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跳跃表

跳跃表是一种有序数据结构,它通过在每个节点维持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

跳跃表支持平均O(logN),最坏O(N)复杂度的节点查找,还可以通过顺序性操作来批量处理节点。

Redis使用跳跃表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如果一个有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比较多,又或者集合中的元素的成员是比较长的字符串时,Redis就会使用跳跃表来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

Redis只在两个地方用到跳跃表,一个实现有序集合键,另一个是在集群节点中用作内部数据结构。

1.1 跳跃表的实现

Redis跳跃表由redis.h/zskiplistNoderedis.h/zskiplist两个结构定义,其中zskiplistNode结构用于表示跳跃表节点,而zskiplist结构则用于保存跳跃表节点的相关信息,比如节点的数量,以及只想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的指针等等。

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 redis有序列表底层实现_redis

最左边的是zskiplist结构,该结构包含以下属性:

  • header:指向跳跃表表头节点
  • tail:指向跳跃表表尾节点
  • level:记录目前跳跃表内,层数最大的那个节点的层数(表头节点的层数不计算在内)
  • length:记录跳跃表的长度,也即是,跳跃表包含节点的数量(表头节点不计算在内)

右边四个为zskiplistNode结构,该结构包含以下属性:

  • 层(level):图中L1、L2为各个层,每个层包含两个属性:前进指针跨度,前进指针用于访问位于表尾方向的其他节点,而跨度则记录了前进指针所指向节点和当前节点的距离。
  • 后退(backward):图中BW标记节点的后腿指针,指向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
  • 分值(score):图中1.0、2.0为分值,节点按照保存分值从小到大排列。
  • 成员对象(obj):图中o1、o2为节点所保存的成员对象。

表头节点与其他节点的构造是一样的,但是表头节点的这些属性都不会被用到(所以没有展示)。

1.1.1 跳跃表节点

跳跃表节点由redis.h/zskiplistNode定义: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 后退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分值
    double score;
    // 成员对象
    robj *obj;
    // 层
    struct zskiplistLevel {
        // 前进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 跨度
        unsigned int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1、层

跳跃表的level数组可以包含多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包含一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程序可以通过这些层来加快快速访问其他节点的速度,一般来说,层的数量越多,访问其他节点的速度越快。

每次创建一个新跳跃表节点的时候,程序都根据幂次定律(越大的数出现的概率越小)随机生成一个1和32之间的值作为level数组的大小,这个大小就是层的“高度”。

2、前进指针

每个层都有一个指向表尾方向的前进指针(level[i].forward属性),用于从表头向表尾方向访问节点。

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 redis有序列表底层实现_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_02

图 5-3 用虚线表示出了程序从表头向表尾方向, 遍历跳跃表中所有节点的路径:

  1. 迭代程序首先访问跳跃表的第一个节点(表头), 然后从第四层的前进指针移动到表中的第二个节点。
  2. 在第二个节点时, 程序沿着第二层的前进指针移动到表中的第三个节点。
  3. 在第三个节点时, 程序同样沿着第二层的前进指针移动到表中的第四个节点。
  4. 当程序再次沿着第四个节点的前进指针移动时, 它碰到一个 NULL , 程序知道这时已经到达了跳跃表的表尾, 于是结束这次遍历。

3、跨度

层的跨度(level[i].span 属性)用于记录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 两个节点之间的跨度越大, 它们相距得就越远。
  • 指向 NULL 的所有前进指针的跨度都为 0 , 因为它们没有连向任何节点。

4、后退指针

节点的后退指针(backward 属性)用于从表尾向表头方向访问节点: 跟可以一次跳过多个节点的前进指针不同, 因为每个节点只有一个后退指针, 所以每次只能后退至前一个节点。

5、分值和成员

节点的分值(score 属性)是一个 double 类型的浮点数, 跳跃表中的所有节点都按分值从小到大来排序

节点的成员对象(obj 属性)是一个指针, 它指向一个字符串对象, 而字符串对象则保存着一个 SDS 值。

在同一个跳跃表中, 各个节点保存的成员对象必须是唯一的, 但是多个节点保存的分值却可以是相同的: 分值相同的节点将按照成员对象在字典序中的大小来进行排序, 成员对象较小的节点会排在前面(靠近表头的方向), 而成员对象较大的节点则会排在后面(靠近表尾的方向)。

1.1.2 跳跃表

仅靠多个跳跃表节点就可以组成一个跳跃表

zskiplist 结构的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 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 表中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length;
    // 表中层数最大的节点的层数
    int level;
} zskiplist;

headertail 指针分别指向跳跃表的表头和表尾节点, 通过这两个指针, 程序定位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的复杂度为 O(1) 。

