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88 年生人,今年周岁 32,虚岁 33 了。

 

十年前,我进入互联网行业,第一份职业是程序员,后来转型产品经理。

 

在创业公司苦逼过,也在大公司摸爬滚打过。如今是个靠手艺为生的自由职业者。

 

互联网圈里有 30 岁和 35 岁的坎一说。

 

按照这个标准,我已经过了 30 岁,即将达到 35 岁,也就是所谓最焦虑最迷茫的那批人。

 

昨天,我朋友杨堃老师(《决胜B端》作者)从 VIPKID 产品总监岗位上裸辞了,同样开启了自由职业的生涯。

 

他 35 岁,按理说,我们同样属于大众眼里那批上不上下不下的职场高危人群。

 

包括前阵子刚从阿里辞职自己做事的朋友 Sky(「我们的设计日记」主理人),我们其实都是这个阶段的人。

 

在职场奋斗多年后,我们都选择到一个新的价值网络里去做一些自己真心热爱的事。

 

为什么?

 

有人说是不务正业、有人说是逃离职场、有人说是自主创业。

 

其实,怎么理解无所谓。

 

对于我们或者对于我而言,最大的动机和吸引力在于能做一些自己擅长、有成就感、能创造价值的事。

 

就这么简单!

 

至于年龄,从来没有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哪怕今年我 40 岁了,如果找到了比当前更让我热爱和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做的事,我同样会全情投入。

 

 

01

选什么路

 

职场是一条路,有人适合这种环境和成长路线;创业是一条路,有人天生就是创业者。

 

自由职业者也是一条路,没有职场路那么等级森严,没有创业路那么风险苦逼。

 

更多依赖于自己的手艺、坚持和热爱。

 

我认为,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通常需要完成三步。

 

第一,完成最小必要知识的积累,并保持知识增长率。

 

第二,维持高密度的实践和反思,持续提升实践质量。

 

第三,将知识和实践转化为方法,传道受业助人解惑。

 

而以上三步,对年龄并没有实质性的要求。

 

所以,你能看到很多二十多岁就很成功的人,也能看到六七十岁仍然持续折腾并取得成功的人。

 

30 岁和 35 岁并不是决定一个人职场发展的坎,只能说是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这个阶段的人,大部分脱离了单身状态,有家人、有责任,所以担子会更重一些。

 

与此同时,时间和精力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但话说回来,一个人不是因为到了 30 岁或者 35 岁才显得平庸,以至于被新人取代从而造成所谓的危机。

 

而是在他们二十多岁的时候,差距就已经产生了。

 

在我看来,差距产生的原因也无外乎三点。

 

第一,无法清晰的认识自己,找不到兴趣、擅长和热爱,从而在专业和职业发展路上飘忽不定,浪费了时间。

 

第二,缺失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事因人影响了自己的价值观,进入一种消极且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

 

第三,实践密度和质量太低,每天只是「做工作」和「过生活」,时间利用率和价值产出率不高。

 

担心「担心」本身是没用的,纠结「纠结」本身也是没用的,大部分人之所以迷茫其实就是少了行动。

 

而且是持续的行动。

 

解决上面说的三个问题,也有三个出口。

 

第一,不断涉猎新知识、尝试新领域,用频率换效率。每个人都有太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些都是学习素材。

 

第二,找一个你认为比你厉害且能指导你的人,跟对人就能进入他的环境,哪怕不在一个公司,这种彼此间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第三,行动,持续行动,别让自己闲着。有太多的书可以看,有太多的事可以做,有太多的人可以见。

 

如果你的关注点落在成为专家、看到差距、付诸行动这三点上,你不会有空焦虑和迷茫,更不会被年龄所困扰。

 

因为每时每刻你都会处于极度饥渴的状态,你眼里都是事,你心里将充满干劲。

 

 

02

做什么事

 

今天跟我一个前京东的同事聊天,他的新书即将出版让我写个书评。

 

他一直在搜索和策略领域做产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离开京东后加入现在的公司仍然是做这个领域。

 

在专家路线上,他显然已经是专家。

 

在问题差距上,他清楚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提升空间。

 

在付诸行动上,他依然在为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尝试新的可能性。

 

所以有句话这么说,比你优秀的人依然比你努力。

 

我身边比较厉害的朋友都过了 30 岁,他们并没有焦虑、也没有迷茫,每天乐此不疲忙于自己的事。

 

很快乐、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所以,30 岁或者 35 岁并不是什么坎,只不过是 loser 给自己找的一个客观理由。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过,人为了不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有困境就想办法突破,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有迷茫就想办法脱离,如果想都不想,那活该纠结。

 

想到了还得做,得干,没有行动的想只是空想。

 

 

03

坚持什么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我过去的十年,我觉得有三个:技术、产品、写作。

 

技术让我入行、产品让我升级、写作让我找到一生所爱。

 

自从小学开始接触电脑以来,我就迷上了这个新鲜玩意儿,高中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写下了第一行代码。

 

大学和读研期间我是沉迷技术的,后端和前端通吃,也就是所谓的全栈工程师。

 

读研期间,我面前两台电脑,一台开发 Android、另一台开发 iOS。

 

因为同样功能模块思路是一样的,所以左边用 Java 写完 Android 代码,右边接着用 OC 写 iOS 代码。

 

做产品让我的思路和见识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在积累最小必要知识上过程中,有种徜徉知识海洋的感觉。

 

在密集实践的过程中,我早上比扫地阿姨都来得早,每天到公司和离开公司时写字楼里的人都是寥寥无几。

 

将知识和实践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中,写作让我找到了另一个肆意发挥的舞台,可以通过分享输出转化为价值。

 

这个世界上有几种人。

 

第一种,自己很厉害,打仗很厉害。

 

第二种,自己很厉害,带人打仗很厉害。

 

第三种,自己很厉害,能指导带人打仗的人让他们更厉害。

 

再进一步细分。

 

第一种,厉害的人不一定会分享。

 

第二种,会分享的人不一定能让别人听懂。

 

第三种,能让别人听懂的人不一定能让人立马产生行动。

 

对于我而言,不期待成为高手,只求在分享的过程中能给到看到我文字的人一点启发。

 

哪怕是一点点,这已经是无量功德。

 

不懂的我会去学,学到了就会做,做到了就会讲,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方式。

 

 

写在最后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充满荷尔蒙的地方,也是盛产焦虑和迷茫的地方。

 

创业、融资、上市、倒闭、裁员、降薪、裸辞、破产,这些关键词无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这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也是一个以快速迭代著称的行业。

 

对于互联网从业者也一样,如果不保持自身的快速迭代,很容易就被焦虑和迷茫所侵占。

 

30 岁不迷茫,35 岁也犯不上焦虑,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路上就不会有什么能阻拦你。

 

唯一阻拦你的,就是你自己。坎,都是内心恐惧的写照!

 

把自己做成产品,路远且漫长!

 

与君共勉。

 

我从不觉得30岁或35岁是什么坎_35

··················END··················

 

你好,我是唐韧!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

 

写过代码、做过产品、出过一本书,在创业公司厮杀过,也在大厂服役过,如今是一个自由职业者。

 

爱跑步、喜欢车、主要跟文字打交道,在这里记录自己想表达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