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有很多连接状态,每一个都够聊十块钱儿的,比如我们以前讨论过 TIME_WAIT 和 FIN_WAIT1,最近时不时听人提起 CLOSE_WAIT,感觉有必要梳理一下。
所谓 CLOSE_WAIT,借用某位大牛的话来说应该倒过来叫做 WAIT_CLOSE,也就是说「等待关闭」,如果你还不理解其含义,可以看看 TCP 关闭连接时的图例:
TCP Close
不要被图中的 client 和 server 所迷惑,你只要记住:主动关闭的一方发出 FIN 包,被动关闭的一方响应 ACK 包,此时,被动关闭的一方就进入了 CLOSE_WAIT 状态。如果一切正常,稍后被动关闭的一方也会发出 FIN 包,然后迁移到 LAST_ACK 状态。
通常,CLOSE_WAIT 状态在服务器停留时间很短,如果你发现大量的 CLOSE_WAIT 状态,那么就意味着被动关闭的一方没有及时发出 FIN 包,一般有如下几种可能:
- 程序问题:如果代码层面忘记了 close 相应的 socket 连接,那么自然不会发出 FIN 包,从而导致 CLOSE_WAIT 累积;或者代码不严谨,出现死循环之类的问题,导致即便后面写了 close 也永远执行不到。
- 响应太慢或者超时设置过小:如果连接双方不和谐,一方不耐烦直接 timeout,另一方却还在忙于耗时逻辑,就会导致 close 被延后。响应太慢是首要问题,不过换个角度看,也可能是 timeout 设置过小。
- BACKLOG 太大:此处的 backlog 不是 syn backlog,而是 accept 的 backlog,如果 backlog 太大的话,设想突然遭遇大访问量的话,即便响应速度不慢,也可能出现来不及消费的情况,导致多余的请求还在队列里就被对方关闭了。
如果你通过「netstat -ant」或者「ss -ant」命令发现了很多 CLOSE_WAIT 连接,请注意结果中的「Recv-Q」和「Local Address」字段,通常「Recv-Q」会不为空,它表示应用还没来得及接收数据,而「Local Address」表示哪个地址和端口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lsof -i:<PORT>」来确认端口对应运行的是什么程序以及它的进程号是多少。
如果是我们自己写的一些程序,比如用 HttpClient 自定义的蜘蛛,那么八九不离十是程序问题,如果是一些使用广泛的程序,比如 Tomcat 之类的,那么更可能是响应速度太慢或者 timeout 设置太小或者 BACKLOG 设置过大导致的故障。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按照前面图例所示,当被动关闭的一方处于 CLOSE_WAIT 状态时,主动关闭的一方处于 FIN_WAIT2 状态。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听说 CLOSE_WAIT 状态过多的故障,但是却相对少听说 FIN_WAIT2 状态过多的故障呢?这是因为 Linux 有一个「tcp_fin_timeout」设置,控制了 FIN_WAIT2 的最大生命周期。坏消息是 CLOSE_WAIT 没有类似的设置,如果不重启进程,那么 CLOSE_WAIT 状态很可能会永远持续下去;好消息是如果 socket 开启了 keepalive 机制,那么可以通过相应的设置来清理无效连接,不过 keepalive 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还是应该找到问题的症结才对。
写得都比我好,建议大家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