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种体验,每种体验之间不能互相转化,这本书致力于寻找什么是最好的人生体验,不论你在做什么,只要这件事让你觉得非常高兴,他就属于最优体验,作者及其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心理体验抽样法,为每位手测者配置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每当呼叫器一响,受测者就要写下当时的感受或心情,呼叫器有一台无线电发射器控制,每天不定时的共发出8次信号,一周期满后,受测者交回一分流水账似的记录,代表到他一生的剪映,作者收集到超过十万份人生体验的剖析记录,样本包括各个国家,各个行业,以及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段,根据这些样本,他们得出了一系列很有意思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结论如下,带来最优体验的事情不唯一,不同人做不同事情都有可能带来最优体验,这与多源价值论不谋而合,但令人惊奇的是,不分文化,现代化程度,社会阶级,年龄或性别,所有受访者对最优体验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一个韩国老人深度沉思时的心灵感受和一个日本青少年飞车党跟同伴呼啸出游时的心灵感受几乎没什么差别,他们对欢乐的感觉如出一辙,甚至对这种活动带来最优体验原因的分析都相差无几,经统计,所有感受到最优体验的人,在分析原因的时候,都提到了下边全部或者部分因素:
- 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可完成的挑战
- 他们全神贯注与这件事情
- 该挑战有明确的目标和及时的反馈,
- 有一种自由的掌控感
- 进入忘我的状态,待体验结束后,自我存在的感受会更加强烈
- 对时间的感受模糊,对于一些活动来说,几个小时象几分钟那么短暂,但对于另一些活动来说几分钟会变得几小时那么漫长
这些元素会组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觉,让人们不着眼与它的报酬,只要做这件事情就能带来极致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不同于基因层面带来的快感和外在秩序带来的财富或地位,他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回味无穷的,就像我完美的度过一天之后什么也不做任然会感受到持续的开心,作者将这种快乐称为心流
现在心理学家使用了脑科学的手段,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直接扫描大脑,更直接地研究心流。发现心流的前提是我们要主动关闭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的一部分功能,心流的过程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六种激素,不断深入,心流的愉悦感也来自这些激素。心流不再仅仅是人脑这个黑盒子的外部表现,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大脑硬件工作原理的解释。
在这本书中一共有三个核心词,分别是:辛福,最优体验(就是心流)和精神熵
辛福
在论述辛福难以追求时,他说,辛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是因为宇宙初创之时,就没有以人们的安逸舒适而设计,它广阔无边,充斥这威胁人类生存的空洞与寒冷,它更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这个观点我觉得还挺新奇)大马哈鱼朔江而上,产卵后便死去,自然选择筛选出的这种机制为了繁衍连母体的生命都要牺牲,快乐在其中怎么能算得上重要的追求呢,第二个原因是,神经系统过于发达,感知和涉取更多的信息,无疑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对外部情况不敢知当然更危险,但是感知更多往往也更痛苦,很难活在当下,如果通过人类的眼光诠释动物的生命,可能会觉得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心流之中,因为它们观念中该做的事,通常也就是它们正准备要做的事。狮子肚子饿的时候会四处寻找猎物,直到饥饿感消除为止;吃饱了,就躺在太阳底下,做只有狮子才会做的梦。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它会受不满足的野心折磨,或者它会被迫在眉睫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动物的技巧总是能配合实际的需要,因为它们的心灵只容纳环境中确实存在的,并与它们切身相关、靠直觉判断的资讯。饥饿的狮子只注意能帮助它猎到羚羊的资讯,吃饱的狮子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它的心灵不会去考虑当时不存在的可能性,不会想象其他更好的选择,也不担心失败。生物程序规划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动物也会跟我们一样觉得痛苦。它们会有饥饿、痛楚、性欲得不到满足的冲动。被训练成人类之友的狗,一旦被主人抛下,就会变得不知所措。但动物中除了人以外,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沮丧和绝望,只要没有外来的冲突干扰,它们就能保持和谐,体验到人类称为心流的那种圆满。
作者在本书中的全部讨论都是在证明,辛福不是人生主题而是附带现象,辛福是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在人们认识辛福的误区中,比金钱更本质的时感官感受,他说:“享乐的片刻转瞬即逝,寻求快乐是基因为物种延续而设的一种及时反射,其目的非关个人利益,进食的快乐是为了确保身体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性爱的快乐是鼓励生殖的手段,它们实用的价值凌驾于一切之上.......但实际上,这些兴趣只不过肉眼看不见的基因的一招布局,完全在操控之中....如果无法抗拒美食或酒精的诱惑,或无时无刻不欲念缠身的人,就无法自由的控制自己的心灵,跟随基因的反应,享受自然的乐趣,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我们应该认清事实的真相”
精神熵
大自然中的大多数运动包含能量转换,所以热力学的两个定律是最基础的理论,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既发生的只是转移,总能量不增不减,若一个中间被隔开的容器中,一边装有热水,另一边装有凉水,发生的只能是热水的温度下降,凉水的温度上升,不可能相反,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关注的,其主要内容有三,第一,凉的物体不可能向热的物体传递能量,第二,能量转换中必有损耗,第三,在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度量被称为“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作者借鉴了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他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米哈里说精神熵是一种常态,好可怕呀,在他看来精神上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也就是心流
如何进入心流
第 1 步:创建一个无干扰的环境
分心是心流的第一大敌人。每一次分心都会导致“注意力残留”。
注意力残留意味着你的一些注意力还停留在大脑先前处理的分心的事情上。根据研究,这种注意力残留持续约 22 分钟。这意味着,在 22 分钟内,你的大脑表现不佳。
因此,如果你想维持深度的心流状态,就需要创造一个无干扰的环境。
你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当你想在心流状态下工作时,请关闭电子邮件和其他通知。
让你的同事/家人知道你的专注时间以及你何时可以再次满足他们的要求。
第 2 步:利用早晨进行深入、专注的工作
能量峰值时间是一天中精力最充沛、专注力最强的时间。根据研究,对大多数人来说,能量峰值时间是早晨。在早晨进入心流要容易得多。
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时间安排理念:管理者时间和创作者时间。管理者一般会把一天按小时来划分,然后每个小时做一件事情。程序员或者作家这类创作者则会把一天分成较长且不被打断的时间段。对于管理者来说,切换任务的成本比较低,而且是在意料之中的。而对于创作者来说,切换任务的成本很高,而且会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
一种好的实践是早上用于创造,下午用于管理。
避免在早上查看社交媒体、电子邮件或抖音,因为这会让你在一天中分心。这就像吃了一个含糖很多的甜甜圈开始新的一天一样。在一天剩下的时间里,你的大脑会寻找越来越多的糖,相比之下,所有健康食品的味道都不好。
第 3 步:让“猴子脑”安静下来
我们的外部环境可以不受干扰,但我们的思想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担忧和想法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一个奔跑的、不受控制的头脑就像一个“猴子脑”,不断地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从一个担心跳到另外一个担心。
根据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我们有 47% 的时间是在游荡的“猴子”头脑中度过的。让这种猴子头脑安静下来很重要,因为未经训练的猴子头脑几乎不可能在深度心流状态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