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网络边缘:通常把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称为端系统(计算机,服务器,移动计算机)
- 边缘路由器:端系统到任何其他远程端系统的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 物理媒介
a) 导引型媒体:导线这类的包括双绞铜线twisted pair,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光纤fiber optic cable
b) 非导引型媒体:陆地无线电信道,卫星无线电信道 - 分组交换:端系统彼此之间交换报文
- 分组交换机: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
- 丢包:当交换机的缓存已经满了之后,交换机会丢弃后来到的包,称这个现象为丢包
- 分组交换相比电路交换的优势:
a) 提供了更好的带宽共享
b) 更容易实现,成本更低 - 多宿:可以同多个ISP连接,这样即使一个出错了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连接保证人能继续工作
- 时延:
a) 节点处理时延:检查分组首部决定这个分组的去向
b) 排队时延:如果在缓存中存在多组的话,那么在后面的分组就要等待前的分组处理完了 才能轮到他
c) 传输时延:所有的分组比特推向链路所需要的时间
d) 传播时延:即在路由器 之间传播的时间 一般是光速这样 - 流量强度:a表示分组到达的平均速率,R是传输速率,假定所有的分组长度都为L,则比特的速度为La,La/R即为流量强度
- 分层的缺点:
a) 冗余较低层的功能
b) 某层的缺点可能在其他层才会显现出来、 - 分层的优点:
a) 分层简化了维护和管理的步骤
b) 分层更容易讨论和处理各个的关系 - 分层有:
a) 应用层:信息分组为报文
b) 传输层:分组为报文段
c) 网络层:分组为数据报
d) 链路层:分组帧
e) 物理层:比特 - 在 OSI模型中多了两层:表示层和回话层
第二章
- 应用程序研发有两种主流体系:
a) 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b) 对等体系结构 - 客户-服务器特点:
a) 服务器:
i. 总是保持开机状态
ii. 有个永久的IP地址
iii. 缩放数据中心
b) 客户端:
i. 客户端之间不能直接交流
ii. 客户端和服务器直接的链接是断断续续
iii. 客户端IP地址是动态的 - P2P:
a) 没有保持在线的服务器
b) 端系统可以直接交流
c) 对等点向其他对等点请求服务也向其他对等点提供服务
d) 间歇性连接和动态的IP地址 - 套接字:利用套接字可以在多个进程之间到底是选择那个进程
- 运输层服务
a) 可靠的数据传输:即不容许丢包的情况
b) 吞吐量:即对带宽有很高的要求
c) 定时:对时间也有很大的要求
d) 安全性 - TCP传输服务
a) 可靠的传输服务
b) 拥塞控制机制
c) 流控制 - UDP则为不可靠的传输服务
- web和HTTP
a) web 页面由各种对象组成:包括一个HTML基本文件,和一些其他引用文件如图形,视频,
b) 通过URL引用其他对象
c) HTTP是无状态的:即不会记住你是谁,会不断的满足请求
d) HTTP是使用TCP作为他的支撑运输协议 - 非持续性连接和持续性连接:一个TCP连接可以发送几个请求
- HTTP请求报文格式:
a) 一般的有五行包括(请求行1行(有 请求方式 URL HTTP版本号),和首部行4行)
b) 实体体:只有请求方式为post的时候有 - HTTP相应报文格式:
a) 一个状态行有 协议版本,状态码,相应状态信息,6个首部行
b) 实体体(这里是肯定会有的) - cookie可以在无状态的HTTP上建立一个用户会话层,其所具有的组件:
a) 在HTTP相应报文中有一段首部行具有cookie信息
b) 在HTTP请求报文中也有一段首部行具有cookie信息
c) 用户端系统中也有一个cookie文件
d) web站点也有一个存储cookie的数据库 - 代理服务器的作用:
a) 大大减少用户的请求事件
b) 大大减少机构的介入链路到因特网的通信量来降低费用 - 如果服务器的资源更改了代理服务器里的缓存的内容怎么修改:
a) 利用条件GET方法:就是当用户再次访问代理服务器的内容时,同时代理服务器向服务器发送一个检验的请求报文(是简化的,否则这个方法没有意义),然后服务器也回复一个简短(利用的就是首部行中的If-Modified-Since) - 电子邮件的组成:
a) 用户代理
b) 邮件服务器
c)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 邮件访问协议:
a) POP3
b) IMAP - DNS的作用
a) 主机名到IP地址的映射
b) 主机别名
c) 邮件服务器别名
d) 负载分配 - P2P的速率运算
