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曾被问到成功的秘诀,他只给出了一个词:“Focus”(专注);

而乔布斯的回答更直接: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成功的秘诀。

乔布斯一直是“少即是多”的代言人,不仅在手机设计上是这样,日常生活中更是这样。

从1998年到2011年,他都穿着同一套衣服——黑色高领毛衣,牛仔裤和运动鞋。这就是简洁到极致。

乔布斯为什么常年穿一模一样的衣服?因为他觉得时间很宝贵,不愿在穿衣打扮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苹果乔布斯的成功启示,看完要被惊醒!_Focus

对乔布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的精神世界充盈着东方思维,有静坐冥想的习惯。

而作为CEO的乔布斯,重要工作是决策,譬如决定产品的取舍。

通过冥想,纷繁杂乱的思绪可以安静下来,让大脑休息片刻,进行有深度的高质量思考,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乔布斯说:“你的直觉会开始延伸,你看事情会更加清晰透彻,你对当下的把握更为准确。思想的脚步变慢了,你就能在刹那间看到更广更远的地方,看到比以前多出许多的东西。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

苹果乔布斯的成功启示,看完要被惊醒!_Focus_02

而乔布斯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快节奏时代,慢思考–“少即是多”。

如何不自觉地摧毁大脑(专注力)?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着大脑超载的困扰,摧毁我们的专注力。

我们每天接收来自朋友圈的信息,刷抖音,刷头条,微博,生怕错过了任何一条信息,错过了某一个机会。

但是,一两个星期后,却发现看过的那些内容,所能记住的,寥寥无几,也对我们产生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在无形中,被套上了“快节奏”的枷锁,甚至在被各种各样的干扰下,变得无节奏。

我们以为的,快即是多,到后来却发现,现实未必能如你所愿。为什么会这样?

在开始之前,我先分享一个我自己身边的事例吧。

曾经遇见过这样的一位同事,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他的工作台上,永远开启着多台电脑并行运作:一个看邮件/回复邮件,一个敲代码,还有一个则是阅读文档。

每次开需求讨论会议,整个部门在讨论事情,他一边在回复邮件,一边加入讨论。

别人问他,“你这样一心多用,不会分散注意力吗?”

他每次都自信满满地回答:“怎么会呢?我都已经习惯了,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我觉得这样更省时间。”

可是,每次的午餐,不是让别的同事出去吃饭帮他打包,就是点外卖。忙到连午休时间都很少见他放松休息。

更加令人抓狂的是,还时常要求我们24小时随时在线。常常夜深人静,正准备入睡时,收到他发过来的信息,询问工作进度或其他。

心想着:怎么办?回复他嘛,可是深更半夜的信息,一旦回复,谁知道会不会把半夜搞成工作状态到天明呢?996的工作模式已经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这大半夜的还夜不能寐?

这种工作狂,我们都知道他的睡眠时间实际上非常少。据进来公司比较早的同事说,他原本的脾气温和。可现在呢,三天两头就会看到他拍桌子,破口大骂。

长期的缺眠,让他变得脾气暴躁,俨然一个神经衰弱患者。下属跟他汇报工作,都得小心翼翼,久而久之,身边的人都不愿意跟他交流。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这样的结局呢?

直到看特奥·康普诺利的《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才慢慢解开了我的疑惑。

按照特奥·康普诺利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

在理性的情况下,这三种脑配合无间,帮助你达到最佳的智力表现,但某些时候,它们又互相竞争。

反射脑,快而原始,它自发而无意识地处理问题,本能而偏见。思考脑,慢而成熟,专注于有意识的思考,它会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劳。还有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它负责存储信息和激发创意。

从上述的例子中,不难看出,我们是如何不自觉地摧毁自己的大脑: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这在无形中构成了摧毁大脑的“四条锁链”。

之所以想跟大家做分享,是因为本人也曾陷入过一些错误的认知,受到过不少困扰,相信这也是现代很多人都有过的困扰。

如何破局?

