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APP是英文单词Application的缩写,其中文含义指移动终端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APP产业在我国呈现爆炸式增长,其应用范围包括了通信、游戏、视频播放、图像处理等众多领域。

随着各种创新型的APP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有关APP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也引发社会普遍关注。一个APP从产品创意到页面设计,再到大规模推广,几乎每个过程都与知识产权息息相关。

本文即分析,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如何对APP及相关技术和应用进行全面的保护。

二、商标保护

APP一般是由LOGO与名称两部分组成,任一部分的抄袭都会导致使用者混淆,因此为了防止他人山寨APP,APP的LOGO部分与名称部分都要申请商标注册。除此之外,APP的简称或者异称,以及APP内常出现的重要图形,也要尽量注册成商标。

APP是要下载、运行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软件,因此,与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第9类、第42类、第35类、第38类都是APP要注册的核心类别。除此之外,与金融服务有关的第36类、与运输相关的第39类、涉及到在线社交网络服务的第45类等等,都是APP可能涉及到的重要类别。

在为APP进行商标注册时,要选对商标类别并有意识地进行商标布局。一方面,需要根据业务、产品或服务来选择商标注册内容与类别,另一方面,还需采取国内申请与国际申请相结合的策略进行商标保护布局,消除将来可能出现的国际商标隐患。

另外,APP还要根据不同的类型来选择具体类别和拓展类别。对于不差钱的用户,可以考虑全类别注册+防御商标+国内外注册。

三、著作权(包括计算机软件登记)

APP本质上是一个计算机软件,所以APP作为一个软件受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调整,首先可以受到著作权保护。著作权自开发完成之日享有,但是为了行使权利方便,也为了客观证明开发完成日期,通常在开发完成后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同时,APP当中如果使用的图片、音乐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这些图片、音乐和文字还单独受到著作权法保护。APP的页面内容、设计、美工等都会涉及著作权的问题。

四、专利保护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第74号令,最新修改的《专利审查指南》(以下简称“审查指南”)将于2017年4月1日起实施。

之前的审查指南规定,商业实施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及制度作为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属于不授予专利权的客体,并明确“组织、生产、商业实施和经济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及制度”、“统计、会计和记账的方法”等纯粹的商业模式不应当被授予专利权。

本次修改的亮点之一就是明确规定:涉及商业模式的权利要求,如果既包含商业规则和方法的内容,又包含技术特征,则不应当依据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

但是,现行的专利法上没有专门关于“APP”专利的分类,与其相关的是计算机软件专利和商业方法专利,在IPC分类上属于G06Q。APP在使用过程中大都涉及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存储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个计算机软件,并且绝大数的APP旨在于实现一种商业方法。

IPC分类中G06Q的含义

android知识产权 手机中的知识产权_如何保护计算机的知识产权

根据《专利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APP专利申请只有构成“技术方案”才可以是专利保护的客体。在涉及APP技术的可专利性时,需要考虑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纯粹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情况,不可授予专利权;第二,如果APP在用户体验方面或者归属为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则应属于专利法保护的范畴,进而再考虑其“新颖性”和“创造性”。

下面,结合此次审查指南有关“商业方法”、“计算机软件程序”的修改,以及具体的专利申请实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新的审查指南下,如何通过专利制度来保护APP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