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法不讲武德!”越来越多年轻人发觉,生活正在被算法控制。 从事互联网运营的卢锋,想要搜索某个科技产品的特性及用户使用体验,但打开知乎,还没来得及输入关键词,便被首页的推荐内容所吸引,不停地点开一条又一条。半个小时过去,他恍然间已经忘了最初为什么打开知乎。 这就是不少年轻人感受到的算法推荐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易沉迷。 个性化推荐几乎成为每一款互联网产品标配,大数据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了人们的“手机生活”。不可否认,算法推荐在追求商业利益之外,本质上是为用户服务的,很多人的感受是,在一些APP频繁输入兴趣关键词,算法就能够逐渐了解甚至摸透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而持续推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正如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所言,在传播过程中,公众会偏向于选择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但久而久之,便会将自身置于“茧房”之中。在这样的“信息茧房”中,全部都是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致瘾,让人停不下来。 长此以往,可能会使人盲目自信甚至走向极端。美国互联网观察家伊莱·帕里泽将此形容为“过滤气泡”,算法推荐会过滤掉异质信息,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让用户身处在“网络泡泡”的环境中。 一直深处于自己乐意看到的内容池当中,视野可能会变得狭窄,所见所闻被APP所控制。不过,这届年轻人心里清楚,在当今社会,完全脱离算法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对抗算法”。 有人用“不登录、不点赞、不关注、不评论”的方式尽量减少在网上留下痕迹;有人用多个手机和手机号,尽量分隔可能成瘾的网络环境;有人针对不同的场景训练不同的账号……

“算法推荐让我越来越被迫固步自封了,其实也想偶尔跳出舒适区尝试一些新的事物、获取新的信息,却被不停投喂类似的信息。”豆瓣一位用户表示。 去年下半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曾两次提到“信息茧房”。在百度纪录片《二十度》中,李彦宏说道,“现在的算法在试图取悦用户,算法的好坏基本上是按照这个用户花了多长时间来消费内容、他第二天再回来的概率有多大,都是在优化这些东西”。他认为这样不好,会把人搞得非常分裂,容易让人走极端。 个性化的推荐,让相同价值观的人被集合到一起,甚至有可能进一步走向极端,这并非没有案例。剑桥分析公司曾被质疑深度参与了2016年美国大选,采用个性化内容推送方式,帮助政客确定不同类型的选民在特定问题上的立场,并辅助政客制定竞选策略,影响美国大选结果。虽然剑桥分析公司曾否认非法或不恰当地收集或与其他人分享数据,但这个案例证明,算法推荐如被不当使用,风险极大。 李彦宏还在一次论坛中直言,算法对于人类获取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大,投喂式的信息流造就产品粘性,但也考验着网络媒体的价值观。他认为,算法虽然无罪,但不能只给用户他们本能喜欢的“易牙,竖刁,卫开方”,算法更应该去主动了解用户的高级目标,而不是追随用户本能的喜好。 深处APP的世界又难以完全摆脱算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警惕算法推荐的便利性,针对投喂式算法推荐出现了“逆反心理”。 一部分人为了摆脱“娱乐茧房”而开始下意识“对抗算法”,还有人为了保持“神秘感”,不想被大数据、算法抓走自己的行为数据,正在采取行动。 
来源 / Pexels早在2019年,有网友质疑某金融APP擅自保存用户图片,涉嫌窃取用户隐私,这件事情发酵之后引起了卢锋的警觉,他立刻打开手机查看自己手机APP的权限。在当时,据他观察,大多数APP都是默认获取用户的通讯录数据。“这不仅会使得自己的手机号信息泄露,还会泄露手机里好友的手机号,当这些与资产状况、消费习惯等信息匹配,可能会被大数据杀熟。” 从那时起,卢锋基本上每周都会检查一遍自己手机里APP的用户权限,主要查看通讯录、位置、语音、图片的授权。“通讯录授权一定是都关闭的,位置只允许地图类APP使用。另外还有一些APP因为临时需要开了授权,但会忘了关闭,我每周都会定期检查,及时关掉。” 卢锋认为,如果持续不关注这些APP的授权,自己未来便会被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进而在互联网世界无处遁形。 现在,卢锋会用备用手机号码和临时邮箱注册不常用的APP,但他依旧拒绝信息读取、照片读取和语音读取,甚至因为不愿意授权,卸载了一些使用感受还不错的APP。 “不点赞、不评论、不关注、不登录”,乔思为了不让APP抓取到过多的个人数据,总结出了自己的四不原则。一方面是尽可能少留下信息,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在网上获得的反馈,除了微信之外,拒绝了所有APP的通知。“大部分‘通知’,既不及时也不重要”。 和乔思类似,多位用户告诉深燃,对于一些信息浏览类的APP,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会拒绝注册。 但无论是在早期还是在个性化算法推荐的内容环境形成之后,最重要的是,个人有意识地警惕算法推荐。 尽管杨漾希望推荐算法能够给自己推荐足够多的内容,但她也深知,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她的态度是“抱着警惕的心态,约束自己使用APP的行为”,并给自己制定的唯一一条准则就是,尽可能少在APP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金钱。 
来源 / Pexels陈斌最担心的是,算法推荐越来越广泛与深入地使用,未来可能每个人的标签都是透明公开的,这会让一个用户在被了解的时候缺乏灰度,没有隐私可言。而对于一些APP的霸王条款,普通人可能难以察觉,更不要提应该如何“抗议”了。 当然,相关部门一直在不断查处侵害用户权益的APP,责令其下架整改。“科技发展总是先于立法,不可否认,立法层面需要持续加强。”陈斌表示。 同时,他也提出,用户面对算法推荐应该摆正心态,要客观独立思考。“在算法推荐的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件事情都有两面性,最重要的是怎么去对待。技术为人类服务,人类在使用这项服务时,也要保持警惕的状态。” 陈斌表示,网络上已经存在很多“自我保护”的方法,需要用户意识觉醒之后,去主动探索。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没有算法推荐,用户可能很难高效找到优质内容,但对于算法推荐过于依赖时,用户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不过,现在认识到这个问题还不晚,不盲目顺应算法,就是走出“算法陷阱”的第一步。 *题图来源于《黑客帝国》。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枫、乔思、卢锋、杨漾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