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回归与线性回归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逻辑回归与线性回归都属于广义线性回归模型。
2.区别:
1)线性回归要求变量服从正态分布,logistic回归对变量分布没有要求。
2)线性回归要求因变量是连续性数值变量,而logistic回归要求因变量是分类型变量。
3)线性回归要求自变量和因变量呈线性关系,而logistic回归不要求自变量和因变量呈线性关系。
4)logistic回归是分析因变量取某个值的概率与自变量的关系,而线性回归是直接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
逻辑回归的原理
逻辑回归也被称为对数几率回归,算法名虽然叫做逻辑回归,但是该算法是分类算法,个人认为这是因为逻辑回归用了和回归类似的方法来解决了分类问题。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分类模型,用条件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示 P(Y|X)P(Y|X),这里随机变量 X 取值为 n 维实数向量,例如x=(x(1),x(2),…,x(n))x=(x(1),x(2),…,x(n)),Y 取值为 0 或 1。即:
假设有一个二分类问题,输出为y∈{0,1}y∈{0,1},二线性回归模型z=wTx+bz=wTx+b是个实数值,我们希望有一个理想的阶跃函数来帮我什么实现z值到0/1值的转化,于是找到了Sigmoid函数来代替:
逻辑回归损失函数推导及优化
逻辑回归的公式为:
假设有N个样本,样本的标签只有0和1两类,可以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模型参数,从而得到逻辑回归模型设yi=1的概率为pi,yi=0的概率为1 - pi,那么观测的概率为:
可以看到这个公式很巧妙的将0和1两种情况都包括进去,数学真是美妙的东西概率由逻辑回归的公式求解,那么带进去得到极大似然函数:
上面这个式子的计算过程还用到了对数的一些相关的性质,对L(w)求极大值,得到w的估计值
其实实际操作中会加个负号,变成最小化问题,通常会采用随机梯度下降法和拟牛顿迭代法来求解
梯度
正则化与模型评估指标
在训练数据不够多时,或者over training时,常常会导致过拟合(overfitting)。正则化方法即为在此时向原始模型引入额外信息,以便防止过拟合和提高模型泛化性能的一类方法的统称。在实际的深度学习场景中我们几乎总是会发现,最好的拟合模型(从最小化泛化误差的意义上)是一个适当正则化的大型模型。
评价指标是机器学习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同的机器学习任务有着不同的评价指标,同时同一种机器学习任务也有着不同的评价指标,每个指标的着重点不一样。如分类(classification)、回归(regression)、排序(ranking)、聚类(clustering)、热门主题模型(topic modeling)、推荐(recommendation)等。并且很多指标可以对多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评价,如精确率-召回率(precision-recall),可以用在分类、推荐、排序等中。像分类、回归、排序都是监督式机器学习。
常用监督式机器学习评估指标:
分类评价指标
分类评价指标
准确率(Accuracy)
平均准确率(Average Per-class Accuracy)
对数损失函数(Log-loss)
精确率-召回率(Precision-Recall)
F1-score
AUC(Area under the Curve(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
回归评价指标
排序评价指标
逻辑回归的优缺点
优点:
1)预测结果是界于0和1之间的概率;
2)可以适用于连续性和类别性自变量;
3)容易使用和解释;
缺点:
1)对模型中自变量多重共线性较为敏感,例如两个高度相关自变量同时放入模型,可能导致较弱的一个自变量回归符号不符合预期,符号被扭转。需要利用因子分析或者变量聚类分析等手段来选择代表性的自变量,以减少候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2)预测结果呈“S”型,因此从log(odds)向概率转化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在两端随着log(odds)值的变化,概率变化很小,边际值太小,slope太小,而中间概率的变化很大,很敏感。 导致很多区间的变量变化对目标概率的影响没有区分度,无法确定阀值。
样本不均衡问题解决办法
1,扩充数据集
首先想到能否获得更多数据,尤其是小类(该类样本数据极少)的数据,更多的数据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分布信息。