- DASH(经HTTP的动态适应性流)
a) 首先也是在HTTP的基础上的来的
b) 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例如平常看的高清,普通这样)
c) 根据用户不同的选择,选择不同的版本 - CDN(内容分发网络)
a) 存储某些文件的副本
b) 直接指向靠近的服务器减少响应时间
c) 可以选择不同的版本在网络拥挤的时候
第三章
- 运输层是位于主机中而不是在路由器上,运输层接受应用发送的报文,并将其拆分为报文段
- 运输层和网络层的区别:运输层比较小,网络层比较大,运输层是在一台电脑之间传输,网络层是经过路由器这样的大型链路之间传输,运输层只运作在端系统中
- 运输协议能够提供的服务受限于底层网络层的服务模型
- UDP和TCP的责任:将两个端系统间的IP的交付服务扩展为运行在端系统上的两个进程间的交付服务
- 将主机间的交付拓展到进程间的交付被称为运输层的多路复用和多路分解
- 多路分解:将运输层的数据正确的传输到对应的套接字的工作
- 多路复用:源主机收集各个套接字的数据库并为他们装上首部信息然后将报文段传递到网络层
- 适用于UDP的协议:
a) NFS
b) SNMP
c) DNS
d) 流式媒体 - UDP的特点:
a) 优点:
i. 关于发送什么数据以及何时发送应用层控制更为精细:对于一些容忍丢包但是对时间有要求的
ii. 无需建立连接:就不存在连接时延
iii. 无连接状态:能支持更过的活跃用户
iv. 分组首部开销小:tcp有20个字节,udp只有8个
b) 缺点: - UDP的结构:
- UDP的检验和算法:
a) 将前三者化成二进制相加(如果溢出就回卷就是进位的1到最低位去)
b) 然后将三者之和反码
c) 最后在检验的时候四个相加为全1即正确 - 可靠传输:
a) 传输数据比特就不会受到损坏
b) 所有数据都是按照其发送顺序进行交付 - 在rdt2.0的要求(ARQ协议)
a) 即通过肯定确认与否定确认来判断是否有出错哪里出错
b) 差错检测:利用检查和
c) 接收方反馈:利用ACK和NAK
d) 重传:某个分组由差错就重新发送某个分组 - 在rdt3.0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定时器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反应的话不管什么结果都是重新发一份分组
- 流水线:利用等待接收方传回确认或者否认的时间在发送数据报可以加大效率,实现机制为:
a) 解决流水线差错恢复:
i. 回退N步:如果在一个N窗口内如果某一个序号的分组丢失导致后面的分组都失序了,这样把后面的分组全部都丢弃掉,重新传送丢失包括后面失序的分组
ii. 选择重传:相比于退回N步这个方法就很节约带宽,专门限定一个窗口,发送方和接收方同步,接收并确认后窗口在向下一个序号移动,如果失序的话也不丢失只会缓存并且窗口不移动,直到等待到对应的ack回应到达
b) 需要添加的是:
i. 必须增加序号范围
ii. 必须添加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缓存 - TCP报文段的结构:
a) 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用于多路复用和分解上来
b) 序号和确认号:用于实现可靠数据传输服务上
c) 首部长度:用于确认是否还要增加首部行的长度
d) 接受窗口字段:用于流量控制
e) 选项字段
f) 标志字段 - 序号:TCP隐式的对字节流进行编号,这个序号就是每个MSS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 设置和处理重传超时间隔
- TCP发送方三个时间与发送有关:
a) 从上层应用程序接受数据
b) 定时器超时
c) 接受到ACK - 超时间隔加倍:如果重发还是没有得到ack的话那么超时间隔就加倍
- 快速重传:一旦受到3个冗余ACK,TCP就会快速重传,即在定时器过期前重传丢失的报文段
- 流量控制:
a) 在TCP报文中有一个接受窗口,用来限定发送方可以给接收方发送多少字节
b) 在发送方要默认确定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减去第一个字节的序号不能大于接受窗口的大小
c) 当接收方缓存满的时候不是返回0而是1这样发送方就会发送一个来让接收方清空缓存 - TCP连接管理:
a) 第一步:客户端TCP首先向服务器发送一个特殊的TCP报文段,该报文段不含有应用信息,但是SUN必须置一,客会随机的选择一个初始序号
b) 第二步:当服务器接收到这个报文段的时候提取出SYN字段并为该TCP分配缓存和变量
c) 收到服务器的统一报文段之后,客户端也要分配自己的缓存和变量,并且回复服务器进行确认,而且这次传输可以携带应用信息
d) 关闭链接:应用程序发送一个关闭请求,报文段中的FIN置一 - 拥塞的原因:
a) 非正式地说:“太多的资源发送太多的数据,速度太快,网络无法处理。”与流量控制不同!
