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理想的线性系统是不存在的。实际的物理系统组成元件或多或少地带有非线性因素。非线性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线性模型是实际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近似描述。
非线性特性:指系统中某些元件的输入、输出关系不是按线性规律变化
非线性控制系统:当系统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元件时,该系统称为非线性控制系统
如果在工作范围内可以线性化为线性系统,则称为非本质非线性;如果无法线性化,则称为本质非线性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如下:
(1)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
(2)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1)除与系统的结构及参数有关外,还与初始条件密切相关。
2 ) 非线性控制系统可能存在多个平衡状态,且有些是稳定的,有些是不稳定的。
(3)稳定的自持 (激)振荡:除了发散或收敛这两种运动形式外,非线性系统还存在第三种运动形式。即在无任何外力作用下,系统能够产生具有一定频率和振幅的稳定的等幅振荡运动,即自持 (激)振荡
(4)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响应不是正弦信号,而是具有多种频率的周期信号的组合
非线性控制系统结构框图如下,其中,是一个非线性特性
常见非线性特性
饱和特性
$$ x(t)=\left\{\begin{array}{ll} k e(t), & |e(t)|\le a \\ k a\cdot {sign}[e(t)], & |e(t)| > a \end{array}\right. $$
为线性域宽度,为线性域斜率
饱和特性使系统在大信号输入下的等效开环增益减小,降低稳态精度( 稳态误差越大),但提高相对稳定性;
可利用饱和特性为信号限幅。
假定两级饱和特性串联,第一级饱和特性的线性域宽度为,线性域斜率为;第二级饱和特性的线性域宽度为,线性域斜率为,如果要充分利用饱和特性的先行区,则第一级的最大输出应该大于等于第二级的线性域宽度,即
死区(不灵敏区)特性
a为死区宽度,k为线性输出斜率
死区特性使系统等效开环增益减小,稳态误差越大 ,但提高相对稳定性;
不灵敏区使系统输出在时间上滞后,降低系统跟踪精度;
可以滤去输入端的小扰动信号,提高抗干扰能力。
连续串联两级死区特性,为了能够使系统有输出,则需要使第一级的输出大于第二级的死区宽度
,即
继电(器)特性
h为继电器吸合电压
mh为继电器释放电压
M为继电器饱和输出
继电(器)特性常用来设计改善系统性能的切换元件。
时,为理想继电特性
当且时,为带死区的继电特性
当且时,为带滞环的继电特性
间隙(滞环)特性
$$ x(t)=\left\{\begin{array}{ll} k[e(t)-a], & \dot{x}(t)>0 \\ k[e(t)+a], & \dot{x}(t)<0 \\ b {sign} e(t), & \dot{x}(t)=0 \end{array}\right. $$ 2a为间隙宽度,k为输出特性斜率
间隙(滞环)特性有死区,相当于时间上的滞后,降低系统跟踪精度。 可用于齿轮传动等系统中改变方向。
变增益特性
$$ x(t)=\left\{\begin{array}{ll} k_{1} e(t), & |e(t)| \leq a \\ k_{2} e(t), & |e(t)|>a \end{array}\right. $$ a为切换点, $k_1,k_2$为输出特性斜率
变增益特性使系统在大误差信号作用下具有较大增益,从而改善稳态性能;
在小误差信号作用下具有较小增益,提高相对稳定性。
相平面法
相轨迹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相平面:由系统的某变量以及其导数构成的用以描述系统状态的平面。
相轨迹:系统变量及其导数随时间变化在相平面上描绘出来的轨迹
相轨迹簇:各种情况下系统的相轨迹的总和
相轨迹图=相平面+相轨迹簇
一个二阶的连续非线性系统可以写作
若以作为横坐标作为纵坐标,相轨迹的斜率为,
由上式可知,除了满足的点,相轨迹上其余点处,斜率应该是确定且唯一的,除了这些点以外,相轨迹不相交。
将这些斜率不确定的点称为相轨迹的奇点(平衡点),求解的方法是,令,带入,求解非线性方程
因为相平面的纵坐标为,所以,在相平面上半平面,为正,x增加,x为横轴,所以相轨迹向右移动
相反,在相平面下半平面,为负,x减小,x为横轴,所以相轨迹向左移动。相轨迹总体呈顺时针运动。
当相轨迹穿越横轴时,所以x在此处不变。若,则为平衡点,不穿越。若,则x不变,90°垂直穿越横轴
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1)解析法
根据相轨迹斜率方程分离变量积分,
例:系统方程为
首先将系统方程转变为相轨迹斜率方程的形式
