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可以透过一个技术(软件和硬件),将多个较小的磁盘整合成为一个较大的磁盘装置;而这个较大的磁盘功能可不只是存储而已,它还具有数据保护功能,提升读写性能,所谓保护功能就是将一个数据多份的存放在不同的物理磁盘上,这样就避免了单块磁盘甚至多块磁盘损坏而导致的数据丢失问题。当然这需要借助于RAID的级别来实现更加丰富的功能。级别就是将多块磁盘组织在一起的工作方式,不同级别组合起来的磁盘具有不同的功能。

    接下来说一下RAID常见得级别:    RAID-0:条带卷,将多块磁盘平行的组合在一起来当一块实现I/O能力。    RAID-1:镜像卷,有一个专门的磁盘作为镜像盘,有冗余能力。    RAID-4:将3块以上的磁盘组织成一个RAID,存储数据时,一块磁盘专门作为校验盘,其他的磁盘用来存储数据,缺点:单块硬盘专门作为校验盘,访问压力较大,很容易成为性能瓶颈。 RAID-5:将3块以上的磁盘组织成为一个RAID。存储数据时3块硬盘轮流作为校验盘。   RAID-6:校验盘存两次。    

RAID-10:两两分组。组内RAID-1,组间RAID-0。 

特性:

    RAID-0:读写性能提升;可用空间:N*min(s1,s2...);无冗余;最少磁盘数:2,2+

    RAID-1:读性能提升,写性能下降;可用空间:1*min(s1,s2...);有冗余;最少磁盘数:2,2+

    RAID-5:读写性能提升;可用空间:(N-1)*min(s1,s2...);有冗余;最少磁盘数:3,3+

    RAID-6:读写性能提升;可用空间:(N-2)*min(s1,s2...);有容错能力:2块;最少磁盘数4,4+

    RAID-10:读写性能提升;空间(N/2)*min(S1,S2...);有容错能力:每组只能坏一块;最少磁盘数:4,4+

    


RAID的具体实现方式有两种:

①硬件实现方式:通过BIOS参数调整来实现;这里不做具体说明

②软件实现方式:通过软件工具mdadm来实现

    下面具体说一下软件实现方式:

    mdadm:;是一个模式工具

        用法:mdadm [mode] <raiddevice> [options] <component-devices>

        支持的RAID级别有:RAID0,1,4,5,6,10

        模式[mode]:创建,配置,监控,管理

具体操作过程所涉及的命令及相关选项:

创建

    -C:创建RAID,还有一下的子选项

        -n#:使用#个块设备来创建此RAID

        -l#:指明要创建的RAID的级别

        -a{yes|no}:自动创建目标RAID设备的设备文件

        -c CHUNK_SIZE:指明快大小

        -x#:指明空闲盘的个数

eg:创建一个10g的RAID-5

  mdadm -C /dev/md0 -a yes -n 3 -x 1 -l 5 /dev/sda{7,8.9,10}

管理:-f:标记指定磁盘为损坏;(-f用在要标记的磁盘前)

    -a:添加磁盘

    -r:移除磁盘

eg:mdadm /dev/md0 -f /dev/sda7

    其他管理:观察md的状态:cat /proc/mdstat

        停止md设备:mdadm -S /dev/md#

装配

    使用mdadm -A选项

    -A:装配模式,重新识别此前实现的RAID

监控

    使用mdadm -F:监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