b) 表现:
i. 丢失数据包(路由器缓冲区溢出)
ii. 长延时(在路由器缓冲区排队) - 拥塞控制的方法:
a) 端到端拥塞控制
b) 网络辅助的拥塞控制 - 拥塞控制原理:
a) 当有报文丢失的时候,隐式的表达现在网络拥塞
b) 当报文没有丢失的时候表达不拥塞
c) 带宽探测: - 拥塞控制算法:
a) 慢开始:cwnd以一个MSS开始,每当收到一个ACK就增加一个MSS
b) 拥塞避免:一旦遇到拥塞避免状态,这个cwnd的值就会是上次拥塞时的一半
c) 快速恢复:收到每个冗余ACK就cwnd就增加一个MSS
第四章
- 网络层的作用:
a) 把数据报从发送端传送到接收端
b) 在发送端将报文段打包成数据报
c) 在接收端将数据报转化成报文段并上传至传输层
d) 网络层在每个主机,每个路由器
e) 路由器检查每个经过路由器的数据报的首部行 - 网络层两个重要的作用:
a) 转发:在数据平面实现的唯一功能,路由器必须将该分组移动到适当的输出链路-----通过单一交换的过程
b) 路由选择:决定按个路由输出------从源头到目的地的旅行计划过程 - 网络层的两个平面:
a) 数据平面:
i. 本地和每个路由器的作用
ii. 确定到达路由器输入端口的数据报如何转发到路由器输出端口
iii. 转发作用
b) 控制平面
i. 确定数据报如何在路由器之间沿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的端到端路径路由
ii. 两个方法: - 传统方法:有人工配置,在路由器中实现
- SDN:在远程服务器中实现
- 路由器的结构:
a) 输入端口:有三个作用:
i. 结束物理层的功能
ii. 与位于入链路远端的数据链路层交互来执行数据链路层功能
iii. 查询功能即选择哪个输出端口出去
b) 交换结构:执行将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连接的操作
c) 输出端口:当一条链路是双向的时候成对出现在线路卡上
d) 路由选择处理器:
i. 如果是传统的就是路由选择表
ii. SDN路由器中进行和远程控制器通信接受转发表项 - 最长前缀匹配方法:就是利用路由器几个只可以依靠前面的地址就可以区分开来,如果有多个匹配就要最长的那个
- 分组调度:
a) 先来先服务(FIFO):就是按顺序来提供服务如果缓存满了就是随机丢掉一个,或者丢掉刚刚到到的那个,或者按照某种规则丢
b) 优先权排队(Priority scheduling):就是在排队的队列中选择一个优先级别高的先进行传输
c) 循环排队规则(RR scheduling):类似涌现权排队那样分类后,但是不是等一个类全部执行完才执行下一个,而是当前的执行一个下一个类在执行一个除非没有就执行剩下的哪一个
d) 加权公平排队(WFQ):相比于RRS其他部分都相同都是分类的当时WFQ在发送的时间间隔内可能收到不同的数量的服务 - 数据报IPv4的格式
a) - IPv4数据报分片
a) 分片的原因:因为每条链路能够接受的最大数据量不一样(最大传送单元MTU不一样)
b) 解决方法:将大的数据报分成小的数据报
c) 重组在端系统进行
d) 利用IP数据报中标识、标志、片偏移进行操作 - IP编址:
a) ip有32位比特,点分十进制
b) 223.1.1.0/24表示一个由24位左边的比特决定的子网地址(/24有时候也称为子网掩码)
c) 子网也称为一个网络岛 - 无类别域间路由选择(因特网的地址分配策略CIDR)
a) 前缀:就是表示子网地址的网络部分
b) 分类编址ABC对应1,2,3字节要求 -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虽然分配IP也能管理员手动分配)允许主机在连接网络时从网络服务器动态获取其IP地址
a) 租用地址是否可以续期
b) 允许地址重用(仅在连接/“开”时保留地址)
c) 支持想要加入网络的移动用户(稍后) - DHCP的四个步骤
a) DHCP服务器的发现:
b) DHCP服务器提供
c) DHCP请求
d) DHCP ACK - 使用过程:
a) 连接笔记本需要IP地址,第一跳路由器的地址,DNS服务器的地址:使用DHCP
