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视频在TikTok上迅速走红,仿佛是由夜视监控捕捉到的画面:几只兔子在蹦床上欢快地跳来跳去,宛如在进行一场夜间表演。尽管视频画质略显模糊,但仍能清晰地看到兔子的动作,全网播放量已突破5亿次。

视频看似出自某家庭的监控摄像头,灯光昏暗,画面朦胧,却恰好捕捉到几只兔子轮流蹦跳的有趣场景,给人一种夜场演出的错觉。

视频详情如下:

标题写道:「刚查看了家庭监控,我想我们家后院来了几位特邀嘉宾!@Ring」。监控画面虽模糊,但几只兔子仿佛在尽情狂欢,这个既可爱又带点真实感的画面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兔子蹦床」播放超 5 亿!这条全网最火 AI 视频,是人类爱被「骗」的结果_AI生视频

视频数据截图在TikTok上获得了2500万点赞。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拥有百万粉丝的名人@Greg也评论道:「我从没意识到自己需要一群蹦床兔子,直到今天」。然而,这份可爱背后却是虚假的。经人发现,视频中的兔子并非真实存在,而是由AI生成的。

「兔子蹦床」播放超 5 亿!这条全网最火 AI 视频,是人类爱被「骗」的结果_AI生视频_02

在第5到第6秒之间,左上角的兔子突然“消失”。回过头再看,细节确实有些诡异。然而,与大多数“AI穿帮”视频不同,这次几乎没有人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年轻人,也纷纷感叹:“完了,我居然被骗了。”

但这并非一场骗局,更像是一场小型社交媒体的灾难:不是“我们被骗了”,而是“我们居然愿意被骗”。看似模糊得恰到好处,实则“骗”得恰到好处。

这段AI视频之所以能成功“欺骗”大众,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AI视频生成技术已经完美,而在于它“骗得刚刚好”。它精准地利用了我们对监控视频的固有印象,也精准踩中了最能让我们放松警惕的流量密码。模糊的夜视画质和静态背景,恰好掩盖了AI的弱点。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夜晚的监控录像就是模糊、黑暗且充满噪点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完美掩饰了AI视频的技术缺陷,例如在动作连贯性、阴影细节和背景动态上容易露馅等问题。因此,当它以“夜晚监控录像”的形式呈现时,画质本身的低清模糊反而成了障眼法,帮助其遮掩了真实感的不足。

之前的熊蹦床视频,同样的画质符合夜间监控特点,且背景是完全静止。

此外,尽管一些 AI 视频生成模型在处理前景主体方面已经相当出色,但背景的渲染往往会显得非常超现实。

而这段视频的背景是静止的,这又为 AI 规避了一个技术难题。

带「@Ring」的文案增强了来源可信度

视频发布者在标题中聪明地标记了家庭安防摄像头品牌「Ring」,一下子就让这视频的来源显得有理有据,让人感觉更真了。

「兔子蹦床」播放超 5 亿!这条全网最火 AI 视频,是人类爱被「骗」的结果_AI生视频_03

Ring 是一家智能安防公司

这个小细节营造出「这视频是别人家门铃拍到的」错觉,让人自动归类为「生活记录」而非「创作内容」。

「动物夜间搞事情」是互联网用户默认接受的 meme

无数次病毒式传播的视频,已经训练我们相信这个场景是真实的。猫晚上偷吃泡面、浣熊夜闯泳池、郊狼在蹦床玩耍,动物们总爱在人类不在时「犯规」一下。兔子蹦床这种事,怎么看都合理。

10 天前,一段 6 秒的视频渲染需要 60 秒,之后降至 45 秒,再到 30 秒,现在已缩短至 15 秒。

本周我们或许能将时间控制在 12 秒以内。

他同时表示,实时视频渲染技术有望在 3 到 6 个月内实现。

「兔子蹦床」播放超 5 亿!这条全网最火 AI 视频,是人类爱被「骗」的结果_AI生视频_04

马斯克 X 截图

这意味着,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兔子消失」这类穿帮镜头,在几个月后可能就几乎很难发现里面的 bug。

