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大概需要 3.3 分钟。
今天大家都被「红芯浏览器」刷屏了,很多人问我怎么看,我其实早见怪不怪了我就一句话评价:国外一开源,国内就各种自主创新。
不过我今天是想说昨天的事,昨天大家都被陆奇加入 YC 刷屏了,很多文章都是关于陆奇的,但是其实都忽略了陆奇说的一句很重要的话,原话是这样说的:
其实我一直想开一家小公司去做书的行业。我觉得书的行业需要改革。首先,激励机制有问题,其实大部分书真正值得看的就两句话,但是出版社是按页数付费,所以作者不得不写一大堆不那么有价值的。
我去,我看到陆奇的这段话很是惊讶,简直跟我以前的观点不谋而合,很多老读者都知道,很早就有人问我,平时是怎么学习的,看书么?
我很早就在公号和知识星球告诉过大家,我很少看书,我大部分的学习方式都是依赖于碎片化的学习,很早就开始接触知识付费,可以算是知识付费的先行者了,然后这么多年持续不断的积累,给我带来很大的改变。
我认为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我,原因很简单,一是工作之后,时间开始变少,不再像上学那样奢侈,可以有大把的时间,第二个最重要的,自从有人找我写过书,我了解了一些信息后,我就知道了一点,大部分书都是很啰嗦的。
很多人不知道,一个作者如果要写书,酬劳是分稿费和版税的,而这俩都和书的字数有关,准确点应该是和页数有关。一本书的页数越多,你的稿费越多,而版税是你书卖的越多,你的版税越多。但是版税不止和销量有关,还和书的定价有关,而定价又和页数有关,书越厚,一般来说,定价越高。
当然,这是同等条件下的,什么意思?就是同一个作者,同一本书,一定是页数越多,回报是越大的。如果你拿一本计算机书籍和一本小说类比,来比较页数和定价,那属于基本逻辑不过关。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作者,辛辛苦苦写一本书,你会怎么做?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想办法让书的内容更丰富,让页数看起来更多。稍微良心点的作者,会把本来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凑字数分十句说完,更精明的作者,除了凑字数、故意啰嗦外,还会在书中搞点截图插进去,把大量代码,不管有用没用,反正都插进去,更有甚者,把页边距调大点,字号也搞大点......这样占页数啊,页数多,稿费拿得多,定价更高,看起来书的内容也更丰富些。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这样,但这是业内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是现有机制决定的。就好比现在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按照你代码量来考核,不管你技术牛不牛,也不管你是否愿意这样干,你都会尽量让代码写的更臃肿些,更啰嗦些,毕竟这是直接跟自己的利益挂钩的啊。
所以,这些年来,我很少看书,因为很多书一定不可避免会啰嗦,看书对我来说不够高效,我看完一本书的时间,本可以学的更多。尤其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时间越来越少,等以后有了家庭后,那时间更是宝贵,我追求的是学习效率。我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学习全都依赖于优质公众号、「得到」上的付费专栏以及一些其他知识付费产品。
有人可能说了,听别人解读的书,就好比吃别人吃过的剩饭菜,有这种比喻的完全是认知不足,上学那会你都想着抄学霸的笔记呢,学霸的笔记就是比一般人强的多。再说,只要你肯花时间学,随着你的认知与结构体系的成长,再碎片化的东西,也可以吸收部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比你完全不学有用的多,而那些一直说碎片化阅读无用,一直说知识付费无用的人,其实,绝大部分根本都是不学习、不看书的人。
另外,为防止有人误解,我必须补充下,我是说我很少看书,我并不是不看书,碰到好书我也会精读细读,而且我也不是说读书无用,读书,任何时候,对任何人群都是有用的,只是现有的书的行业机制问题,导致书中会有大量啰嗦的内容,而如果你有大量的时间可供阅读,那么没所谓,你自行去吸收过滤好了。
而如果你时间很有限,像我这类,工作很忙,尤其有了家庭后时间更是有限,但是依然要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那要追求学习效率,看书显然对我来说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现有的一些优质公众号文章,一些业内比你厉害的人推荐的读物,一些知识付费的精品专栏,等等,显然都是更高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