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的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就是几块硬盘实现磁盘阵列,不至于硬盘坏掉数据丢失,提高数据稳定性,

    在LINUX中常用的RAID运行级别,有RAID0、RAID1,RAID5,RAID10,RAID50

  RAID0:代表条带,就是把数据分别放在2个以上的硬盘上

        性能表现:读,写提升

        硬盘利用率:100%  最少需要2块硬盘

        冗余能力:无

        硬盘需求:最少需要2块硬盘

  RAID1:代表镜像 ,如果是2块磁盘1块放数据1块备份    

        性能表现:写性能下降,读性能提高

        冗余能力:有

        磁盘利用率:1/2

        硬盘需求:最少需要2的倍数

RAID_技术

  RAID5:它用效验码备份,比如说,电脑如果有3块硬盘,它只需要用一块硬盘放校验码,剩余2块就像RAID0一            样,存放数据,

        性能表现:读写提升

        冗余能力:有

        空间利用率:(n-1)/n

        硬盘需求:最少3块

RAID_稳定性_02

  RAID10:该技术是把RAID0和RAID1结合起来一起使用的,比如有4块硬盘,先把这4块做成RAID0,在分成2组,没                组2块硬盘做成RAID1,这样以来如果硬盘坏了,就不用影响全局了

        性能提升:读写提升

        冗余能力:有

        空间利用率:1/2

        硬盘需求:至少4块

RAID_工作原理_03

  RAID50:该技术同前一个相似,不同之处,就是把RAID0换成RAID5,在这就不做介绍了,企业一般很少用

        性能提升:读写提升

        冗余能力:有

        空间利用率:(n-2)/n

        硬盘需求:至少6块

RAID_技术_04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centos6上软raid的基本安装

注意:我是用分区构建软raid,硬盘构建和这相似。

工具的使用:

mdadm:模式化的工具

    命令的语法格式:mdadm [mode] <raiddevice> [options] <component-devices>

    支持的RAID级别:LINEAR, RAID0, RAID1, RAID4, RAID5, RAID6, RAID10; 

模式:

    创建:-C

    装配: -A

    监控: -F

 管理:-f, -r, -a

    <raiddevice>: /dev/md#

    <component-devices>: 任意块设备

    -C: 创建模式

    -n #: 使用#个块设备来创建此RAID

    -l #:指明要创建的RAID的级别;

    -a {yes|no}:自动创建目标RAID设备的设备文件;

    -c CHUNK_SIZE: 指明块大小;

    -x #: 指明空闲盘的个数;

    -D:显示raid的详细信息;

    mdadm -D /dev/md#

管理模式:

    -f: 标记指定磁盘为损坏;

    -a: 添加磁盘

    -r: 移除磁盘

 

观察md的状态:

    cat /proc/mdstat

    停止md设备:

    mdadm -S /dev/md#

事例:实现软raid1构建基本操作

1先用fdisk -l 

查看磁盘使用情况

RAID_电脑_05

2、如果磁盘还有剩余空间,就开始进行分区

使用fdisk /dev/sda    注意:我这硬盘是sda,你不一定是看好在决定。

硬盘的分区方法我这就不啰嗦了

我创建三个分区,其中两个做raid1 剩下一个做备份,如果raid1其中坏了一个,剩下的补充。

RAID_技术_06

3、让内核重读分区表

RAID_稳定性_07

4、创建模块md0,把新创的分区,和空闲分区加上

RAID_电脑_08

5、查看md0状态

RAID_工作原理_09

那个sda7后面跟个s说明是备份

6、模拟磁盘损坏状态,sda5后面跟个f表明是损坏状态

RAID_稳定性_10

7、移除损坏的硬盘


RAID_LINUX_11

注意:如果想挂载使用的话,要格式化/dev/md0, 在挂载使用


8、添加一个硬盘

RAID_LINUX_12


9、停止md0设备

RAID_工作原理_13

停止完后把他们都移除掉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