《慢思考》针对摧毁大脑的“四条锁链”给出了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让我们去自由操控思考。下面我结合我自身的一些经历跟大家探讨一下。

1 ,随时在线vs离线思考。

我认为,“随时在线”状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的,另一种则是主动的。

很多时候,受行业需要影响,往往我们的休假都变成一种伪休假模式–“中国式休假”。

在现代这个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随时在线”的工作模式,并不少见。

相信在互联网行业干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项目上线后,在试运行性阶段,项目相关的责任人都要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保持“随时在线”状态。万一出现意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处理。

这种被动的“随时在线”,让我们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如果长久持续,必然会导致神经衰弱。

另一种则是主动式的“随时在线”状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是生怕错过了些什么。

于是,我们主动与万物产生互联。我们的手机不离手,微信,头条,微博一个都容错过。

你可能会觉得,“随时在线”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导致了大脑接收的信息超载,让你筋疲力尽,最终会让你无法深入思考。

你的在线时间越长久,处理持续信息流的效率反而越来越低。

有些人,认为放松就是瘫着刷手机,刷各种信息,这样会更舒服,实际上是种错误的想法。

正确的办法是学会离线思考–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

例如,可以尝试使用工具,给工作限制时间,什么类型的工作应支配多少时间。

然后,在这段设定的时间里,远离网络,手机、游戏、邮件等可能造成干扰的外物。并尽量告诉身边的人,在这段时间请不要打扰我,我需要去处理很重要的事情。

设定固定时间后,我发现我可以专心工作时间越来越多,离线的时间越来越多,便能腾出更多空余时间去给兴趣爱好和睡眠。

离线思考,难!但也没你想的那么难,无非就是不受干扰,专注地做一件事。

一旦你决定戒除随时在线这个坏习惯,那么你必须将离线变成自发的、无意识的新习惯,只在特定时间在线,让这成为雷打不动的规律。

2 ,多任务并行vs批量处理。

有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多线程”,可以同时并行处理多个任务。犹记得当时在公司一个的项目组里,公司恨不得把你一个人当几个人干活。

一边要测试,一边跟开发沟通问题,一边输出报告,一边还要处理客户反馈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有段时间,简直就是忙得不可开交,忙到一个上午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一会要处理这个问题,一会又被叫去处理另一个问题,谁都说自己的问题急,要马上处理。于是,我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

我以为我只要开启“多线程”模式,就能把手上的一切事情都做好,结果发现,事与愿违,我错了。

我没有把任何一件事完美处理好,反而因为分心而导致了各种出错。

多任务并行?然而,惊人的真相是,思考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即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也许你会反驳说,怎么就不能多任务并行了呢?我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电话,还能一边聊天呀?

唯一可行的多任务并行就是特定任务上和反射脑配合,由反射脑下意识地习惯性地做某件事。

而对于心不在焉时做的工作,并不会存在记忆,只会消耗时间和能量。

例如,我在不需要深度思考的时候,通常是可以一心多用,但当我需要专注地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我就无法再一边听着音乐,还能一边思考。

而是需要一个无干扰的,可以专注,安静的环境,进行有价值的深度思考。

有时,为了规避多任务并行,我们需要对任务做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好像无法彻底避免多任务并行。有时候,任务切换甚至是我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要做好批量处理,首先还得把任务划分重要等级,分清缓急轻重。

你不仅需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上,还应该避免琐事的干扰,这点很重要。

3, 睡眠不足vs恢复正常睡眠。

提升工作效率与睡眠有关系吗?关系实在是太大了。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尤其是“996”工作制盛行后,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对大多数IT从业者而言,能在12点前入睡简直是一种奢望。每天睡眠8小时,不是必需品,已经是奢侈品了。

当然,睡眠不足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睡觉前都喜欢看手机,想事情。

在很多人眼中,“浪费的时间”反而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所以,不要以为休息是浪费时间,科学休息非常重要。