将及其微分移至等式左侧,x及其微分移至等式右侧
等式两边分别各自积分
将和移到等式左侧
故相轨迹为椭圆,其中A与C有关,取决于初始位置
(2)等倾斜线法
相轨迹斜率方程为
定义一个常数,令
该方程为等倾斜线方程,等倾斜线方程与相轨迹的交点处,相轨迹的斜率为
等倾斜线法步骤:
1)由给不同值得若干等倾线。一般等倾线间隔取5°~10°。
2)在每根等倾线上画上斜率为的短线,表示相轨迹通过这些等倾线时的切线斜率,短线上箭头表示相轨迹运动方向。
3)从初始值出发,沿切线方向将这些短线用光滑连续曲线连接起来,即得相轨迹。
由相轨迹求时间解
假定相轨迹上有两点A,B,相轨迹A-B段的平均速度为,而平均速度又可以近似为。因此将二式联立可得
A-B越短越精确
或者可以用积分法
二阶系统的相轨迹
二阶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其特征根分布于相轨迹奇点类型、稳定性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相轨迹围绕原点旋转,不收敛于原点。此时奇点称为中心点。
:相轨迹为向心螺旋线最终趋于原点,为一个收敛的运动。此时奇点是稳定焦点。
:相轨迹为离心螺旋线,最终发散至无穷。此时奇点称不稳定焦点。
:当初始点落在斜率分别等于两个根的两条特殊等倾线时,相轨迹沿直线趋于原点;否则,相轨迹是一簇终于原点的抛物线。此时奇点称为稳定节点。
:当初始点位于等倾线时,相轨迹沿直线趋于原点。否则相轨迹是一簇终于原点的抛物线。此时奇点称为稳定节点。
:当初始点落在斜率分别等于两个根的特殊等倾线时,相轨迹沿直线远离原点;否则相轨迹是一簇趋于无穷远(反向延长交于原点)的抛物线。此时奇点称不稳定节点
:当初始点位于等倾线时,相轨迹沿直线远离原点。否则,相轨迹是一簇趋于无穷远(反向延长交于原点)的抛物线。此时奇点称不稳定节点。
若系统为,有极点在右半平面:只有初始值落在负斜率的等倾线上,相轨迹将趋于原点。但如受到微小的扰动,将偏离该轨迹发散至无穷。此时奇点称为鞍点。
非本质非线性系统分析
分析平衡点附近系统稳定性
先令求出平衡点,在平衡点附近将变量假设为平衡点加上一个增量,换元后,将非线性方程转化为在平衡点附近关于增量的线性方程,进而根据增量线性方程的特征方程根的分布,确定原系统平衡点附近的情况
例如
对系统,求系统的平衡点,判定平衡点附近根轨迹的性质
解:令,
可以求得系统的平衡点
令在平衡点附近,
带入系统方程得
将系统,在平衡点附近线性化,忽略以及项,得
由此将非线性方程转化为在平衡点附近关于增量的线性方程
这两个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解得其特征方程的根分别为
因此系统的第一个平衡点为不稳定焦点,第二个平衡点为鞍点
分析系统自由响应运动
绘制系统的相轨迹(解析法、等倾斜线法),根据系统在相平面上的初始位置,沿着所处的相轨迹运动
本质非线性系统分析
与非本质非线性不同,本质非线性无法直接小偏差线性化,因此,需要将原系统分为几个线性区域,并针对每一个区域做线性化处理
开关线:划分不同线性区域的边界线
平衡线(奇线):平衡点组成的线,不同区域的相轨迹相互影响而产生
实奇点:该奇点位于该系统对应的线性区域内
虚奇点:该奇点位于该系统对应的线性区域外
例1
系统方程为,分析系统的自由响应
解:首先将系统分段描述
两个线性区域拼接的边界线称为开关线
对I区和II区分别求平衡点,得
对I区和II区的平衡点附近线性化处理后分别求特征方程
求出其特征根
因此对于右半平面的相轨迹而言,x=0为稳定焦点,对于左半平面的相轨迹而言,x=0为鞍点
因此所有的相轨迹都会从右侧往左侧发散
例2
系统的方程为,分析系统的自由响应
将系统分段描述
计算出其奇点
在平衡点附近线性化处理后分别求特征方程
求出其特征根
因此极点为中心点
画出相轨迹,判断出-1至1之间均为平衡点,连出的线成为平衡线或奇线
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1.求二阶线性系统运动方程及初始值
2.线性系统相轨迹和奇点类别取决于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
3.线性系统奇点的位置和相轨迹初始值位置取决于输入信号的形式
例如,设如图线性系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即输出初始值为0),分析闭环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其中
解:
第一步根据系统结构和输入,列写系统运动方程,把系统描述成e和e的各阶导的微分方程
根据题意,因此
因此
由e(t)和c(t)的关系可知
即
令则,上式变为
该方程为系统的运动方程,令和均为0,求系统的奇点,得到系统奇点为
由运动方程列写系统的特征方程
则特征根为
假如即,则奇点为稳定节点
假如即,则奇点为稳定焦点
其相轨迹初始位置
因此,系统稳定且收敛至平衡点
由于时,,因此稳态误差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在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与线性控制系统分析同样的步骤,把系统列写为某个变量的微分方程(常用误差e和输出c,输入不等于0时,用e,输入等于0,研究自由响应,用c),写出每一个线性区域内的线性运动方程,进而分析每一部分的奇点和相轨迹。画出根轨迹,分析运动特性。
