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 “肖凡的专栏” 博客:http://legend2011.blog.51cto.com/3018495/1117680

        说到投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商业投资:投入大量的资源(时间和金钱等)到某个项目,期望得到丰厚的回报(利润)。而实际上,除了商业,很多事情都可以从投资的角度来理解。就比如上大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投资:我投入了金钱和四年青春(这四年可是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四年),期望的回报就是一个好工作、好前程。

        既然是投资,那么评判投资成功与否的标准就很明显了:若回报远大于投入,则投资成功;若回报略大于投入,而当年若投入其它方向,回报会更大,则投资失败;若回报小于投入,则属于彻头彻尾的投资失败。把这个原理用在上大学这笔投资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大学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能为自己的前途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这笔投资就算成功;否则,投资失败。

        可能有人会说,我上了四年大学,无论如何,至少可以挣个国家承认的学历,这也算是回报吧!持这种观点的人,属于还没有认清形势,还停留在虚幻的学历崇拜之中。经过十多年的扩招,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生源素质相应普遍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学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这两种因素的叠加,导致教学质量连年下降。尽管每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毕业,然而,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这是学校注水的结果,每年都有大量不合格的毕业生拿着“正规文凭”流入了人才市场。以前说国外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而现在中国的大学就是宽进宽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学历的含金量大大降低,二本的学校尤其如此(一本学校无论如何资源要充裕得多,总体来讲,日子自然比二本好过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本文的副标题是“写给二本院校的苦逼青年”)。

        一方面,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供应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质量却严重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一纸注水的文凭,你认为有价值吗?市场会认可吗?

        因此,文凭并不是上大学回报的本质内容,只有在大学里认真度过,培养了真正的能力,才是回报的本质。至于应该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在大学里应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培养能力,请读者参考笔者的“我们能从大学得到什么”系列文章(国人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误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大学课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在此不再赘述。

        回到我们的投资/回报理论,先看看上大学的投资:一生中最美好的四年青春和大量金钱。这样的投资,可谓巨大。只有当我们在大学里培养好了能力,能够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上大学的投资才算是成功;否则,如果四年里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即使能够拿到一纸文凭,表面上看是赚了(舒舒服服地照样拿文凭),其实是回报一点儿没有(还有可能是负回报哦,因为虚度光阴不仅无法使人进步,反而让人退步),属于彻头彻尾的投资失败,亏大了!

        二本的苦逼青年,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拼爹是没有胜算的,只有靠自己。事实上,有钱有势家庭的孩子,要么在一本学校享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要么漂洋过海出国镀金,没有几个与你们为伍。本来享受的各方面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就比别人差不少个等级,如果连这个次几等的机会都抓不住的话,将来如何同别人竞争?

        也许你会说,现在的大学太扯淡,学不到真本事。是的,笔者前面也提到,目前的大学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教学质量低劣。不过,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商人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如何处理。商人投资做生意,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找政府部门办个事儿要靠熟人,请客送礼还带陪笑脸,办事效率还不高;三天两头弄个苛捐杂税啥的;更有甚者,还有人找你吃拿卡要;人工成本又涨了;想贷个款偏巧中国的银行只爱大客户,高利贷成本又太高;现在不管干个啥都有N多人跟你竞争…。这张清单还可以继续往下开,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人所处的环境比你更扯淡,他遇到的困难比你更多。但是,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商人,只要他认定了投资方向,就一定会想办法努力克服困难,去争取尽可能大的回报。如果实践证明当前的投资方向的确无利可图,他自然会选择退出这个方向,另寻其他途径,而不会说继续在原来的方向上混日子,浪费时间和金钱。

         类似地,当你选择了上大学,就要珍惜这笔投资,努力克服困难,去争取尽可能多的回报(也就是尽可能多地培养好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虽说现在毕业生质量急剧下降,但是每年优秀毕业生还是有的。如果发现这个投资方向并不适合你,不能给你带来合理的回报,那就及早改变投资方向吧,也就是不要上这个大学了。四年的时间,几万块钱的学费,换做别的,也许当你的同学毕业时,还要向你讨一份工作。

         不上大学,并不是什么气话,而是一个理性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做的理性选择。理性的人做选择从来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跟风。别人都去上大学,我不一定上;别人都不上大学,我不一定不上。

        中国的大学尽管问题百出,不过现在并无要改革的迹象。这也许是拜千年来的科举文化所赐,老百姓对官办大学的文凭还是很认可的,尽管其含金量已大大降低。因此,公立大学并不愁招生,日子还是能过下去的。既然如此,自然缺乏改革的动力。假若老百姓能够理性地看待所谓的“文凭,学历”,对注水的文凭说不,那这对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讲,免得有可能在大学里浪费生命和金钱;对于大学来说,招不来学生,有了生存压力,自然就有了改革的动力。简言之,这是一种“双赢”。

        其实已经有人开始对大学说“不”了,媒体早已报道,近年来高考就有不少弃考的学生。当全民都对低劣的大学教育质量说“不”的时候,就是大学改革启动之时。也许,这一天并不遥远。

        在笔者上大学的年代里,虽说平时可以逍遥快活,但是考前的那段时间无疑是学习氛围最浓的,图书馆、教室里人满为患,想抢座位得起早,因此大学校园里也流传着类似“一个星期就能学到一个学期的知识”的笑谈。眼下又到了考试季节,教室里却冷冷清清(见下图)。据说图书馆人多,不过即便如此,教室也不该如此冷清。
 

这笔投资你算过吗?―写给二本院校的苦逼青年 _投资

(晚上八点左右,正是上晚自习的黄金时间,教室里的人数却屈指可数)
与此同时,学校旁边的“堕落街”倒是不缺人(见下图)。
 

这笔投资你算过吗?―写给二本院校的苦逼青年 _院校_02

看来,现在的大学生,连期末的这点儿突击也不怎么当回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