展是一切事物存在着的根本性质。
第二句话的逻各斯就是现在逻辑的前身,逻辑的定义可以说是思维的规则。
逻各斯就是对立的统一,也是对立的统一背后的那个隐藏的法则。
对立的事物,如阴阳、真假,通过对立事物的不断冲突,相互转化而何处一体,对立统一背后的法则是不变的。
通过对立才能认识一样东西,累了才知道休息是多么美好,是生也会死,对立的事物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
所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对物理、数学、工程技术以及音乐和伦理深入见解。
- 万物皆由原子与虚空组成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都是由永远存在且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这些原子数量无限,形状不定,分散于虚空中。
因为原子的体积大小、形状差异以及不同的排列方式,使 TA 们在不断的碰撞 ? 之后构成了感官可见的万物。
这样的解释很单纯,发现宇宙万物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只是这样说,可以思考的人是由什么构成呢 ?
身体可以说是由原子构成,那会思考的灵魂呢 ?
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只不过这种原子很特别,怎么特别呢 ?
灵魂是由一种圆形的原子构成,像球的形状一样,为什么像圆形 ?
因为圆形最具有穿透力,就比如我们对话就是某些原子对外发射呢。
这就是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TA的理论其实是 "一致性",都是原子,但分粗糙和精细的原子构成了万物的存在。
爱利亚派:巴门尼德等人认为万物本源,就是意识认定的永恒 “存在/是者,否认变化与运动”;
南意大利有俩大学派,一个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另一个就是爱利亚派 ,巴门尼德则是其中的领袖。
巴门尼德说:
- 能被思想的就是存在本身
巴门尼德说万物起源,不应该只关注质料,如 水、气、火,或是 关注 TA 的形式,如数学,而是应该关注那唯一的 “存在本身”。
如果有一样东西真的存在,TA 一定能够被我们谈论,能被我们谈论,一定能被我们思想,因此,能被思想与存在是一起的,TA 就是永恒、唯一的。
巴门尼德的这句话启蒙了唯心论(柏拉图) 和 唯物论(德谟克利特),其中 "存在与思想一致性原则" 是巴门尼德的主要理论。
总的来说,赫拉克利特 认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巴门尼德认为万物没有任何变化,否定了 "时间"、"空间"、"变化"。
芝诺
芝诺:阿喀琉斯(Achilles)是有名的飞毛腿,跑得飞快的,但是他如果让乌龟先走一步,他就永远追不上乌龟了。
当时的数学还没 极限这种概念,虽然大家都知道绝对是错的,人怎么可能永远追不上乌龟,但就是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这是芝诺自己发明的 “归谬法”。
“归谬法” :您跟别人在辩论的时候,您先暂时接受别人说的是对的,然后再通过举例、论证来说明,最后证明结论是荒谬的,这叫做 “归谬法”。
提出这种悖论的人,真是天才 ⚖️ ,《庄子》一书也有类似的记录。
苏格拉底:强调用内省法获取知识;
- 我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说自己无知,并不是真的无知。
知道自己的无知就比那些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的人强太多,这也是最有用的知识之一。
承认无知或许是一件羞耻的事,但这也是进步的开始!!!
我们从小受教育,学到一些专业知识,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以为自己对其他事物也有所知,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因此,我们要保持一种求知的心态,保持一种好奇心,不断地去增加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柏拉图:具体的万物背后是永恒的原型理念;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有一个洞穴之喻:
说从前有个洞穴,洞穴里面有篝火,篝火前面有些人在做各种表演,他们的影子被篝火投射到洞穴的墙壁上。几个犯人被绳索限制在演员和墙壁之间,他们不能回头看后面的情况,只能看见墙壁上的影子。
这些犯人以为墙上的影子就是真实世界,殊不知自己看到的只是世界的影子。
而有一个人不愿意接受这个情况,挣脱绳索,向后往去,才发现之前看到的一切都是影子;后来TA去告诉大家,而大家根本不相信,TA 被毒打了一顿,甚至将TA杀害了......