例1:设输出初始值为0(即系统为静止状态),
解:
第一步,将非线性部分分为几个线性区,列写每一个线性区内的微分方程
I区和II区的开关线为e=a,I区和III区的开关线为e=-a
第二步,分析系统的线性部分,写为微分方程
第三步,结合非线性部分的每一个线性区分别写出运动方程,并计算每一部分的奇点
I区:
运动方程为
II区
运动方程为
III区
运动方程为
由上,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因此I区有平衡点,II区,III区没有平衡点
第四步,根据运动方程列每一部分的特征方程,求特征根,判断奇点类型
I区的特征方程为,特征根为,
假如即,则奇点为稳定节点
假如即,则奇点为稳定焦点
第五步,根据系统初始的输入输出求相轨迹初始位置
第六步,画出开关线以及根轨迹(解析法或者等倾斜线法),前一线性区域相轨迹到达开关线处的交点即下一线性区的初始值
例2: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系统分析。设系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
- 用相平面法分析系统在输入时的运动情况。
- 如果发生自持(激)振荡 ,求自持振荡的周期和振幅。
解:
第一步,将非线性部分分为几个线性区,列写每一个线性区内的微分方程
I区和II区的开关线为e=2,I区和III区的开关线为e=-2
第二步,分析系统的线性部分,写为微分方程
第三步,结合非线性部分的每一个线性区分别写出运动方程,并计算每一部分的奇点
I区:
运动方程为
II区
运动方程为
III区
运动方程为
由上,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因此系统的奇点为
第四步,根据运动方程列每一部分的特征方程,求特征根,判断奇点类型
特征方程分别为
其特征根分别为
由此可知,
I区的相轨迹为水平线;
II区的平衡点为中心点,相轨迹为椭圆,由于特征根为,所以为以奇点为圆心的圆;
III区的平衡点为中心点,相轨迹为椭圆,由于特征根为,所以为以奇点为圆心的圆;
第五步,根据系统初始的输入输出求相轨迹初始位置
第六步,画出开关线以及根轨迹(解析法或者等倾斜线法),前一线性区域相轨迹到达开关线处的交点即下一线性区的初始值
第七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运动分析
根据相轨迹可以看出,系统自持振荡,在相轨迹的II区和III区时呈正弦运动,在I区时呈匀速运动
因此系统自持振荡的振幅为4,周期为
由于
因此,如果要将此系统的相轨迹画为相轨迹,只需将原图沿两轴各翻转180°后,水平移动4各单位即可
二阶非线性系统的周期运动会在相轨迹上产生极限环,
若极限环内向外发散,极限环外向内收敛,则称为稳定的极限环,系统产生自持振荡
若极限环内向内收敛,极限环外向外发散,则称为不稳定的极限环,初始位置落在极限环内还是极限环外决定了收敛还是发散
若极限环内外都向内收敛,或者极限环内外都向外发散,则称为半稳定的极限环,最终一定会收敛或发散
描述函数法
可以利用傅里叶级数对周期函数进行展开,
,即表示的是常值分量
,表示的是基波分量
,表示的高次谐波分量
给一个奇对称非线性特性加上一个正弦信号输出的是一个周期信号,且常值分量为0
描述函数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于具有本质非线性的非线性环节,设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则用非线性环节的稳态输出信号中的一次谐波分量(基波分量)来代替实际非线性环节的稳态输出。
当输入为
输出的基波为
定义描述函数为
即输出基波分量的幅值与输入幅值之比作为模,输出基波分量的相角和输入相角之差作为幅角的量称为描述函数
由于前面所述的几种典型非线性特性都是奇对称的,不包含储能元件,因此其描述函数都是输入信号幅值A的函数,与输入信号频率无关
如果非线性环节是单值函数,则N(A)是实数,虚部为0
如果非线性环节不是单值函数,则N(A)是复数,虚部不为0
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如下:
(1)饱和特性
(2)死区特性
(3)继电特性
a.理想继电特性
b.带死区的继电特性
c.带滞环的继电特性
(4)间隙特性
并联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为描述函数相加,但是串联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不等于描述函数相乘,只能通过求出其总的等效非线性特性再求出描述函数
当一个系统满足如下要求时,可以利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振
(1)结构上可以等效化简为一个非线性环节和一个线性环节串联的形式