b) DHCP请求封装在UDP中,封装在IP中,封装在802.1以太网中
c) 以太网帧在局域网上广播(dest: ffffffffff),在运行DHCP服务器的路由器上接收
d) 以太网脱模至IP脱模,UDP脱模至DHC
e) DCP server制定了包含客户端IP地址、客户端第一跳路由器IP地址、DNS服务器名称和IP地址的DHCP ACK
f) 封装DHCP服务器,帧转发到客户端,解调到客户端DHCP
g) 客户端现在知道它的IP地址,DSN服务器的名称和IP地址,它的第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 - ICANN(一个组织):ISP利用这个活的地址块
a) 分配地址
b) 管理域名
c) 分配域名,解决争议 - NAT
a) 就是在所有的IP地址中空出来组IP
b) 这组IP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使用
c) 外界就以为这个家庭网只有一个IP
d) 当时利用DHCP可以在家庭网的范围内使用那组IP - IPv6特点
a) 固定长度40字节头
b) 不允许分裂
c) 扩大地址容量从32到128
d) 优先级:在流中确定数据报之间的优先级
e) 流标签:在相同的“流”中标识数据报。(“流”的概念没有很好地定义)。
f) 下一个标头:为数据标识上层协议
g) - 流表:
a) 首部字段值的集合
b) 计数器集合
c) 当分组匹配的流表项时分配的集合 - OpenFlow数据平面抽象
a) 流:由头字段定义
b) 通用转发:简单的包处理规则
c) 模式:匹配包头字段中的值
d) 操作:对匹配包:删除,转发,修改,匹配包或发送匹配包给控制器
e) 优先级:消除重叠模式的歧义
f) 计数器:#字节和#包 - 动作包含有:
a) 转发
b) 丢弃
c) 修改字段:
第五章
- 控制平面如何实现:
a) 每个路由器控制:
b) 逻辑集中式控制: - 路由选择算法:
a) 目的:通过路由器网络确定从发送主机到接收主机的“好”路径(等效为路由)
b) 路径:路由器数据包序列将从给定的初始源主机穿越到给定的最终目标主机
c) “好”:最便宜、最快、最不拥挤
d) 路由:“十大”网络挑战! - 路由选择算法分类:
a) 集中式或者分散式:
i. 集中式:用完整的、全局的网络知识计算出从源到目的地之间的最低开销路径,需要知道全局状态,所有路径的开销
ii. 分散式:每个路由器只知道与直接相联的路由器的信息,利用迭代、分布式的算法计算出最低开销
b) 静态和动态
i. 静态:路由随时间变化非常缓慢通常是人工进行过调整
ii. 动态:可以自动根据相应拓扑或链路开销的变化而运行 - LS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Dijkstra算法):
a) c(x,y):节点x到y的链路成本;如果不是直接邻域=∞
b) D(v):从源到目的路径成本的最低开销
c) p(v):从源到v的路径上的前一个节点(邻居节点)
d) N’:一组节点,其最小代价路径是确定的
e) 步骤:
i. 首先先算出所有直接节点的路径和前一个节点
ii. 然后找出最短路径并且确定(在表中的显示就是在下一行不写他)
iii. 然后一直迭代到最后一个
iv. 算法复杂性为O(n2)
v. 振动:就是想在这条链路有流量经过开销很大但是下一秒又没有了,这样最低开销路由会变来变去。解决方案就是让所有的路由器不同时运行LS算法 - DV距离向量算法
a) :特点:
i. 分布式:每个节点都要从一个或者多个直接相联的节点上收取信息
ii. 迭代:收集资料的过程一直进行到没有为止
iii. 异步的:各个节点之间不用同步进行操作
b) 在BF方程中的那个邻居节点不仅要考虑到x到v的最短路径还要考虑v到y的最短路径,因为最重要的是两个之和的最短路径,这样利用这个算法就能找到下一个路由器到底该选择那个(即下一跳地址)
c) 每个路由器需要保存的信息:
i. 与每个邻居的路径开销
ii. 与任一个节点的开销估计量
iii. 与每个邻居的路径向量
d) DV实现原理:
i. 每个节点不时地向邻居发送自己的距离向量估计