一个人最富有创意的想法,往往来自于自在放松的睡眠时刻。

4 ,负面压力vs科学应对负向压力。

在这个生活节奏快的时代,人人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各种压力,例如,来自大城市高昂的房价,来自工作上的压力。有些压力,来自外界,也有些压力,来自内在。

当感到有压力时,我们不妨想想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我们有很多时候是在我们不重视的事情上焦虑、有压力。

当明确自己重视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放下很多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人的演化历史当中就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承受得住高压力的。但人可以承受高压力,却不能承受持续的低压力。

你可以承受阶段性的高压力,人的抗压能力是很强的。但是你阶段性的高压力完之后,你一定要阶段性的无压力休息。

你千万不要把高压力无压力给平均化了,就变成长期低压力。这是人不可抵抗的。

适当必要的减压,很有必要。例如,乔布斯推崇的冥想法,或者适当的旅游度假,健身,阅读等。

最后

在快节奏时代,我们做的事情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少即是多”。

通过运用“慢思考”的理念,给自己一些专注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减少注意力切换的次数,恢复正常睡眠,科学应对负向压力。

相信即使时代变化越来越快,但人的注意力却从来不应该因此而变得更加碎片。

乔布斯,一出生就被遗弃,被工人家庭的养父母养大,17岁考入大学只读了半年就放弃学业,19岁迷上佛学,21岁在自家车库里成立苹果电脑公司,30岁被排挤出苹果公司,42岁重回苹果并任CEO,48岁患上胰腺癌,52岁亲手发布iPhone,55岁发布iPad,56岁(2011年8月)宣布辞职,两个月后病逝。

不算长的一生,却改变了整个世界。乔布斯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天赋,但更离不开一些成功人身上所具备的特质。

读《乔布斯成功启示录》这本书,并不会像本书的作者在封面宣称的那样:“乔布斯人生中的每一次成功你都可以复制!”但至少有一些成功者特质会对奋斗中的你我有一些启发。

一、勇气和自信

乔布斯,从6岁开始,就随父母从旧金山搬到了硅谷的山景镇。从小生活在这个充斥着世界最新科学技术和最先进管理知识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乔布斯的性格很早就表现出硅谷人的特点——敢于创新、富于竞争和冒险精神。

所以他在考上大学半年后,就退学,回到了硅谷上班。当时的微型计算机要几千美元一台,正是由于这种对个人计算机的强烈渴望,促使他们最终推出了人人都能买得起的个人计算机。也正是在看到“个人计算机即未来”这个大未来后,乔布斯卖掉了自己的福特汽车,朋友沃茨尼亚克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惠普65型计算器,两个人用凑起来的1300美元创立了苹果公司。

很多人总是慨叹自己生不逢时,给自己的碌碌无为找各种理由。资金、背景、家庭支持、高学历固然重要,但在看到机遇后你是不是有勇气和信心去把握,才是考验你能否成功的关键。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勇气的力量!没有勇气的实质就是缺乏自信,没有自信必然唯唯诺诺,眼前纵然有极好的机会也会错失。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勇气和自信,才能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

二、无限热爱

很多人问乔布斯:“我想开一家公司,我该做什么?”乔布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所热爱的是什么?你开的公司想做什么?”大多数人会说:“不知道”。乔布斯给他们的建议时:“去找份工作让自己忙碌起来,直到你找到答案为止。你必须对自己的想法充满热情,强烈感觉到你愿意为它去冒险。”

乔布斯是幸运的,他从小就发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对电子产品尤其是计算机情有独钟,长大后就进入了自己热爱的行业,并对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我坚信让我一往无前的唯一力量就是我热爱我所做的一切。”

那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执着于自己的理想,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坚持走到底的人。

乔布斯是,杰克·韦尔奇也是。

杰克·韦尔奇曾在自传中写道:“极大的热情能做到一美遮百丑。如果有哪一种品质是成功者共有的,那就是他们比其他人更在乎。没有什么细节因细小而不值得去挥汗,也没有什么大到不可能办到的事。多年来,我一直在我们选择的领域中挖掘工作热情,热情并不是浮夸张扬的表现,而是某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东西。”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成功之路上,谁都不会一帆风顺,必然经过许多坎坷与磨难。只有依靠对事业的无限热爱,才能全心投入,最终获得成功。

