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想象力概括整个世界”的真理: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两个青年人一起开山。一个年轻人,就把石头砸成碎石子,运到路边,修房子的,铺路的,碎石子,卖钱;另外一个年轻人呢,直接把石头不敲碎,运到码头,卖给那些花草店的、花鸟店的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奇形怪状,花鸟店的石头价格很高的。三年过后,把石头卖给花鸟店的这个小伙子,成为村里面第一个盖上瓦房的人。

  后来,不许开山了,保护植被,只许种树,在这儿就成了果园了。他们把堆积如山的鸭梨成筐成筐地运到北京,运到上海,然后发到韩国,发到日本,因为这儿的梨子甜,因为这儿的鸭梨梨汁浓,肉脆。

  曾经卖过石块给花鸟商人、卖石头的那个青年人,他把果园果树卖掉,自己种什么?种柳树。大家都笑他,柳树怎么值钱?他说我要绿化山村。他知道鸭梨好卖,鸭梨用什么装?大家都卖鸭梨,我就卖装鸭梨的柳条筐,只有他一个人卖柳条筐。

  五年之后,他是第一个在城里面买房子的人,他搬到城里面住了。这个故事就被一个路过的人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听见了,他就想找到这个人投资给他,找到这位青年的时候,一看,这个人开了个服装店卖西装,正在当街和另外一个西装店、对面那个西装店的老板吵架,围观很多人。这个年轻人怎么说?你太可恶了,我的西装标价1000元,你就同样的西装标价500元,我标价450元,你就标价400元,我卖出了2件、2套,你卖出去200套,你太可恶了。围观的人很多,准备投资给他的人一看,这个人素质太低了,失望地走了。后来他才知道,他只看到表象,这个年轻人他会做生意,这两个店都是他一个人开的。

  作家郑渊洁有一段话很精彩:这是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中国目前的教育,不善于培养人的想象力。

  作为教育学者,我关注了这个重大的问题——我们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
一个美国美术教师来到昆明进行教学交流,她发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布置的各项练习都画得栩栩如生。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事物——圣诞树!

  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经过仔细的观察,她发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正在一笔一划地照着描。于是,教师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这个主题。

  没想到,这可令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为了难。他们抓头挠腮、冥思苦想、痛苦万状,就是无从下笔。最后,她只好又把墙上的圣诞树露了出来。这才使那些学生完成了任务。

  那千篇一律的圣诞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

  中国的孩子画画喜欢问“像不像”,美国的孩子画画则喜欢问“好不好”。两者的区别在于:“像”是有样板、有模型的,而“好”则没有一定的章法。中国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用“像”来评价形容自己的画,自然是父母老师给他们灌输了这样的价值标准。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在创造发明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它不仅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使我们预言未来,看到可能产生的后果。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所以鲁迅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向潜入蚁穴。”

  然而,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长成了思想贫乏单调的成年人,这里要怪责的,自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老师等长辈。

  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事例:

  课堂上,老师提问:“雪化了变成什么?”

  “变成水!”大家异口同声。

  一个小女孩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老师认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不是这样。
父母问孩子:“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孩子回答:“一只也不剩下,都被枪声吓跑了。”  
  据说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试题,可以测试你的聪明程度。

  孩子回答:“还有三只。”父母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极其现实的回答。可是,父母则大声呵斥:“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正经事儿!”

  孩子们记住了“标准答案”,可谁来计算他们失去的东西?

  最近在南方讲学,反复和校长们探讨,养成教育所要警惕的问题是:千万不可培养孩子非人格化的习惯,也不可强求纠正坏习惯,而只需要培养人格化的习惯,不要贪多,不要过度细化,而是要全面依靠孩子,自己养成好习惯……因为,不能为了习惯而习惯,结果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是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是“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