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学推出了一个8分钟产品系列课,目前放出了第一集,主题是《用户》。

 

把这个主题作为开篇也符合腾讯的价值观,“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互联网江湖中,腾讯以高产优秀产品著称,QQ、微信、王者荣耀,这些成功的产品背后如果有一个核心价值主张,那一定是用户价值。

 

这8分钟的产品课中,就以用户为核心,分别从定义用户、接近用户、了解用户和变成用户这四个方面介绍了腾讯产品人是如何打造一款用户喜爱的产品。

 

这既是一套完整的关于产品目标用户的方法论,也是一系列具备可操作性的执行指南。

 

接下来将这四个维度梳理成三个环节解读,如何在环境和条件各异的公司及产品中运用这套方法论。这三个环节分别是:

 

【1】定义用户

【2】接近和了解用户

【3】变成用户

 

【解读】腾讯8分钟产品课《用户》_用户价值

 

 

【1】定义用户

 

用户是谁?用户在哪?他们喜欢什么?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产品?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给产品的目标用户一个明确的定义和画像。

 

无论是在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确立产品核心功能后,“定义用户”就成了立项新产品后的第一步工作。

 

首先要明确的是目标用户是一群具备什么特点的人群,是大学生还是职场白领,男性用户为主还是女性为主,年龄分布集中于哪个阶段等。这些基本要素具备之后,就得到一个清晰的用户画像。

 

《用户》这一集中以QQ音乐为例,目标用户群非常广泛,为了清晰用户画像,QQ音乐产品团队按年龄层把用户划分为80前、80后、85后、90后、95后和00后几个阶段,然后分别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用户对音乐类型和偶像的喜好,深入他们的日常去了解不同人群的用户需求。

 

定义用户就是一个把产品目标用户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化的过程。为什么要做定义用户的工作呢?如果不定义用户不照样也能设计和开发产品么?

 

尤其是在创业公司,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以及资源去做用户调研和分析,有限的资源和人力都投入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中了,定义用户似乎是大公司的专属。

 

其实不然,如果不明确定义用户的基本画像,产品不会具备明显的用户特征,也就不会吸引到目标用户的关注。

 

最近比较火的抖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抖音的目标用户很具体,就是喜欢酷炫和时尚的90后或者00后,他们对好玩和酷的需求是很强烈的。区别于快手略显大众化的产品特征,抖音通过用户定义差异化,在小视频白热化的竞争中完胜一筹。

 

定义用户有复杂的做法,例如进行用户细分、问卷调研、用户访谈等,通过综合调研结果和数据刻画出用户画像。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数据全面客观,用户画像相对清晰,缺点是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资源。

 

定义用户也有简单的做法,例如找到真实的用户场景,在真实场景中观察和刻画出具体的用户画像。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用户画像获取速度快,缺点是基于个案可能导致用户画像产生偏差。

 

 

【2】接近和了解用户

 

用户定义清晰了,接下来就需要想办法接近用户,到用户身边去了解他们。为什么要到用户中去呢?

 

因为人只能理解自己,很难理解别人。很多时候个体的判断都是从主观角度出发,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

 

为了避免这种主观性将产品从用户的产品变成产品经理的产品,产品经理走近用户就成了唯一解。去了解用户,去感受用户的感受,去发现他们的痛点,去解决用户的问题。

 

《用户》这一集介绍了腾讯著名的10-100-1000法则,腾讯产品人每月通过电话或者面对面的方式接触并访谈至少10个真实用户,在论坛或者社交媒体上回答100个用户的发帖,阅读1000个用户在各个渠道的产品反馈。

 

另外,腾讯还开展过一个“用户零距离”项目。在将近半年的时间中,将产品经理放出去,走到各个产品的用户场景中去,去到保安、白领、学生身边去,去观察他们是如何使用产品的,收集他们的反馈。

 

另外,《用户》中对腾讯手机管家产品团队是如何了解用户做了一个介绍。起初,腾讯手机管家团队基于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很复杂的功能,致使一度表现不佳被竞争对手超越。

 

为了更好定义产品核心功能,他们将产品经理们都赶下线,到用户中去做访谈做调研,去到厂区、学校,深入三四线城市去做街访,了解用户需求。

 

得出数据后,将用户划分为四类:蝌蚪、考拉、穿山甲和河马。

 

蝌蚪就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小白用户,他们大多对智能手机都刚开始接触。穿山甲是那些率先尝试的用户,他们已经了解智能手机的使用,并且也开始使用对应的产品,这类用户是主流。

 

另一类用户是考拉,这类用户对产品不关注也不关心,这部分用户其实不少。

 

还有一类就是河马,这些往往就是智能手机或者产品发烧友,他们对手机了如指掌,不信任安全软件,有问题他们自己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解决。

 

得出这个用户分类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对于安全类产品的目标用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复杂的功能操作项,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操作,这个操作能让他们获得安全感,把手机垃圾清除、把问题和漏洞都修复。

 

基于这个判断,“一键清理”就成了腾讯手机管家的核心功能。

 

腾讯的产品很多都是具备海量用户的,面对用户群差异化如此之大的产品,产品经理在理解和设计产品时,就需要对用户具备足够的理解力,要不就很容易演变成服务于某一类人群的产品。

 

比如微信这种国民产品,人群跨越度之大,使简单、易用成了微信的产品特点。相比起来,QQ就显得更年轻和复杂,因为目标用户群略有差异。

 

接近和了解用户,甚至是成为用户。

 

 

 

【3】变成用户

 

变成用户似乎是做产品的较高境界了,产品经理或者老板们都觉得自己是用户,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自我认知并不准确,要不为什么那么多产品没有用户呢!因为这种“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一种一厢情愿。

 

我们希望自己是产品的用户,“我觉得用户......假如用户......”只会产生一堆用户不需要的低频功能。

 

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这些需求往往来自老板、来自产品经理、来自运营同学,基本不来自用户。

 

《用户》这一集中介绍了王者荣耀制作人姚晓光的一门经典课《像蘑菇一样思考》,大致意思是一个精神病人,每天什么都不做,就打着一把伞蹲在角落里,医生都觉得这个人没救了。

 

有一天,一位心理专家走到他身边,也打了一把伞蹲下来和他在一起,一个星期后,这个精神病人向专家身边凑了凑,说了一句话:“难道你也是蘑菇?”。

 

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一个将自己变成用户的故事,只有进入用户的环境,感受用户的感受,才能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外部的。

 

如果没法成为“蘑菇”,外人都觉得他是精神病。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观察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就是同理心,洞察人性是做产品的最高境界了。

 

产品经理,别把产品想得太复杂,别把功能设计得太复杂,用户要的不是一个高精尖的产品,而是一个既亲切又能解决问题的产品。

 

对用户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别将聪明或者小聪明用在用户身上,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定义用户,接近并了解用户,变成用户!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END------------------

 

 

【解读】腾讯8分钟产品课《用户》_用户价值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