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小号聊了下关于淘宝 App 的一个设计细节,结果发现留言区有很多读者发表吐槽,挺有意思的,今天到这再展开说说。

 

近年来,电商产品们逐渐形成了一股风,开始让用户做各种数学题。尤其是碰到 618 或者双十一这样的大促,更像是数学期末考试。

 

这么搞的原因无非是想通过看起来优惠的方式让你下单,而实际经过逻辑计算后发现,其实压根也没啥优惠。

 

前两天我准备在淘宝上买个东西,在商品详情页选型号时也看到了花呗的分期方案,乍一看挺划算。

 

淘宝的产品太「聪明」!_产品

注意,这个页面还是在商品详情页,还没有进入订单结算页。

 

商品总价是 419 元,从分期方案看,按 3 期支付每期 142.88 元,包括了手续费。

 

在这个页面,你看不到具体每期的手续费是多少,而且产品用了年化利率 13.7% 这种算法告诉你是怎么回事。

 

请问,谁能第一眼直观算出来不同分期方案下每期手续费以及总手续费是多少?

 

好,那我们就用计算器算一下。

 

就以分 3 期为例,看起来每期 142.88 的费用相比原价 419 元在绝对数字上少了很多,可实际上累计加起来的费用是 428.64 元。也就是说,手续费总共是 9.64 元,分到每期是 3.21 元。

 

显然,在这个页面,「聪明」的淘宝可不会这么显性化告诉你精确的数字金额,为的是提高商品详情页的转化率。

 

做过电商产品的都知道,从搜索、商品详情页、订单结算页、收银台这个主流程看,在每一个节点的转化率提高一点,最终的成交量就会上升很多。

 

像淘宝和京东这样的大平台,产品经理们每天都在想办法优化自己的产品,尤其是提高各个环节的转化率。

 

接着看。

 

当我被成功转化到订单结算页的时候,底部的分期方案显示有了调整。

 

此时出现了分 3 期的手续费是 9.63 元。但是,依然没有给你明确的显示出来分期后的总价是多少。

 

淘宝的产品太「聪明」!_淘宝_02

细心的读者可能也发现了,这里显示的手续费是 9.63 元,而根据商品详情页计算的手续费是 9.64 元,相差了 0.01 元。

 

再进一步查看分期方案,在二级页面总算显示了每期手续费是 3.21 元。而这个 3.21 和之前我计算的是一致的。

 

淘宝的产品太「聪明」!_产品_03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商品详情页的分期金额是 142.88 元,而订单结算页之后的分期金额是 142.87 元呢?

 

当然,最终的支付结果是没错的,但这个显示的差异不免让人怀疑,是产品 bug 还是刻意为之?

 

按照之前我在京东的经验,商品详情页和订单结算页分别是两个大团队负责的,虽然他们都统一调用公共服务的接口,但处理方式可能就略有区别。

 

在上面这个例子里,其实简单说无非就是两个价格,商品原价 419 元,分 3 期总价 428.64 元。

 

分期的意义在于降低单次支付压力,作为条件,平台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不知道你发现没,淘宝的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在试图回避分期后总价更高这一事实,不想给用户造成分期支付价格更贵的印象。

 

而且,淘宝是鼓励你分期支付的,因为他们能赚取金融服务费。按照之前蚂蚁公布的招股书看,花呗是其重要的营收来源。

 

之后我又去看了下京东的设计,不是说老东家好话,京东在这一个细节上的设计就厚道一些。

 

商品总价是 68 元,选择不同的分期白条方案后,既能清晰看到每期服务费,也能知道加上服务费的应还总额。

 

淘宝的产品太「聪明」!_产品_04

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这种设计的。

 

因为实际在决策时,我会根据手续费来估算分期是否划算,如果没必要,我就直接全款了。

 

从产品的角度看,淘宝的设计更「聪明」,但京东的设计更「厚道」。

 

因为没有拿到确切的数据,但从直观角度判断,淘宝弱化了金融手续费后,对花呗业务的增长一定是有帮助的。

 

我想,完成这个设计的产品经理在 KPI 上表现应该不错。当一款产品的设计都需要靠 KPI 驱动时,用户也会做出自己的投票。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淘宝的产品太「聪明」!_淘宝_05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我一直鼓励产品经理去一线体验,因为这能给你带来更直观的视觉和感官冲击,所谓的同理心也能更好的体现。

 

办公室产品经理有一个天然的弊端,无法切身体会用户的感受。当然,就算有,对于一些设计决策,非决策层的 PM 也是无能为力。比如,KPI 驱动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