TA 就是苏格拉底,因此柏拉图说:
- 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摆脱影子的束缚,去发现真实的世界 —— 也就是“真理”。
洞穴之喻其实说的苏格拉底。我们长期以来把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只看到实在事物的倒影,只听到真理的回声,所见的世界残缺不全;人们被自己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又因为语文的媒介而被别人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
举个例子,比如 欧姆定律就是这样一个影子。
真实世界里没有哪个材料的电压和电流是成正比的。
电阻根本就不是个常数,它跟温度有关,而温度又跟电流有关 —— 所以电阻跟电流有关!!!
严格地说,欧姆并不是 “发现” 了欧姆定律 —— 大概可以说他是 “发明” 了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不是真理,TA只是科学家提出的一个代替真实世界的“模型”。
现代的哲学家都会告诉您,所谓科学理论其实都是模型。
牛顿力学不是真理、爱因斯坦场方程也不是真理 —— TA 们都是柏拉图世界投射到我们这里的影子。模型都是错的,但是有些模型很有用。
感官所见的未必真实,探求真实,要提升到感官以及感官以上的对象,让生命在追求 “真理” 中安顿,便是收获。
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的区分,宇宙由土、水、气、火、以太五元素组成,提出第一推动者 “神” 的存在,等,最全面的早期哲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系统里面,任何东西只要在行动、在运动、在变化,都代表 TA 不够完美。因为任何变动都是从潜能走向实现,所以他本身不能动,因为他已经是完全的实现了,不可能再有什么变动了。
亚里士多德用一个词来描写,他说:“上帝就是思想之思想。”
一般人会以为,我如果信仰一个宗教,我敬畏里面的神和佛,它也会照顾我。亚里士多德认为“上帝”完全无动于衷,不受人所影响。 因为如果您对上帝好,上帝要回报您,他不是在行动吗?行动的事物是不完美的,而上帝是完美的因此TA动不了。上帝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监督、管理、安排的愿望,也没有任何可能的行动。
上面的思想就源于亚里士多德第一套概念(有俩套):从潜能到实现,譬如一棵橡树的种子充满潜能,但是它慢慢长成橡树,成为大橡树之后就变成了实现,原来的潜能就很少了。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先有鸡,因为如果没有鸡,怎么知道这个蛋是鸡蛋而不是鸭蛋、恐龙蛋、哥斯拉蛋。
因为鸡蛋是潜能,鸡是实现;如果有人说您很有潜力,您可能会很高兴。
其实如果您知道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就明白了,您离实现还差的远;而有人说您没有潜力时,不要灰心要高兴,因为以亚里士多德的想法来说,您已经把潜能都实现,您应该快乐一点呐 (≧∇≦)/。
从潜能到实现,实现是优先的;因为实现一个目标,您得先有目标才能去实现。
第二套概念:质料与形式,任何东西质料越多代表形式越少,那么它慢慢发展到最后成为完美的情况的时候,质料很少,形式就变多了。
① 亚里士多德对政治有一定的看法,他认为,人由于自然条件的安排,生下来就是政治的动物。譬如,人的语言文字,离开社会的话一无所用。同理,国家对于个人来说,国家等于形式,个人等于质料,如果没有国家,个人就变成野蛮的动物了。
② 三段论:概念、判断、推论。
③ 四因说: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材料因,很久很久以前,许多人讨论万物的来源,无论是何种说法,都是源于一个基本的材料。如,
- 泰勒斯认为 “万物起源是水”;
- 赫拉克利特认为 “万物起源是火”;
- 毕达哥拉斯认为 “万物起源于数字”;
- 德谟克利特认为 “万物由原子和虚空组成”;
现在我们只看桌子是怎么来的,就是木头组成的吧。
形式因,桌子的形式就是桌子,不会是看成木头。
动力因,造成这个桌子需要有一个木匠师傅,木头不会变成桌子,所以动力因是木匠。
目的因,桌子的样子取决于 ta 的功能,不但如此,宇宙万物都有 Ta 存在的目的,否则 Ta 不可能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逻辑学就是亚里士多德成立的,现代的数理逻辑就是再其基础上的扩充,所以有点烧脑。
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认为 "太一" 为世界之本,理性规律、灵魂、具体事物皆为太一流溢而成;
普罗提诺,古典哲学的压轴人物。
其实普罗提诺大佬的思想,我觉得很抽象啊,也没得出感悟,就分享一些大佬说过的话吧。
- “眼睛如果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就看不见美。”
- 人是处于神与兽之间,有时倾向一边,有时候倾向另一边;有些人日渐变得神圣,有些人慢慢沦为禽兽,而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结论就是哲学是向着太一的升华过程。
......
