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1月15日刚刚发布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2009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增加1.2亿人,随着3G业务的开展,手机上网将成为刺激我国互联网增长的新的增长点”。对报告的数据分析结果,我觉得无庸置疑。因为就在2009年,在手机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我放弃了多年坚持“手机仅仅是个电话”的观点,成为了1.2亿新增手机网民的一份子。而且,我很快不满足于Moto1200商务智能机和Nokia E71的组合,正在用心比较和物色适合自己的3G套餐和心仪的3G手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我的注意力渐渐集中在联通的“WO”3G业务和联通引进的iPhone身上。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从1998年入网联通并从未换号的老用户,更是因为我看到联通的“WO”3G业务颇具竞争优势的资费体系和联通引进iPhone的高瞻远瞩。
亲手设计了AppleII的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并列,他们都是我童年的偶像。在比尔·盖茨促成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以后,我发现:谁与苹果交手,谁就一败涂地;谁与苹果结盟,谁就手握美好未来。这几乎成了一个类似于摩尔定律的铁理。甚至是以王者姿态傲踞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近二十年的SONY也不敌乔布斯的苹果iPod,何况其它?苹果iPhone从诞生到现在,不计其数的缤纷应用和忠实追随的用户群成就了其巨大的成功,相信3G时代苹果可以轻而易举地延续这个辉煌。在这样的背景下,联通引入iPhone,成为苹果在这个全球成长最快用户群最广泛的手机互联网市场的合作伙伴,其战略眼光不可谓不卓越。
作为消费者,相信很多人有跟我类似的感受:我们并不大关心开户时候所订的通信使用“套餐”内有多少费用,因为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担心的超出套餐以后可能产生的费用,或者说“必然”产生的费用。尤其对一个崭新的并不具有充分经验的通信服务,我们有理由忧心忡忡,不是对其使用体验是否畅快爽极、是否酣畅淋漓,而是对体验之后需要承担什么样的代价忧心忡忡;毕竟我们对究竟多少流量多少时长才能满足需要并没有把握。或者不仅仅是满足需要,而是要面对体验之后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的极大可能。
联通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即使不算尽善尽美,至少也细致周到。考察不同营运商3G资费细则的时候,我注意到对于超出套餐部分的收费方式有很显著的差异:联通按KB计算,而移动却是按M计算,这一点与当初长途资费改革时候激烈辩论过的按秒收费还是按分钟收费有异曲同工之处。超出的流量理论上联通计费是移动的3%,相当于联通0.3元/MB,移动10元/MB,但考虑计时单位的不同,这一差异在实际使用中会体现得更为明显,甚至可能是1比100左右的费用花销比例。而在考虑用户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消费习惯,联通更是以其一贯的谦逊姿态,兼收并蓄。除了iPhone和主流的3G手机,联通“WO”3G业务甚至可以支持绝大多数水货手机,包括黑莓、HTC等等,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福音。选择权是消费者最神圣的权利,谁尊重了这个权利,谁就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诱人的3G美餐,我相信精彩在“WO”,你准备上哪里寻找美味的红苹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瞬雨
技术经济观察家,自由评论人
特约评论员:《环球时报》《中国文化报》
专栏:《当代经理人》《互联网天地》《新财经》
特约撰稿:《传媒》《软件工程师》《投资与合作》《中国计算机报》《通信产业报》等
体验城市(MirrorCity.net)技术总裁,美信(Merrinfo.com)合伙人、技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