(2)非线性特性满足奇对称,且基波分量幅值占优
(3)线性环节的低通滤波特性好
稳定性分析
假定线性系统是一个最小相角系统,即其零极点都在虚轴的左侧或虚轴上
利用描述函数写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即
根据频域知识,只需画出方程左侧的幅相特性曲线,观察对(-1,j0)的包围情况,即可得出稳定性
但是由于N(A)并不是输入信号频率的函数,并不方便画出其幅相特性曲线,故将N(A)除至等式右侧,即
称为负倒描述函数,方程左侧的幅频特性方便画出,
假如将负倒描述函数视作广义的(-1,j0)点,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前提是G(s)是最小相角系统,虚轴右侧无零极点)
(1)假如不包围,则系统稳定
(2)假如包围,则系统不稳定
(3)假如和相交,则系统可能发生自振
自振分析
负倒描述函数是一个关于输入信号幅度A的函数,尽管画出来的是一条曲线,但是一个具体的信号对应一个具体的幅值,对应负倒描述函数曲线上的一个点。
如果该点没有被最小相位线性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包围,则系统是稳定的,会收敛,输入非线性环节的信号幅值逐渐减小,对应在负倒描述函数曲线上往后退
如果该点被最小相位线性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包围了,则系统不稳定,会发散,输入非线性环节的信号幅值逐渐增大,对应在负倒描述函数曲线上往前进
如果负倒描述函数与最小相位线性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交点处,在负倒描述函数的前进方向没有被包围(进入稳定区),在后退方向被包围了(进入不稳定区),则在该点发生自持振荡,该点为稳定平衡点(稳定的极限环)。反之该点为不稳定平衡点(不稳定的极限环)。
如果负倒描述函数曲线与奈奎斯特曲线相切,则形成半稳定周期运动(半稳定极限环)。
求自振频率即求两条曲线的交点,求解即可,求出的为自振频率,为自振幅值
典型非线性特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高频低振幅的自持振荡可起到润滑作用
消除非线性系统自持(激)振荡的措施
- 改变线性部分的参数(K),使G( jω)曲线不与曲线 -1/N(A) 相交;
- 改变非线性特性的参数,使 -1/N(A)曲线不与G( jω)曲线相交;
- 线性部分增加校正环节,改变G( jω)曲线形状,使其不与 -1/N(A) 曲线相交。
结构非典型的处理办法
由于N(A)并不是输入信号频率的函数,并不方便画出其幅相特性曲线,故将N(A)除至等式右侧,即
称为负倒描述函数,方程左侧的幅频特性方便画出,
假如将负倒描述函数视作广义的(-1,j0)点,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前提是G(s)是最小相角系统,虚轴右侧无零极点)
(1)假如不包围,则系统稳定
(2)假如包围,则系统不稳定
(3)假如和相交,则系统可能发生自振
自振分析
负倒描述函数是一个关于输入信号幅度A的函数,尽管画出来的是一条曲线,但是一个具体的信号对应一个具体的幅值,对应负倒描述函数曲线上的一个点。
如果该点没有被最小相位线性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包围,则系统是稳定的,会收敛,输入非线性环节的信号幅值逐渐减小,对应在负倒描述函数曲线上往后退
如果该点被最小相位线性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包围了,则系统不稳定,会发散,输入非线性环节的信号幅值逐渐增大,对应在负倒描述函数曲线上往前进
如果负倒描述函数与最小相位线性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交点处,在负倒描述函数的前进方向没有被包围(进入稳定区),在后退方向被包围了(进入不稳定区),则在该点发生自持振荡,该点为稳定平衡点(稳定的极限环)。反之该点为不稳定平衡点(不稳定的极限环)。
如果负倒描述函数曲线与奈奎斯特曲线相切,则形成半稳定周期运动(半稳定极限环)。
求自振频率即求两条曲线的交点,求解即可,求出的为自振频率,为自振幅值
典型非线性特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高频低振幅的自持振荡可起到润滑作用
消除非线性系统自持(激)振荡的措施
- 改变线性部分的参数(K),使G( jω)曲线不与曲线 -1/N(A) 相交;
- 改变非线性特性的参数,使 -1/N(A)曲线不与G( jω)曲线相交;
- 线性部分增加校正环节,改变G( jω)曲线形状,使其不与 -1/N(A) 曲线相交。
结构非典型的处理办法
如果非线性环节和线性环节的相对位置并不典型,则根据”闭环特征方程相同,则两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相同“的原理,等效成典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