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认为万物、灵魂皆为原子,快乐为人生目的;
伊壁鸠鲁说,
- 人生苦短,好好 “享乐” 吧
伊壁鸠鲁的思想也是承自德谟克利特,但他发展出的人生态度更为明确,被称作“享乐主义”。
他的“享乐主义”不是说每天吃喝玩乐,不顾一切,那怎么能算哲学家呢 ??
他的享乐主义是因为看透了人生许多问题,所以不必自寻烦恼,然后就把人生放在一种有节制的生活,过一种安宁的生活、平静的生活,让自己的精神状态保持和谐的生活。
简单来说,享乐主义就是人生的快乐和痛苦完全在于感觉,在于现在的感觉。
但感觉不完全是指身体方面的状况,因为人在心理上照样可以透过回忆和预想——预先设想——来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感受;反之,当自己失意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成功时的体验,重拾勇气后说不定可以再次成功哦。
享乐主义的快乐清单:友谊、自由、思想。
- 友谊很可贵是一个事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得到好的友谊,所以自己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人生观,与自己志趣接近的人,才同他们交往,这样当然会比较放心。
- 您可以自由地选择过简朴的生活,由此可以掌握自己的欲望,只有对自然而必要的欲望适度加以满足,别的都是身外之物,可多可少,可有可无。
- 要想清楚什么是死亡,对神明的迷信,疾病还有贫困。想清楚的话就知道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伊壁鸠鲁后来甚至认为选择隐居最好,隐居的话可以避开公共生活的需求,摆脱政治与商业的牢笼。另一方面您有友谊的话,就已经可以让朋友们相处在一起,达到一定的快乐水平了。
犬儒学派:第欧根尼思想是鄙视外在功利,主张清贫生活;
第欧根尼使得“犬儒”这个词开始流行,他说要向动物学习,倡导原始的生活方式,以此和希腊文明对抗。
因为所谓文明、文化都是虚伪的装饰品。迪奥真尼除了主张要向动物学习之外,还主张共妻、共子、自由恋爱等等,但他也强调,人只有节制欲望才能够自由。他自称为世界公民,要打破人间的各种隔阂樊篱,他还自称为狗,住在一个木桶里面,用个木碗喝水,后来看到有一条狗在溪边直接喝水,他就把木碗丢掉,也直接喝水了。
他就是要表现自己,不在乎别人的生活方式,以此来自我炫耀,也因而得到很大的名声。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统一了希腊各个城邦之后,建立了马其顿帝国。
请你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这件事让很多人震撼,堂堂亚历山大大帝在他眼中不过是挡住阳光的一块木板而已,第欧根尼不把他当一回事。
请你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当然像我这样的菜,是没什么资格说应试教育的不好的。
斯多亚派:马可·奥勒留、艾比克泰德 强调人的 "善"与"德",主张服从命运,同时把握自我;
斯多亚派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不谈享乐,强调理性、自然、命运,显示为自命清高。所以西方文化界从启蒙运动以来,最推崇的就是斯多亚学派。
斯多亚学派认为宇宙的背后有一个 “?” 掌控一切,这个“?”会周期性的出现,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轮回,身在轮回之中我们要向宇宙的规律看齐。
人的理性就是宇宙的规律,因为理性可以理解宇宙,因此按照理性来生活,就是遵循宇宙的规律,也就是按照自然的方式来生活。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奥古斯丁:以哲学理论来阐释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的救赎;
奥古斯丁早期完全放纵自己,因为调皮所以干的坏事不少,但 ta 后来忽然改变了,从此怀着一颗求真的决心,意识到自我的重要,不断的向内反省和忏悔、批评,最后成就了其传奇的一生, 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代表。
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
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新约圣经》保罗
- 有多少力量,就有多少爱。
经院哲学: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中世纪哲学是哲学史上最久的,共 1300 年,占整个哲学史的;其中最久的便是 经院哲学。
那时候的教育都掌握在宗教手中,因此教育完全是一家之言。
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一个准传教士都需要学习哲学,那时候被称为是哲学最黑暗的时代 --- 哲学的结论完全是为了服务神学。
- 敬畏上帝才是智慧的开始。
亚里士多德主义:托马斯·阿奎那 以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思想来阐释上帝的本质、存在、美德;