通过使用 length 属性来记录节点的数量, 程序可以在 O(1) 复杂度内返回跳跃表的长度。

level 属性则用于在 O(1) 复杂度内获取跳跃表中层高最大的那个节点的层数量, 注意表头节点的层高并不计算在内。

1.2 重点回顾

  • 跳跃表是有序集合的底层实现之一, 除此之外它在 Redis 中没有其他应用。
  • Redis 的跳跃表实现由 zskiplistzskiplistNode 两个结构组成, 其中 zskiplist 用于保存跳跃表信息(比如表头节点、表尾节点、长度), 而 zskiplistNode 则用于表示跳跃表节点。
  • 每个跳跃表节点的层高都是 132 之间的随机数。
  • 在同一个跳跃表中, 多个节点可以包含相同的分值, 但每个节点的成员对象必须是唯一的。
  • 跳跃表中的节点按照分值大小进行排序, 当分值相同时, 节点按照成员对象的大小进行排序。

为什么使用跳跃表

首先,因为 zset 要支持随机的插入和删除,所以它 不宜使用数组来实现,关于排序问题,我们也很容易就想到 红黑树/ 平衡树 这样的树形结构,为什么 Redis 不使用这样一些结构呢?

  1. 性能考虑: 在高并发的情况下,树形结构需要执行一些类似于 rebalance 这样的可能涉及整棵树的操作,相对来说跳跃表的变化只涉及局部 (下面详细说)
  2. 实现考虑: 在复杂度与红黑树相同的情况下,跳跃表实现起来更简单,看起来也更加直观;

基于以上的一些考虑,Redis 基于 William Pugh 的论文做出一些改进后采用了 跳跃表 这样的结构。

本质是解决查找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个普通的链表结构:

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 redis有序列表底层实现_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_03

我们需要这个链表按照 score 值进行排序,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需要添加新的元素时,我们需要定位到插入点,这样才可以继续保证链表是有序的,通常我们会使用 二分查找法,但二分查找是有序数组的,链表没办法进行位置定位,我们除了遍历整个找到第一个比给定数据大的节点为止 (时间复杂度 O(n)) 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假如我们每相邻两个节点之间就增加一个指针,让指针指向下一个节点,如下图:

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 redis有序列表底层实现_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_04

这样所有新增的指针连成了一个新的链表,但它包含的数据却只有原来的一半 (图中的为 3,11)

现在假设我们想要查找数据时,可以根据这条新的链表查找,如果碰到比待查找数据大的节点时,再回到原来的链表中进行查找,比如,我们想要查找 7,查找的路径则是沿着下图中标注出的红色指针所指向的方向进行的:

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 redis有序列表底层实现_跳跃表_05

这是一个略微极端的例子,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通过新增加的指针查找,我们不再需要与链表上的每一个节点逐一进行比较,这样改进之后需要比较的节点数大概只有原来的一半。

利用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新产生的链表上,继续为每两个相邻的节点增加一个指针,从而产生第三层链表:

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 redis有序列表底层实现_java_06

在这个新的三层链表结构中,我们试着 查找 13,那么沿着最上层链表首先比较的是 11,发现 11 比 13 小,于是我们就知道只需要到 11 后面继续查找,从而一下子跳过了 11 前面的所有节点。

可以想象,当链表足够长,这样的多层链表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跳过很多下层节点,从而加快查找的效率。

更进一步的跳跃表

跳跃表 skiplist 就是受到这种多层链表结构的启发而设计出来的。按照上面生成链表的方式,上面每一层链表的节点个数,是下面一层的节点个数的一半,这样查找过程就非常类似于一个二分查找,使得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可以降低到 O(logn)

但是,这种方法在插入数据的时候有很大的问题。新插入一个节点之后,就会打乱上下相邻两层链表上节点个数严格的 2:1 的对应关系。如果要维持这种对应关系,就必须把新插入的节点后面的所有节点 (也包括新插入的节点) 重新进行调整,这会让时间复杂度重新蜕化成 O(n)。删除数据也有同样的问题。

skiplist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它不要求上下相邻两层链表之间的节点个数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而是 为每个节点随机出一个层数(level)。比如,一个节点随机出的层数是 3,那么就把它链入到第 1 层到第 3 层这三层链表中。为了表达清楚,下图展示了如何通过一步步的插入操作从而形成一个 skiplist 的过程:

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 redis有序列表底层实现_redis_07

从上面的创建和插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每一个节点的层数(level)是随机出来的,而且新插入一个节点并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的层数,因此,插入操作只需要修改节点前后的指针,而不需要对多个节点都进行调整,这就降低了插入操作的复杂度。

现在我们假设从我们刚才创建的这个结构中查找 23 这个不存在的数,那么查找路径会如下图:

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 redis有序列表底层实现_spark 任务中redis没有序列化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