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建表高级属性

1、BLOOMFILTER

默认是NONE 是否使用布隆过虑及使用何种方式 
布隆过滤可以每列族单独启用。 
使用 HColumnDescriptor.setBloomFilterType(NONE | ROW | ROWCOL) 对列族单独启用布隆。

  • Default = ROW 对行进行布隆过滤。
  • 对 ROW,行键的哈希在每次插入行时将被添加到布隆。
  • 对 ROWCOL,行键 + 列族 + 列族修饰的哈希将在每次插入行时添加到布隆 
    使用方法: create ‘table’,{BLOOMFILTER =>’ROW’} 
    启用布隆过滤可以节省读磁盘过程,可以有助于降低读取延迟

2、VERSIONS

默认是1 这个参数的意思是数据保留1个 版本,如果认为我们的老版本数据对我们毫无价值不需要保留这么多,且更新频繁,那将此参数设为1 能节约2/3的空间。 
使用方法: create 'table',{VERSIONS=>'2'}

附:MIN_VERSIONS => ‘0’是说在compact操作执行之后,至少要保留的版本

3、COMPRESSION

默认值是NONE 即不使用压缩 
这个参数意思是该列族是否采用压缩,采用什么压缩算法 
使用方法: create 'table',{NAME=>'info',COMPRESSION=>'SNAPPY'} 
建议采用SNAPPY压缩算法 
HBase中,在Snappy发布之前(Google 2011年对外发布Snappy),采用的LZO算法,目标是达到尽可能快的压缩和解压速度,同时减少对CPU的消耗; 
在Snappy发布之后,建议采用Snappy算法(参考《HBase: The Definitive Guide》),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LZO和Snappy做过更详细的对比测试后再做选择。

Algorithm

remaining

Encoding

Decoding

GZIP

13.4%

21 MB/s

118 MB/s

LZO

20.5%

135 MB/s

410 MB/s

Zippy/Snappy

22.2%

172 MB/s

409 MB/s

如果建表之初没有压缩,后来想要加入压缩算法,可以通过alter修改schema

4、alter

使用方法: 
如 修改压缩算法

disable 'table'
      alter 'table',{NAME=>'info',COMPRESSION=>'snappy'} 
      enable 'table'

但是需要执行major_compact 'table' 命令之后 才会做实际的操作。

5、TTL

默认是 2147483647 即:Integer.MAX_VALUE 值大概是68年 
这个参数是说明该列族数据的存活时间,单位是s 
这个参数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对数据设定存活时间,超过存过时间的数据将在表中不在显示,待下次major compact的时候再彻底删除数据. 
注意的是TTL设定之后 MIN_VERSIONS=>’0’ 这样设置之后,TTL时间戳过期后,将全部彻底删除该family下所有的数据,如果MIN_VERSIONS 不等于0那将保留最新的MIN_VERSIONS个版本的数据,其它的全部删除,比如MIN_VERSIONS=>’1’ 届时将保留一个最新版本的数据,其它版本的数据将不再保存。

6、describe ‘table’

这个命令查看了create table 的各项参数或者是默认值。

7、disable_all ‘toplist.*’

disable_all 支持正则表达式,并列出当前匹配的表的如下: 
toplist_a_total_1001 
toplist_a_total_1002 
toplist_a_total_1008 
toplist_a_total_1009 
toplist_a_total_1019 
toplist_a_total_1035 
… 
Disable the above 25 tables (y/n)? 并给出确认提示.

8、drop_all

这个命令和disable_all的使用方式是一样的

9、hbase 表预分区—-手动分区

默认情况下,在创建HBase表的时候会自动创建一个region分区,当导入数据的时候,所有的HBase客户端都向这一个region写数据,直到这个region足够大了才进行切分。一种可以加快批量写入速度的方法是通过预先创建一些空的regions,这样当数据写入HBase时,会按照region分区情况,在集群内做数据的负载均衡。 
命令方式:

create 't1', 'f1', {NUMREGIONS => 15, SPLITALGO => 'HexStringSplit'}

也可以使用api的方式:

bin/hbase org.apache.hadoop.hbase.util.RegionSplitter test_table HexStringSplit -c 15 -f info

参数:

  • test_table是表名
  • HexStringSplit 是split 方式
  • -c 是分15个region
  • -f 是family

可在Web上查看结果,如图: 

hbase表添加数据命令 hbase建表参数_数据

这样就可以将表预先分为15个区,减少数据达到storefile 大小的时候自动分区的时间消耗,并且还有以一个优势,就是合理设计rowkey 能让各个region 的并发请求平均分配(趋于均匀) 使IO 效率达到最高,但是预分区需要将filesize 设置一个较大的值,hbase.hregion.max.filesize 这个值默认是10G 也就是说单个region 默认大小是10G, 
这个参数的默认值在0.90 到0.92到0.94.3各版本的变化:256M–1G–10G 
但是如果MapReduce Input类型为TableInputFormat 使用hbase作为输入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每个region一个map,如果数据小于10G 那只会启用一个map 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这时候可以考虑适当调小该参数的值,或者采用预分配region的方式,并将检测如果达到这个值,再手动分配region。

 

行键设计

表结构设计

1、列族数量的设定

以用户信息为例,可以将必须的基本信息存放在一个列族,而一些附加的额外信息可以放在另一列族;

