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用cache/buffer缓存数据,且会定期或者根据某种条件将内存中的脏数据刷新到磁盘。

Linux内核控制脏数据刷新到磁盘的内核参数主要如下几个:

vm.dirty_background_bytes = 0
vm.dirty_bytes = 0

vm.dirty_background_ratio = 10
vm.dirty_ratio = 30

vm.dirty_expire_centisecs = 3000
vm.dirty_writeback_centisecs = 500

如上参数分三组,任何一组参数的条件满足即会将脏数据刷新到磁盘。

1、根据脏数据的绝对大小

vm.dirty_background_bytes : 触发回刷的脏数据大小,单位:byte,默认:0
vm.dirty_bytes : 触发回刷的脏数据大小(会阻塞应用进程异步写数据到cache),默认:0

2、根据脏数据占可用内存的比例

vm.dirty_background_ratio : 内存中脏数据达到系统可用内存的百分比时,会触发内核会启动pdflush/flush/kdmflush这些后台进程将内存中的脏数据刷新到磁盘。此时应用进程不会被阻塞。默认:10

vm.dirty_ratio : 内存中脏数据达到系统可用内存的百分比时,会触发使系统不得不开始处理缓存脏页(因为此时脏页数量已经比较多,为了避免数据丢失需要将一定脏页刷入外存);在此过程中很多应用进程可能会因为OS处理文件IO而阻塞。默认:20

PS:XXX_bytes 参数如果设置,则XXX_ratio的参数会被忽略。

3、定时起线程刷新

vm.dirty_expire_centisecs : 脏数据超时回刷时间。下一次刷新线程唤醒时,内存中脏数据的时间超过此间隔的数据将会刷新到磁盘 。单位:1/100s,默认:3000

dirty_writeback_centisecs : 脏数据回刷进程定期唤醒时间,单位:1/100

s,默认:500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zpsimon/article/details/12508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