ii. 当x从邻居处接收到新的DV估计值时,用B-F方程更新自己的DV:
iii. 在较小的自然条件下,估计的Dx(y)收敛到实际的最小成本Dx(y)
e) DV步骤
i. 先每个路由器先初始化与自己直接相联节点的开销
ii. 然后在向每个相邻的节点发送自己的开销
iii. 然后自己在根据其他路由器发来的信息整合自己的开销 - 自治系统的内部路由选择:
a) intra-AS(内部)路由
i. 主机间路由,路由器间路由(“网络”)
ii. 所有在AS中的路由器必须运行相同的域内协议
iii. 不同AS中的路由器可以运行不同的域内路由协议
iv. 网关路由器:在它自己的AS的“边缘”,有连接到其他AS的路由器
b) inter-AS(之间)路由
i. 路由中,归根结底
ii. 网关执行域间路由(以及域内路由)
c) 转发表由intra-AS算法和inter-AS算法决定:
i. 内部决定内部
ii. 内部和外部共同决定外部
d) AS1如何接收来自其他AS的数据报:
i. 路由器将数据报发送到AS1的网关,但是要选择一个AS1就要做到: - 了解通过AS2,AS3可以到达那些目的地
- 并将这个发给AS1中的所有路由器
e) 自治系统内部路由选择协议也被称为IGP,实现算法有:
i. RIP: (LS)
ii. OSPF: (DV)
f) OSPF的特点:
i. “开放”:公开-公众可以使用的
ii. 使用链路状态算法 - 链路状态包分发
- 每个节点的拓扑图
- 使用Dijkstra算法进行路由计算
iii. 路由器将OSPF链路状态广告全部发送到所有其他路由器 - 直接通过IP(而不是TCP或UDP)在OSPF消息中携带
- 链接状态:对于每个附加链接
iv. IS-IS路由协议:几乎与OSPF相同
g) OSPF的优点:
i. 安全性:所有经过身份验证的OSPF消息(防止恶意入侵)
ii. 允许同时使用多个相同成本的路径(RIP中只有一个路径)
iii. 对于每个链路,不同TOS的多个成本指标(例如,卫星链路成本为最优TOS设置得较低;实时操作系统高)
iv. 集成单播和多播支持: - 组播OSPF (MOSPF)使用与OSPF相同的拓扑数据库
v. 大域中的层次OSPF。 - BGP:相比与之前的AS内部协议这个是个AS间的协议,BGP为AS内的每台路由器完成以下任务
a) 从邻居AS获得前缀的可达性信息
b) 确定到该前缀的“最好的”路由 - BGP链接:
a) eBGP:从邻近ASes获取子网可达性信息
b) iBGP:将可达性信息作为内部路由器传播给所有路由器。
c) 根据可达性信息和策略确定到其他网络的“好”路由 - 内外部AS路由的不同:
a) 外部-管理员想控制路由方式和路由对象;内部-单一管理,所以不需要协议
b) 规模-分层节省了表的大小,减少了更新路由 - 网络管理和SNMP
a) 网络管理框架包括:
i. 管理服务器
ii. 被管设备:每个被管设备有多个被管对象
iii. 每个被管设备中的被管对象的信息收集在信息管理库(MIB)
iv. 管理代理:每个管理设备中有个管理代理-是个进程
v. 网络管理协议:-SNMP - 请求响应模式-及服务器向SNMP代理发送一个请求,代理接到请求后执行一个动作
- 代理向管理服务器发送陷阱报文:报告某些SMI出现异常
第六章
- 节点(node):运行链路层协议的任何设备都称之为节点
- 沿着通信路径连接相邻节点的通信信道称为链路
- 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a) 成帧(framing):将数据报利用链路层协议封装起来,由数据字段和首部字段组成
b) 链路接入(link access):利用MAC来规定帧在链路上的传输规则,在头部行识别原地址和目的地址,但是这个又不同于IP
c) 可靠交付:类似于之前所学的TCP可靠传输(利用确认和重传),但是一般只在无线网络中使用,在类似双绞铜线和光线这样的有限稳定传输会被认为不必要的开销
d) 流控制,错误检测,错误纠正,半双工和全双工 - 差错检测和纠正比特(EDC):D表示数据(来自网络层的数据和链路层自己的数据),EDC校验码(类似机组之前学的校验码)
a) 三种检查错误的技术:
i. 奇偶校验(Parity checking):只需要在数据后面附加一个bit,若是偶校验法那么在接受方要收到偶数个1即可,而且二维奇偶校验不仅可以发现那个错了,还可以找到他的位置并且纠正他
ii. 检验和方法-英特网检验和(Internet checksum):类似之前学的检验和,就是将这个所有的比特当做1和0的整数加起来,最后求他的反码,然后在接收方求和如果全为一则正确。
iii. 循环冗余检测(Cyclic redundancy check) - 多路访问问题:如何协调多个发送和接送节点对一个共享广播信道的访问。
a) 信道划分协议:TDM和FDM和CDMA(码分多址)
b) 随机接入协议:
i. ALOHA, S-ALOHA, CSMA, CSMA/CD
ii. CSMA/CD:如果没有进行碰撞检测即使发生碰撞也不会停止,但是如果碰撞检测在进行,一旦检测到碰撞立刻停止传输 步骤: - 适配器从网络层获得一条数据报,准备链路层数据帧,并将其帧适配缓存中
- 如果有信道空闲就开始传输,否则等待
- 在传输过程中监视其他使用该广播信道的适配器的信号存在
- 如果传输整个帧完成后也没有其他信号则完成,如果检测到其他信号了就立即停止传输
- 在停止传输后,适配器选择一个随机时间量,返回步骤2继续传输
c) 轮流协议:会增加轮传时延
i. 轮询协议:一个为主节点,循环的向每个节点询问,告诉节点要传送的最多数量帧
ii. 一个称为令牌的特殊帧在节点之间传输,一个节点接受到令牌的时候如果有帧需要传输他就把帧全发出去,否则就直接把令牌传给其他节点 - MAC地址:能再局域网中识别特定的主机,可能在局域网中所有的ip是一样的
a) MAC是由48位二进制组成,一般表示为十六进制-分
b) 每个适配器都有自己独特的MAC地址,也是由多管闲事的IEEE来分配的
c) 如何通过ip得到对应的MAC地址:
i. 首先定义一个ARP分组(分为查询和响应两种但是格式一样),查询主机将自己的ip和要查询MAC的ip都放在这个分组中
ii. 然后利用广播频道到处(在局域网中)传送
iii. 每个局域网中的主句接受到这个分组都会上传的ARP应用去分析这个想要的ip是不是自己,如果是则发回自己MAC地址给查询主机
iv. 查询主机接收到响应分组后将对应的ARP表更新,并且设定TTL值(存活时间)
d) 怎么从一个局域网A获得另一个局域网B某台主机的MAC地址:
i. 当主机计算得出这个不在本局域网就会向路由器的MAC地址发送
ii. 路由器接受到这个分组的时候就会把这个上传到网络层,利用IP定向找到对应的接口
iii. 到了对应的接口,路由器再次利用ARP协议寻找这个局域网中的特定IP的MAC地址
iv. 然后找到后回传 - 使用以太网的优势:
a) 以太网出现的早,网络管理员都习惯于使用以太网
b) 以太网相比于其他的更加便宜,使用更加简单
c) 以太网也比其他的更加高速 - 交换机的转发和过滤:
a) 如果交换机收到一个入帧那么会有三种情况:
i. 如果这个帧源的MAC地址存在交换机表中的话那么直接到对应接口
ii. 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交换机广发(blood)
iii. 但是一个交换机广发的情况下被另一个交换收到了,但是这个交换机发现这个地址在之前的那个交换机的局域网中那么就丢包不会广发 - 交换机的自学习:
a) 交换机初始化交换机表
b) 然后接受每一个入帧然后将其记录到表中,包括原帧MAC,和对应接口和时间
c) 如果超过TTL没有再次访问则删除 - 交换机是个即插即用的设备,具有双工特点,还具有以下优势:
a) 消除碰撞:
b) 异质的链路:将链路彼此隔离
c) 管理:能够检查错误 - 虚拟局域网:就是利用一个物理局域网的情况下利用软件模拟出多个局域网的情况(类似多个交换机)
a) 利用分组把一个交换机当做多个交换机使用
b) 分组能够动态更改
c) 实践中常用到交换机和路由器一起使用 - 数据中心
a) 负载均衡:
i. 接受外部的请求
ii. 指导数据中心的内部负载
iii. 向中心外部即客户回复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