三、和失败做朋友

谁都会经历失败,伟大的乔布斯也不例外。

1980年,苹果公司上市,24岁的乔布斯随之成了当时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豪,成为大众偶像,成功来得太快,乔布斯有些飘飘然了。他在Lisa计算机和麦金塔计算机的研发上不计后果的投入,导致了管理层的不满,最后被驱逐出局。

在这之后,痛苦、反思、重振信心后,乔布斯决定从头开始,他创立了NeXT公司。后来的乔布斯坦言,如果没有NeXT,他就不可能在十几年后凭借NeXT STEP技术重返苹果公司。

一个人对失败和挫折采取什么态度,决定这个人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多大的成长和进步,决定这个人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失败对我们是一种特殊的考验。

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利特说:“20年前,当企业主管们讨论一个高级职务人选时,如果提到’这人32岁时就遭受惨重的失败’,别的人会附会说‘那不是一个好兆头’。可是在今天,主管们讨论人选时会说‘太让我们担心了,因为这个人还未曾经历过惨重的失败。’”

就像白岩松说过他采访的一位企业家,在选择司机的时候,这位企业家会特意选择出过交通事故的人员录用。因为他觉得,遭遇过事故的人更能知道安全的重要,对道路和车辆更会怀有敬畏心。

四、怀揣初心

乔布斯说,佛教有个说法叫“初心”。保持初学者之心是非常好的事。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人只有保持初学者的心态,时刻对新知识充满渴望,才能不断地学习,更新脑海中原有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保持与社会同步,不被时代抛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是很多知名企业家的真实写照。如今已是亿万富豪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至今仍有随时学习的好习惯。他随身带一个小本,不管跟谁交谈,一旦别人的话对他有所启发,他就会记在小本上。

真正怀有初学者心态的人,从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知识,更不会居高自傲,他们会时常提醒自己,还有许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所以不能停止努力,这样才能不断朝更高目标前进。

五、与众不同的思考

1997年,乔布斯重掌危机四伏的苹果后,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彻底改变苹果公司的不良形象,他决定加大公司的广告投入。“非同凡想”的概念在1998年正式被提出。这个广告刺激了消费者去思考苹果计算机的与众不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自己的与众不同。

商机无处不在,缺乏的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优秀企业家总能从普通人看不到的角度找到新的突破点,想人之不能想,思人之不能思。

六、学会借势

1981年,IBM杀入个人计算机市场,当时苹果的规模不及IBM公司的1/10。乔布斯把与IBM公司的竞争看成是征救世界的行动。苹果公司在《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上大胆发布整版广告:欢迎你,IBM。

就知名度来说,这一年成了苹果计算机的一道分水岭,原来只有10%的人知道苹果计算机,而到这一年年末,这一数字提高到了80%。

古代大学者荀子就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智者,借物;中智者,借钱;大智者,借人;超智者,借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聪明人懂得利用身边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和壮大自己。每个巨人都不是天生的,不是巨人不要紧,我们可以和巨人为伍。

七、合作中壮大

乔布斯是苹果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源头。1985年,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后,对网络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改变了先前自己的谬误,认识到:“苹果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它需要其他伙伴的帮助,它也需要去帮助别人。”

1997年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并担任CEO后,他就邀请老对头微软的比尔·盖茨通过视频会议加入他的演讲,双方宣布达成合作。

丘吉尔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用来形容国际关系的话,同样适用于商场。在这个讲究分工合作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到这个链条中来。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除了在自己原有的优势领域不断发展,还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把触角向外延伸,寻求更多发展的机会,跟不同区域和行业的伙伴合作,在合作中壮大自己。

最后,关于成功,乔布斯说过:“成为墓地里最有钱的人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半夜爬上床时,对自己说:你做了些了不起的事情——这对我才重要。”

罗曼罗兰也说过:“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心或金钱。”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