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思,在时光的两端徘徊
在浩渺如烟的古典诗词世界里,《两相思》恰似一颗独特的明珠,以其回环往复的奇妙结构,串起了跨越时空的思念。这诗,正读是夫念妻、父忆儿,倒读则成妻思夫、儿念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思念在不同角色间的流转。
“枯眼望遥山隔水”,当我们正读此诗,仿佛能看见一位男子,立于高岗之上,目光穿过层层山峦,越过茫茫水域,望向远方。那双眼,因长久的凝望而干涸,因无尽的思念而枯涩。他或许在想,山那头、水那边的妻子,是否也在思念着自己;年幼的孩子,是否又长高了一些。他曾无数次在这往来的路途上,期盼着能与家人重逢,“往来曾见几心知”,可这途中的艰辛与孤寂,又有几人能懂?
“壶空怕酌一杯酒”,夜幕降临,他独坐屋中,酒壶已空。本欲借酒消愁,却又害怕那一杯酒下肚,愁绪更添。他怕醉后,思念如脱缰之马,肆意奔腾。“笔下难成和韵诗”,心中的思念如乱麻,想写一首诗来抒发,却难以成句。那平仄韵律,在这浓稠的思念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途路阻人离别久”,道路漫长且险阻,他与家人已分别太久太久。岁月的风沙,模糊了彼此的容颜,可思念却从未减少半分。“讯音无雁寄回迟”,他盼望着远方的书信,可大雁却迟迟未归,音信全无。那等待的日子,如同在黑暗中独行,不知何时才能迎来曙光。
“孤灯夜守长寥寂”,漫漫长夜,唯有一盏孤灯相伴。灯光摇曳,影子在墙上孤单地晃动。他守着这无边的寂寥,回忆着与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温暖的时光,此刻却如针般刺痛着他的心。“夫忆妻兮父忆儿”,这份思念,如同藤蔓,在心底疯狂生长,缠绕着他的每一丝神经。
而当我们倒读这首诗,视角陡然转变。一位女子,在寂静的夜里,“儿忆父兮妻忆夫”,心中满是对丈夫和父亲的思念。她看着那“孤灯夜守长寥寂”,在这漫长的黑夜里,独守空房,寂寞如影随形。
“讯音无雁寄回迟”,她日日夜夜盼着远方的消息,可大雁却未带来丝毫音信。那等待的焦虑,如同窗外的风雨,敲打着她的心。“途路阻人离别久”,她知道路途遥远,与亲人分别已久,不知道他们是否安康,是否也在思念着自己。
“笔下难成和韵诗”,她想把这份思念诉诸笔端,可满心的愁绪,让她难以找到合适的字句。“壶空怕酌一杯酒”,她也害怕饮酒,怕酒后的自己,会更加脆弱,思念会如潮水般将自己淹没。“往来曾见几心知”,在这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这份思念呢?“枯眼望遥山隔水”,她站在门口,望着远处的山水,眼睛望穿,却始终等不到亲人的归来。
这首《两相思》,以其精妙的构思,让我们看到了思念的两面。无论是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儿子的牵挂,还是妻子对丈夫、儿子对父亲的惦念,思念都是如此的深沉而苦涩。它穿越了时空,跨越了性别,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地流淌着。在这流转的文字间,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古人那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感受到那份在时光两端徘徊的相思之痛。
为人:谦逊、激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
学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态度: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