2,对数据集进行重采样
过采样(over-sampling),对小类的数据样本进行过采样来增加小类的数据样本个数,即采样的个数大于该类样本的个数。
欠采样(under-sampling),对大类的数据样本进行欠采样来减少大类的数据样本个数,即采样的个数少于该类样本的个数。
采样算法容易实现,效果也不错,但可能增大模型的偏差(Bias),因为放大或者缩小某些样本的影响相当于改变了原数据集的分布。对不同的类别也要采取不同的采样比例,但一般不会是1:1,因为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压缩大类的数据是个不错的选择。
3,人造数据
一种简单的产生人造数据的方法是:在该类下所有样本的每个属性特征的取值空间中随机选取一个组成新的样本,即属性值随机采样。此方法多用于小类中的样本,不过它可能破坏原属性的线性关系。如在图像中,对一幅图像进行扭曲得到另一幅图像,即改变了原图像的某些特征值,但是该方法可能会产生现实中不存在的样本。
有一种人造数据的方法叫做SMOTE(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是一种过采样算法,它构造新的小类样本而不是产生小类中已有的样本的副本。它基于距离度量选择小类别下两个或者更多的相似样本,然后选择其中一个样本,并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邻居样本对选择的那个样本的一个属性增加噪声,每次处理一个属性。这样就构造了许多新数据。
SMOTE算法的多个不同语言的实现版本:
•Python: UnbalancedDataset模块提供了SMOTE算法的多种不同实现版本,以及多种重采样算法。
•R: DMwR package。
•Weka: SMOTE supervised filter。
4,改变分类算法
①使用代价函数时,可以增加小类样本的权值,降低大类样本的权值(这种方法其实是产生了新的数据分布,即产生了新的数据集),从而使得分类器将重点集中在小类样本身上。刚开始,可以设置每个类别的权值与样本个数比例的倒数,然后可以使用过采样进行调优。
②可以把小类样本作为异常点(outliers),把问题转化为异常点检测问题(anomaly detection)。此时分类器需要学习到大类的决策分界面,即分类器是一个单个类分类器(One Class Classifier)。
③由Robert E. Schapire提出的”The strength of weak learnability”方法,该方法是一个boosting算法,它递归地训练三个弱学习器,然后将这三个弱学习器结合起形成一个强的学习器。算法流程如下:
•首先使用原始数据集训练第一个学习器L1。
•然后使用50%在L1学习正确和50%学习错误的那些样本训练得到学习器L2,即从L1中学习错误的样本集与学习正确的样本集中,循环采样一边一个。
•接着,使用L1与L2不一致的那些样本去训练得到学习器L3。
•最后,使用投票方式作为最后输出。
那么如何使用该算法来解决数据不均衡问题呢? 假设是一个二分类问题,大部分的样本都是true类。
•让L1输出始终为true。
•使用50%在L1分类正确的与50%分类错误的样本训练得到L2,即从L1中学习错误的样本集与学习正确的样本集中,循环采样一边一个。因此,L2的训练样本是平衡的。
•接着使用L1与L2分类不一致的那些样本训练得到L3,即在L2中分类为false的那些样本。
•最后,结合这三个分类器,采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分类结果,因此只有当L2与L3都分类为false时,最终结果才为false,否则true。
④以下方法同样会破坏某些类的样本的分布:
•设超大类中样本的个数是极小类中样本个数的L倍,那么在随机梯度下降(SGD,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算法中,每次遇到一个极小类中样本进行训练时,训练L次。
•将大类中样本划分到L个聚类中,然后训练L个分类器,每个分类器使用大类中的一个簇与所有的小类样本进行训练得到。最后对这L个分类器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对未知类别数据进行分类,如果是连续值(预测),那么采用平均值。
•设小类中有N个样本。将大类聚类成N个簇,然后使用每个簇的中心组成大类中的N个样本,加上小类中所有的样本进行训练。
如果不想破坏样本分布,可以使用全部的训练集采用多种分类方法分别建立分类器而得到多个分类器,投票产生预测结果。
5,尝试其它评价指标
我们已经知道了“准确度(Accuracy)”这个评价指标在数据不均衡的情况下有时是无效的。因此在类别不均衡分类任务中,需要使用更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来对分类器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