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能AI的想法


文章目录

  • I.内核
  • 第一小站:时间不存在的的结构
  • 第二小站:智能AI 內部的3个重要特征
  • 第三小站:我是我,这个问题重要吗?
  • 第四小站:信号处理与思考
  • 第五小站:算法的抽象
  • II.外延
  • 卫星第一站:presentation
  • 卫星第二站:自然演化,大树分叉
  • 总结




此篇的目的在于让自己的大脑中对智能AI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把握与参考,同时也鞭策自己能理清过度信息带来的疲惫感。所以请带着丰富的想象力开始着手理解接下来文章与文字。
创造与毁灭本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知识都是一把双刃剑




AI 是什么架构 ai是什么结构_人工智能


图中出现文字:我会用黄色颜色注释

I.内核



第一小站:时间不存在的的结构




时间的诞生往往让人们开始计较着秩序,由秩序又使得人们权衡着得失与利弊。如此这般,将会对知识的产生出一种偏见。如果偏见是由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就应该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果偏见往不好方向发展,那么就寄希望于知识不要被时代的伟人所“滥用”。

这里介绍的概念就是摈弃时间束缚






A

B

C

D



B,C,D 三者之间互补,且一样重要,不论相关的理论诞生的时间顺序如何。打个比方说,你在计算机内存里记录下三条信息,不论之后你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速度,都不能决定B,C,D三者的排序,但你可以确定B,C,D 来自A(ps:为了方便管理与储存才添加秩序,为了其他目的统统与此权重无关)。

第二小站:智能AI 內部的3个重要特征




大家都知道二元论,是目前计算机记录0,1所诞生的,然后对于一个命题与命题本身是存在着自我相关的,如果只用0去表示0,用00来表示1。那么000既可以表示01,也可以表示10,所以也彼此纠缠与矛盾。

由此 智能AI----> 通论 这条线 是为了让AI自己能理解的一小部分的自我相关,但又不会产生自我无限循环的BUG,而设立的特殊的量,其定义关系着AI 初始时的普遍想法,但随着时间增长,模糊其含义(这里指信息简化提取后,能顺理,但不能再次定义等级,与第一站有着同一样的某种含义)。

接下来就是内核:这里涉及到一部分通论的地方,但也要我们额外开始对其进行补充说明,我会在下一站说明。

最后我们来谈谈外延,没错,我们创造了程序,但我们不能光让着程序自己无限的自我循环,我们还要让程序与程序之间相互交互,程序与我们相互交互。由此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对信号的过滤,识别,表达,模糊处理也要我们对此定义。




第三小站:我是我,这个问题重要吗?




意义:计算机的诞生初期就是用来服务于人类来处理复杂的信息海,计算机的智能对于这类问题,在人类没有赋予计算机思考的权力下,不能自己主动思考(由此设立循环权限(熵的边际值),以及需要人的监管),后期人类能克服自己对生命极限的程度,以此为变化量不断地提高权限。

对于非法提高循环次数,并且其最终会导致,智能AI自我陷入无限循环的或者当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智能AI对人类是否直接与间接的伤害,与初始化的程度有关,

A级:过高的智慧,很有可能肆意破坏与创造

B级:遵循规则下,理性思考,适当地做出革新

C级:完全服从于规则下的思考

当我查了一下碳和硅的位置后,再补充一条(以上纯属虚构)。

第四小站:信号处理与思考




人类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当然是感触为媒介,机器学习是在成百上千次训练,才能构建出一个Model,通过比较Model的特征值,区分不同的事物。

举个例子桌上两个苹果,我们可以说不同因为一个产于A国,一个产于B国,我们也可以说相同,因为其特征值相同,然后人长大了,出于习惯渐渐模糊了其概念。

所以要督促自己培养好的习惯,而不是坏习惯。(补充:当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同样也能自己改变一些固有的习惯)

与时俱进:再有了与时俱进的观念后,好坏的区分慢慢地升级,“无绝对”这个概念,智能AI会有一个估算值,通过常期统计得到99.7%,等等,此时作为人类的我们已经出现了疲态,从而借助计算机思考。

或许未来某天,人类拿着一枚种子的时候,智能AI能纯粹通过特征值说这是一枚苹果种子(在分析苹果种子皮的DNA前提条件下),在没有分析种子皮成分条件下,给出可能是什么种子的概率。没错“可能是什么种子的概率”就是普世的价值观,对人而言我们往往忽略了0.3%,就像正态分布图那边缘的部分。

人们不得不借助计算机区分这的部分内容。




第五小站:算法的抽象




人是可以把算法,描述成语言的,那么程序员是可以把描述成语言的算法变成代码的(这是我至始至终相信的,对于自我相关的问题除外)。

计算机已经能比人类在棋类运动上,通过思考有限集问题上优于人类。但不能在无限集问题上超越人类,最多约等于人类智力水平,譬如猜硬币在那只手里,但对这类问题反应速度渐渐随着算法的更新会比人类快的。




II.外延



卫星第一站:presentation




表现力,作为一个智能的AI,会不因为外表不讨人类喜欢而困惑?ε=ε=ε=┏(゜ロ゜;)┛

太过复杂的公式,很难解释,但公式化简后那么就会被部分人认同。那么“美”,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么才能符合智能AI呢?

信息的储存,转化,转译,都有这有关。

个性是否可以应用到计算机领域里面?




卫星第二站:自然演化,大树分叉




自我相关的一个循环的重要性,决定着之后多个循环的结果,同样也关系到延展出的样子,系统初期肯定是混乱的,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趋于稳定(如果系统能在大自然中存在)




总结



能看到这里人,我只希望当作一次旅行。以上每一个站点,都是可以继续深入继续思考与学习的,当然还存在未知的站点待我们发现与探索。以上就是我对这思维导图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