当 AI 视频在技术上无懈可击时,再去讨论「如何分辨真假」就失去了意义。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从技术本身,转移到更核心的问题上。

让我们被骗和狂欢的,其实不是 AI

视频的真相揭晓后,许多用户表达了一种「信仰崩塌」的感觉。

一位 TikTok 用户说,「这是第一个我相信是真的 AI 视频,等我老了肯定完蛋了」。另一位用户则表示,「现在我觉得我以后就会是那种被骗的老年人」。

这种从自信到恐慌的情绪转变,成了一个新的网络热点。

然而,将问题仅仅归咎于「AI 发展得太快」或「我们太容易被骗」,可能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事件的核心,

或许不在于 AI 技术本身,其实在于社交媒体平台本身的那一套玩法。

通过翻看视频的评论记录,我们发现人们在评论区的反应,呈现出来的几乎是同样的一个心理剧本。

「兔子蹦床」播放超 5 亿!这条全网最火 AI 视频,是人类爱被「骗」的结果_AI生视频_05

TikTok 部分评论截图如下:

首先有「天啊,这也太可爱了」;

接着是,「等等,好像不太对劲?」;

随后出现,「我被骗了?完了,难道我要变成容易被骗的老年人了吗」;

最终回归到,「但……我不怪它」。

我们正在和 AI 视频建立一种全新的「互动逻辑」。

我们不是完全相信它,而是默认它可能是假的,

但我们依然愿意停下来看看、点个赞、转发给朋友猜一猜,就像一个游戏。

「兔子蹦床」播放超 5 亿!这条全网最火 AI 视频,是人类爱被「骗」的结果_AI生视频_06

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系统,深谙用户的心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AI视频是真是假」已不再是关注的焦点,它更像是一种参与门槛:你看懂了吗?你能分辨出来吗?你被骗了吗?在AI迅猛发展的这两年里,我们常感叹AI视频和图片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由此心生恐慌,担心自己更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然而,「兔子蹦床」视频的病毒式传播,并非完全源于AI技术的「欺骗性」,而是深植于人类观众内心对「被欺骗」的某种需求。这些网友并非全然被动受骗,相反,许多人主动且心照不宣地参与了一场名为「假装相信」的集体游戏。这场狂欢的主角并非AI,而是人类自身。正是视频中那「一闪而过」的兔子消失bug,使得整个事件升级为一场全网参与的「找茬游戏」。假如视频完美无瑕,它或许只会迅速被新的视频所取代。

「兔子蹦床」播放超 5 亿!这条全网最火 AI 视频,是人类爱被「骗」的结果_AI生视频_07


电影《致命魔术》中,观众明知道魔术师在「欺骗」他们,但他们享受的恰恰是那种「明明知道是假的,却看不出破绽」的认知挑战。AI兔子的「穿帮」,就是这个魔术被揭穿的时刻,它让所有人加入讨论,从而引爆了传播。缺陷创造了争议,争议驱动了参与。

视频的真假不再重要,它所引发的混乱和讨论本身,就是流量的保证。

这种「我竟然也被骗了」的自嘲,迅速拉近了陌生网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了一种「我们都是容易被骗的笨蛋」的社群认同感。

由「共同被骗」而产生的连接,其社交价值远大于视频内容本身的真实性。

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学会有意识地享受这种「虚假内容」带来的乐趣,同时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但这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

潜在的危险不只在于 AI 的逼真程度,而在于当这种「集体欺骗」被用于恶意时,比如制造谣言或骗局。

我们需要建立的,是对信息「意图」的识别,而非仅仅对「真伪」的判断。

我们可以多问问自己:

这个内容想让我产生什么感觉?它最终想让我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