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XIV被业内称为革命性的新一代存储架构,它是采用了大规模并行的分布式网格存储技术,使用了“Scale out”(横向扩展)的存储架构,利用多路网格模块并行分担存储负荷,并通过细粒度数据分布算法保证数据的恒定均衡分布,它不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存取效率,还易于扩展。

 
   在XIV存储系统里面,没有任何主控的模块,系统由一个个的网格组成 的。每个网格叫数据模块,每个独立的数据模块包括紧耦合的CPU处理能力,缓存能力加上磁盘存储能力。为了更好的描述XIV存储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架构,我们根据一个示意图来讲解XIV的体系结构特征。
 XIV存储系统的主要部分的被称为modules(模块)。模块提供处理单元、缓存、主机接口和基于标准的英特尔和Linux系统。它们通过内部的冗余的以 太网交换机实现冗余连接。所有模块在一起形成一个网格体系结构的工作模式,因此,该系统可以基于本身具有的并行方式及其强大计算能力,适用于很多的整合、混合计算环境,如图 .

    IBM XIV把原来传统的集中式存储架构中松散耦合的内存、CPU和磁盘紧耦合在一起,做成一个一个小的网格标准单元,通过网格单元间的互联、堆叠,形成群集计算或者群集存储能力。整个存储系统内部是由很多这样的网格组成,用高速互联、交换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XIV体系架构概览
接口模块
   从根本上说,接口模块其实和数据模块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是承担的功能略有不同:接口模块除承担数据模块的同等功能外,还包括FC接口和iSCSI接口的主机系统连接以及远程镜像的连接支持。
   在概念层面上,模块(Module)是系统架构的基本元素,提供物理容量空间、处理能力和缓存,各数据模块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主次之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所谓的存储群集拓扑结构的产品,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运作,而是分割成了各自独立的系统。这同XIV的网格体系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网格体系架构利用“伪随机的分布式方式,通过独特的算法,能够把一个特定的工作任务是进行战略性的分 离,使总的工作量分布在更多个模块上,系统的整体性能会通过增加更多的模块进一步提升。
 


以太网交换机
   XIV存储系统包含一个冗余的交换以太网络结构,负责进行数据之间的通信模块。包括两个接口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接口模块和数据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及两个数据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数据模块和接口模块不是以同样的方式连接到以太网交换机。
最后附上IBM XIV官方的配置给大家分享:
容量与资源(最小/最大,单个机架)
磁盘数量72/180
FC 端口数量8/24
iSCSI 端口数量0/6
可用容量54/161 TB*
内部交换能力30/72 Gbbps
内存48/120 GB
缓存到磁盘带宽240 Gbps
CPU(四核) 9/21
*已计入镜像(冗余)及元数据所使用的容量
 
 
 
 
物理性能(按机架)
磁盘
接口:SATA II
支持7,200 RPM
容量:1 TB/2 TB
物理规格(完全机架)
尺寸:高199.1 cm,宽60 cm,深109 cm
重量:869 kg
间隙:前门,120 cm;后门,100 cm
电源与散热(安全机架)
输入电压:180 264 VAC
最小- 最大,180 264 VAC60A
额定,200 240 VAC60A
功耗(额定/峰值):
部分机架:3.1 kW/ 3.5 kW
完全机架:7.7 kW/ 8.4 kW
散热:26K BTU/小时
冗余电源输入
工作环境
温度:10 35°C
海拔:0 2,133 m
湿度:25 80%,非冷凝



功能规格
保护性能
• N+1 冗余
所有系统组件(磁盘、模块、UPS 设备、
交换机)均为热插拔组件
数据镜像
自我修复:
– 1 TB 磁盘故障后,30 分钟重建时间
(最小化双磁盘故障风险)
模块故障之后重建
功能
差异化快照
最多16,000 个快照
即时快照创建
可写入快照
近乎为零的性能开销
同步远程复制
即时卷复制
连接
光纤通道速率:1 Gbps2 Gbps 4 Gbps
• iSCSI,千兆以太网
• SCSI-3 协议,适用于FC iSCSI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IBM存储官方微博
IBM存储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