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和“静”是心的两个基本状态,所以古德提出了“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的修心原则。
观察我们的心,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犹如水面的涟漪,一波接着一波,永无停息的时候。心的状态亦如天空中的浮云一样瞬息万变,一会像苍狗,一会像仕女,一会又变成千军万马。事实上,即便在睡梦中,心也没有停止过活动。
分析心中生起的各种念头,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的妄想。这些念头对外境某个事物进行着百般地思考、比较和判断,在经历甚至九百九十九个念头的思维之后,第一千个念头好像得到了一个所谓的“结论”,可是第一千零一个念头可以立即毫无理由地否定它。这就好比孩童的积木游戏,在花费了一千个动作用积木搭起了一个看似辉煌的“房屋”之后,第一千零一个动作却是轻而易举地将其推倒,使得前功尽弃。
当我们从妄念之流中睁开眼睛观察外境时就会发现,外境并没有因为内心成千上万的念头而有丝毫的改变。这和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梦中的所思所想没有任何意义一样。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活在众多的“垃圾念头”中,却丝毫没有察觉。在生起的念头中,真正有用的其实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例如,如果要喝茶,事实上只需很少的支配身体喝茶的念头,就足够可以让我们完成喝茶的动作。然而,大多数人在生起对喝茶有用的念头之外,还让许多对喝茶根本无用的念头生起,结果使自己淹没在念头的“海洋”中。
事实上,那些泛滥成灾的“垃圾念头”大大削弱了有用念头的力量。在生起的念头中,有不少甚至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如果不能舍弃其中的一个,就会导致混乱和痛苦。所以,“散乱”是凡夫的心所具备的一个本质性的特征。许多时候,心犹如一个醉汉,东倒西歪,虽然迈了很多步,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心又犹如一个疯子,东荡西游,看似忙碌,却一事无成。
因此,我们要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心,要让心这匹野马听从使唤和调度,叫它停就停,叫它向既定的方向前进就向既定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任凭心之野马放肆地奔腾,则我们随时都有被它摧毁的可能。
对于绝大多数凡夫来说,如果能让念头减少一半,痛苦和混乱就会减少一半;如果能保持一刻钟的“心如止水”,则在这一刻钟内,痛苦将根本无法产生。许多人的心常常处在痛苦和愤怒的状态,犹如疯狂的野马,无法停息下来。这些痛苦和愤怒的心灵,甚至许多次地生起摧毁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念头,却从来没有尝试过将念头歇下来,安住于“一念不生”的状态。
歇下疲倦的心!我们要常常这样训练,使心具有歇下来的能力。一个身体疲倦的人如果让自己的身体歇下来,就会渐渐恢复体力;同样,一个妄念纷飞的人,尤其是痛苦、混乱和悲伤连绵不断的人,应当学会歇下自己的念头,让心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常常这样训练就会发现,自心其实是独立于外境的,一切痛苦都是心自找的,无需依赖于任何外境,心自己就能安乐自在。
在佛教禅定的修心方法中,有一种很殊胜的方法,就是停止“身口意”三门的一切活动:身体保持一种姿势一动不动,嘴里不说任何语言,心里也停止一切思维活动,好像一个极为疲倦的人躺下来休息一样。当我们这样去练习的时候,就会发现身心都会泯灭在虚空中,保持住这种“身心如虚空”的状态,就是禅修的开始。
当我们从禅定中出来,允许念头生起的时候,要贯彻“动则万善相随”的原则。犹如哨兵审查每一个经过城门的路人、不让一个可疑分子进入城内一样,要仔细审查每一个在心中生起的念头。对那些会导致自他痛苦的一切恶念,诸如伤害众生的、愤怒的、贪婪的、傲慢的、嫉妒的、吝啬的、忧伤的、焦虑的……等等,一概不予放行;而应当鼓励一切可以导致自他安乐的善念生起,如宽容的、安详的、慈悲的、喜悦快乐的……等等。
生命的本质就是永不停息的心灵活动。无论身处何处,心是怎样的,我们就怎样地活着,心活动的方式就是我们活着的方式。如果心的活动是快乐的,我们就快乐地活着;如果心的活动是痛苦的,我们就痛苦地活着;如果心的活动是焦虑的,我们就焦虑地活着;如果心的活动是盼望的,我们就盼望地活着;如果心的活动是愤怒的,我们就愤怒地活着;如果心的活动是嫉妒的,我们就嫉妒地活着……。所以,只有有效地控制各种恶念的产生,并保证生起的念头都是善的,我们才能快乐地活着。
作为大乘佛法的行者,应当重点训练让心念趋于慈悲,视一切众生的快乐如自己的快乐,视一切众生的痛苦如自己的痛苦;常常把一切众生当作自己的慈母看待,无条件地包容和原谅他们的一切过失,并发愿给予他们一切安乐和安乐的因,去除他们一切痛苦和痛苦的因。久久这样训练,心和外境就没有任何距离和隔阂,当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真实生起,我们内在的安详和悟境就会不断得到提升!“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如果我们能这样顽强地、坚忍不拔地去训练自己的心,就会给自他带来无量的安乐,并将迅速脱离生死的苦海!
 
明如居士 2005-6-19 放生日
放生心语BLOG: ​​​http://fangshengxinyu.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