-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虽然非常尊敬老师柏拉图,但俩人的理论却是对立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变化,世界是变化的。
可变化就会有力量,这力量从何而来,又有何目的 ???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股力量来源于 “第一个本身不动的推动者”。
第一个本身不动的推动者 就是 上帝啊,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在行动、在运动、在变化,都代表 TA 还不够完美。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亚里士多德的一套概念:潜能与实现。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先有蛋:因为鸡是实现,蛋是潜能,从潜能到实现,也就是先有鸡才有蛋。
事物的任何变动都是从潜能走向实现,所以 TA 本身不能动,因为 TA 已经是完全的实现了,不可能再有什么变动了。
TA 又是推动者,你说 TA 本身不动,怎么推动 ? ?
TA 是以 TA 的完美的实现、完美的形式来吸引万物归向 TA。
所以 TA 的推动是用吸引的方式来做推动,这一点很特别。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第一点,这个上帝不会回报我们对他的爱,这与宗教中的上帝就完全不同。
一般人以为说,我如果信仰一个宗教,我爱里面的神和佛,它也会照顾我,也会爱我。
亚里士多德的“上帝”则完全无动于衷,不受人所影响。 你想想看,如果你爱上帝,上帝要回报你,他不是在行动吗 ?
还有第二点,我们人类在任何情况下,根本就不能说我们爱上帝。
换句话说,上帝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监督、管理、安排的愿望,也没有任何可能的行动。
这样的上帝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当然不用向他祷告了,祷告也没用,就是万物要归向他,但他本身不会有任何回应。
他已经完美了,他已经是完美的形式和实现,不需要回应任何东西了。
意志主义:司各脱 以自然意志作为世界运动的本因,源头则是上帝;
奥康主义:不能外在求证的知识应该被删去— "奥康的剃刀" 等;
近代西方哲学
自然哲学:培根、达芬奇、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哲学理论家 主张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来支持解释自然的理论;
唯理论: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知识的最终来源是上帝,物质、灵魂互为对应平行;
斯宾诺莎,强调思维/观念和广延/物质是无限的上帝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一种为内在,一种为外在;
莱布尼茨,世界由性质连续的“单子”组成,包括精神和物质,都是“单子”觉醒程度不同的表现;
经验论:
洛克,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前者在物本身,后者则是知觉产物;
休谟,最初知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时空和因果都是知觉的产物;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自我感知,对世界整体的感知则是上帝;
先验唯心论:康德,知识最初来源于不可言说的 "物自体",经过认识主体用时间、空间、因果性的主观规范,才成为可表述的知识或观念/现象;
绝对唯心论:
费希特,经验知识,是由意识深处的绝对自我,通过不断设定非我,把握非我而产生;
谢林,自然逐渐自我觉醒,发展为与客观自然对立的自我意识,然后自我意识回归到自然中去,最终会与客观的自然达到绝对同一,即能意识自身的绝对实在;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客观唯心主义,世界在一方面,是客观存在性历史的发展演化,另一方面又是主观意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断飞跃,当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发展就是客观存在性的发展时,你就达到了上帝的绝对真理;
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指出神是人类本质追求的外化,崇仰 "爱" 。早期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劳动的决定性作用,使自然一方面在人类面前呈现出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即 "历史的自然,自然的历史"。
现代西方哲学
非理性主义:克尔凯郭尔,否认人有固定统一的本质,强调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与自由性,此为接近上帝之路,存在主义之先驱。
唯意志论:
叔本华,世界的本体是无因果的本然的意志,时空、因果则是理性认识意志的结果,人生因欲求的无止境和受阻碍而痛苦;
尼采,命运由自己把握,而非上帝的规范,故主张弱肉强食的 "权力意志";
