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那两个天窗我觉得开得极其赞~中宣部新闻局规定各报子报子刊网站不得转载奥巴马专访,于是,就真如其言“在这里读懂中国”了。 是校内上一位同学的状态更新,一语道破啊!

*******************************

在这里 读懂中国
2007年

南方周末从街头小报,迅速成长为一张全国性大报,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
无非是她的中国情怀。她始终以中国议程,作为自己的首要议程;始终以问题意识,
呈现中国社会不断变动的趋势,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读懂中国这个强烈的社会需要
。南方周末是中国的,纵然地处南隅。时空的藩篱,并不能阻断她超越的目光。
 
但是,南方周末关注的中国,不是大而化之的中国,而是具体的中国。
中国是什么?中国是数以十亿计的先民共同打造的,中国又是地球村的一员;
中国是我们栖居的家园,中国是我们命运的载体。同胞的冷暖,同胞的悲欢,
才是我们牵挂的对象,我们只是从这个角度去关注中国。

每一个怎样卑微的生命,都需要珍重;
每一个怎样微弱的呻吟,都需要倾听;
每一个怎样些微的所得,都值得欣慰。
传统的中国情怀和现代的普世价值就这样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构成南方周末的核心价值体系。
南方周末的关怀无疑是公共的,她无时不在仰望星空。
然而她也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清楚自己的边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公民社会不可能突然从天而降。
狂飙般的进程固然诗意,其潜在的副作用却也未可小视。
公民社会的成长必须以日常生活经验的漫长积累为基础,
才是健康的和不可逆转的。
这就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需要以职业自治、社区自治展开的点滴推进。
就地出发,就成了通向公民社会的可行路径。
 
作为媒体,当然主要是从职业出发。
尽可能做好每一篇报道,做好每一篇评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介入公共生活,
来实现自己的人文关怀,而决不妄发过高的空论,
这正是南方周末本来的立场。尊重新闻共同体几百年积淀下来的智慧,
让职业伦理成为衡量这个职业的基本规则,
让内生力量成为这个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像珍视生命那样珍视公信力。
南方周末的诉求不过如此,
岂有他哉。

而最基本的职业伦理是什么呢?
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知情权,
让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最少阻隔。
南方周末是市场化的产儿,是读者的选择、读者的期待,成就了今天的南方周末。
读者是南方周末的衣食父母,对自己职业的忠诚,从根本上说,
就应该归结为对读者的忠诚,对读者知情权的忠诚。
这就要求信息的充分供给。这种充分供给在转型时代尤为重要。
转型时代是社会矛盾和冲突多发的时代,也是一个容易亢奋、容易走向极端的时代。
这就需要公民素养来纠偏。
信息的充分供给过程,就是公民自我教化的过程,
就是公民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回到理性、回到均衡的过程,
就是社会不断达成底线共识的过程。
推动这样的过程,是南方周末的天职所在,也是南方周末对读者最大的感恩。
 
敬畏人类良知,坚守新闻理想,感恩衣食父母。
二十四年,南方周末就这样一路走来,风雨兼程。
二十四年后的今天,南方周末只会更从容,更坚定。
二十四年的奋斗史,奠定了她的自信;公民社会不断成长的前景,
增长了她的自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提升了她的自信。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秉承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传统的南方周末,
秉承两三千年来知识分子济世情怀的南方周末,
扎根于中国土地的南方周末,扎根于人心的南方周末,
有足够的力量面向未来。
有人一时不理解不重要,同行偶尔误读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步,
都将是这个国家变得更好的一个记录,
都将是这个民族更有尊严地自立于世界的一个见证。

而这,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