2、行键的设计

语音详单: 
13877889988-20150625 
13877889988-20150625 
13877889988-20150626 
13877889988-20150626 
—-将需要批量查询的数据尽可能连续存放 
CMS系统—多条件查询 
尽可能将查询条件关键词拼装到rowkey中,查询频率最高的条件尽量往前靠 
20150230-zhangsan-category… 
20150230-lisi-category… 
Category+20150230 20150230-zhangsan-category 
(每一个条件的值长度不同,可以通过做定长映射来提高效率)

 

Hbase的设计原则

HBase是三维有序存储的,通过rowkey(行键),column key(column family和qualifier)和TimeStamp(时间戳)这个三个维度可以对HBase中的数据进行快速定位。

HBase中rowkey可以唯一标识一行记录,有以下3种查询方式:

  • 通过get方式,指定rowkey获取唯一一条记录
  • 通过scan方式,设置startRow和stopRow参数进行范围匹配
  • 全表扫描,即直接扫描整张表中所有行记录

1、rowkey长度原则

rowkey是一个二进制码流,可以是任意字符串,最大长度64kb,实际应用中一般为10-100bytes,以byte[]形式保存,一般设计成定长。 
建议越短越好,不要超过16个字节,原因如下:

  • 数据的持久化文件HFile中是按照KeyValue存储的,如果rowkey过长,比如超过100字节,1000w行数据,光rowkey就要占用100*1000w=10亿个字节,将近1G数据,这样会极大影响HFile的存储效率;
  • MemStore将缓存部分数据到内存,如果rowkey字段过长,内存的有效利用率就会降低,系统不能缓存更多的数据,这样会降低检索效率。

2、rowkey散列原则

如果rowkey按照时间戳的方式递增,不要将时间放在二进制码的前面,建议将rowkey的高位作为散列字段,由程序随机生成,低位放时间字段,这样将提高数据均衡分布在每个RegionServer,以实现负载均衡的几率。如果没有散列字段,首字段直接是时间信息,所有的数据都会集中在一个RegionServer上,这样在数据检索的时候负载会集中在个别的RegionServer上,造成热点问题,会降低查询效率。

3、rowkey唯一原则

必须在设计上保证其唯一性,rowkey是按照字典顺序排序存储的,因此,设计rowkey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个排序的特点,将经常读取的数据存储到一块,将最近可能会被访问的数据放到一块。

 

热点问题

HBase中的行是按照rowkey的字典顺序排序的,这种设计优化了scan操作,可以将相关的行以及会被一起读取的行存取在临近位置,便于scan。然而糟糕的rowkey设计是热点的源头。

热点发生在大量的client直接访问集群的一个或极少数个节点(访问可能是读,写或者其他操作)。大量访问会使热点region所在的单个机器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引起性能下降甚至region不可用,这也会影响同一个RegionServer上的其他region,由于主机无法服务其他region的请求。

设计良好的数据访问模式以使集群被充分,均衡的利用。为了避免写热点,设计rowkey使得不同行在同一个region,但是在更多数据情况下,数据应该被写入集群的多个region,而不是一个。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避免热点的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1、加盐

这里所说的加盐不是密码学中的加盐,而是在rowkey的前面增加随机数,具体就是给rowkey分配一个随机前缀以使得它和之前的rowkey的开头不同。分配的前缀种类数量应该和你想使用数据分散到不同的region的数量一致。加盐之后的rowkey就会根据随机生成的前缀分散到各个region上以避免热点。

2、哈希

哈希会使同一行永远用一个前缀加盐。哈希也可以使负载分散到整个集群,但是读却是可以预测的。使用确定的哈希可以让客户端重构完整的rowkey,可以使用get操作准确获取某一个行数据。

3、反转

第三种防止热点的方法是反转固定长度或者数字格式的rowkey。这样可以使得rowkey中经常改变的部分(最没有意义的部分)放在前面。这样可以有效的随机rowkey,但是牺牲了rowkey的有序性。

反转rowkey的例子以手机号为rowkey,可以将手机号反转后的字符串作为rowkey,这样的就避免了以手机号那样比较固定开头导致热点问题。

4、时间戳反转

一个常见的数据处理问题是快速获取数据的最近版本,使用反转的时间戳作为rowkey的一部分对这个问题十分有用,可以用 Long.Max_Value - timestamp 追加到key的末尾,例如 [key][reverse_timestamp] , [key] 的最新值可以通过scan [key]获得[key]的第一条记录,因为HBase中rowkey是有序的,第一条记录是最后录入的数据。

比如需要保存一个用户的操作记录,按照操作时间倒序排序,在设计rowkey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 
[userId反转][Long.Max_Value - timestamp],在查询用户的所有操作记录数据的时候,直接指定反转后的userId,startRow是[userId反转][000000000000],stopRow是[userId反转][Long.Max_Value - timestamp]

如果需要查询某段时间的操作记录,startRow是[user反转][Long.Max_Value - 起始时间],stopRow是[userId反转][Long.Max_Value - 结束时间]

注意: 
尽量减少行和列的大小在HBase中,value永远和它的key一起传输的。当具体的值在系统间传输时,它的rowkey,列名,时间戳也会一起传输。如果你的rowkey和列名很大,甚至可以和具体的值相比较,那么你将会遇到一些有趣的问题。HBase storefiles中的索引(有助于随机访问)最终占据了HBase分配的大量内存,因为具体的值和它的key很大。可以增加block大小使得storefiles索引再更大的时间间隔增加,或者修改表的模式以减小rowkey和列名的大小。压缩也有助于更大的索引。 
列族尽可能越短越好,最好是一个字符。 
冗长的属性名虽然可读性好,但是更短的属性名存储在HBase中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