生命哲学:伯格森、狄尔泰,世界是 "生命之流" 在时间上的 "绵延" 与进化;
新黑格尔主义:布拉德雷,绝对唯心辩证法的发展;
新康德主义:柯亨、卡西尔,先验唯心论与科学哲学结合的产物,但否认独立于意识的物自体的存在;
功利主义:边沁、密尔,社会上人的行为其实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
实用主义:詹姆士、杜威,事物成为知识对象的前提,就是它的实用性,只有经过人的追求和实验,才能得到真理;
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主张逻辑本体论,世界的本体并非分离的实体,而是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
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罗蒂等,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是日常的语言遭到错误理解的结果,主张从语义进行分析达到语言与实在的本质关系;
证伪主义科学哲学:
波普尔,否认科学可以达到绝对真理,提出三个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观念世界;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
库恩、费耶阿本德,反对以脱离实践的纯粹逻辑作为表述世界的方式,而强调科学经验在历史上的积累;
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和性欲对个人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梦、文明活动等是潜意识受外在道德压抑而在意识层面变相体现的结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哈伯马斯,以马克思的辩证法、弗洛伊德的本能说,着重研究物质文明对人的奴役与异化作用,主张改变人的社会交往模式,减轻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
现象学:胡塞尔,提出现象学方法,主张回到事物本身,研究意识对知识的构建性作用;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先于反思意识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的存在不同于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不是被完全规定的——存在先于本质;
解释学:伽达默尔、德里达,认为对历史的研究,不可能还原为历史事实,而是现代视角与历史遗物的对话;
结构主义:索绪尔、阿尔图赛、斯特劳斯、拉康,主张对各种知识系统,优先进行整体结构的研究,并强调这种结构的先验性、永恒性,它是正确研究系统各要素的前提;
解构主义:德里达、福柯、德留兹,否认统一的知识结构的存在,批判理性在片面追求本质的同时丧失了世界的丰富性,认为人与世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不是主客认知关系,而是主体间对话关系,肯定思想的多元化;
缘起性空
佛学如同数学一样,通过几条公理推导出整个数学/佛学大厦。
佛学的理念:
- 人到这世界上是来受苦的
- 缘起性空
如来认为,人来这世界上是受苦的。
生活的一切都是痛苦,只有通过修行跳出轮回,才可以离苦得乐。
因此,失意时的自杀也不能拯救自己,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不是佛教发明的理论,而是当时印度人普遍相信的 “客观事实”,是永生中的求死不能。
永生并不意味着福,反而是苦海无边。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陀既不想帮人过好人生,也不会保佑人升官发财,是要人放下执念,把各种各样的执念看成 “空无一物”。
如来指引了一条路径来合理解释出六道轮回的成因,而找到了成因也就找到了症结,找到了症结就可以对症下药,给人们指出一条跳出轮回的光明大道。
因缘而起,因缘而灭,缘分这个词便起源于 缘起性空 的佛教基本理念。
缘起性空的涵义:万事万物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不由自主的、瞬息万变的聚合。
脱离苦海,是放下执念,把执念放空。
如对金钱、名利、权利、对象的执念,都可以视为 “空无一物”。
所谓 “空无一物”,并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说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不能自主,都是由很多元素通过各种机缘暂时聚合,又迅速消散的事物。
缘起:感官所见的云☁️,这朵云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由很多水蒸气的分子因为各种缘故暂时聚拢在一起的。
缘灭:这些水蒸气分子一边聚集,一边分散,风稍大时便被吹散;遇见冷空气会凝结为水珠了;注定是没有稳定、能自主的形态。
缘灭也叫 性空。
现在生活中的名词很多,我们看到的事物都有名字,因而我们认为事物是确定的。
从空间上看这些事物都是由有限或无限个元素的组成,从时间上看,这些元素不断变化或增或减。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什么意思呢 ?
您看到的事物,如云、山、水、人等等都是无数多的元素的聚合,我们叫云、山、水、人,非云、非山、非水、非人,是名云、名山、名水、名人。
赫拉克利特 曾说:“你不能俩次把脚踏进同样的河流”。
因为河水一直在流动,你第二次把脚踏进去时,那个水已经不是你第一次踏进去时的那个水了。
这么说起来,我觉得 佛学的 缘起性空 和 哲学的 万物在流转变化之中 有相同之处。
对不净观的探讨
《鹿鼎记》里边韦小宝和各路势力争夺的那部经书,是不是叫什么 《四十二章经》?
是的,在 《四十二章经》里记录了一个关于佛陀的故事。
在佛陀眼里,美女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佛陀的与众不同来自看问题的眼光不同,他是把人拆散来看,看到的是一张人皮里边裹着心、肝、脾、肺、大肠、小肠、盲肠和膀胱等等一堆人杂碎,这就是所谓的“革囊众秽”。
“革囊”就是皮口袋,“众秽”就是一堆垃圾;还有一个版本说成“革囊盛血”,意思差不多。
凡人眼里的美女在佛陀眼里只是用人血熬成的杂碎汤,拿人皮口袋当包装盒,让人越看越恶心。
再仔细想想看的话,这份杂碎汤里还混着屎尿、鼻涕和各种说不清的体液;当您对着这么恶心的一份人杂碎,不当场呕吐就算本事了,怎么可能生出欲念 ?
吃三文鱼最好选新西兰的帝王鲑(三文鱼里的 “劳斯莱斯”),国内的水质、饲料都 ......
这个道理您已经明白了,但是,再看到美女的时候,您难免还会动心。
这很正常,因为仅仅明白了道理还不够,还需要反反复复地依照这个道理来做训练;这种训练,就是佛教的修炼。
其实,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否定了美女,还否定了微生物的美。
但依然很佩服佛陀,在那个时代,科学并不发达,佛陀能想到这一步,且有心想到这一步。
那佛陀是怎么想到的 ?
一切如空,在缘起性空中,与“空”对应的“色”不是女色,而是泛指一切物质。
一个美女当然也是物质性的,是由很多骨骼、器官、血肉构成的,您应该从美女的形象,也就是色相,看到“空”的本质。
而要看到“空”,首先就要把单数看成复数,把一个整体分解成无数的局部。
其实佛陀说的这堆垃圾,还可以再分解啊;分到最后就只有电子质子中子等粒子组成的,您觉得恶心吗 ?
我不认同佛陀的观点是在战术上,战略上我们想的是一样的。
有时候,我打玩游戏回过头来,一天就结束了;这时候我懊悔了,可明天我还是会打游戏,而后继续懊悔。
这是为什么,其实我也有多个自我啊,有喜欢玩的---喜欢打游戏,有喜欢探索的---喜欢学习,这时候人处于哪个自我,我自然会去做什么事情;我要做的,就是无论是哪个我,都改变对玩游戏的想法(从喜欢的事情变成不喜欢),从行动上的改变请见《娴安》,本节说的是从心理上的改变。
接着,当成不喜欢的事情来处理:当遇到不喜欢的事情影响到自己情绪的时候,应该变成一个旁观者,就看着TA,让 TA 悄悄的来,悄悄的走......
最近几年人们爱谈“凤凰男”,本来这说明阶层在流动,是个好现象,但是一个凤凰男自己可能会觉得很痛苦,什么“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您坐在一起喝咖啡”之类,有的人甚至憎恨父母。
但是如果他好好想想家族的历史,知道自己身上这点猥琐气质只不过是历史的产物,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根本没必要继续如此!!
理解了父母,他反而可能冲出身份的牢笼,从此不那么猥琐。
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摆脱历史的枷锁。
历史学家的作用不是在紧要关头告诉我们下一步的历史一定会往哪个方向走,反而恰恰是告诉我们您可以想象多种不同的可能性,让历史往一个不一样的方向走。
对于色,何必执着于 人生物的一面;还可以当成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解决,至于为什么会不喜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知道了:
人对性的冲动,源于基因的传承;其实现在想传承基因不一定要通过经典的传播方式,也可还是别的,不是吗 ?
理解了生命,TA 反而可能冲出身份的牢笼,从此不那么猥琐 .......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