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通过算法聚合成一类实现用户信息标签化。
构建用户画像
① 用户画像信息:基本属性,购买能力,行为特征,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社交网络
② 行为建模: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预测算法,聚类算法
③ 数据收集:网络日志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网站交易数据
作用: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个性化营销及精准广告
静态数据来源:
—来源于用户填的个人信息,及算法模型预测的数据
动态信息数据:
--用户行为产生的数据:注册,浏览,点击,购买,签收,评价,退货等
—比较重要的行为:购买商品,浏览商品,放入购物车,关注商品等
根据行为可以得出标签:
潮妈族,纠结商品,最大消费,退货数量,败家指数,品牌偏好,用户活跃度等
确定标签与根据算法猜测的标签
—确定的标签:比如用户购买了或者收藏了某个商品等
—猜测的标签:比如用户的性别,是男性的概率0.8,另外还有很多模型:孕妇模型,潜在汽车用户模型,用户价值模型
比如:用户活跃度(活跃,沉睡,流失,未购买)
用户分群:电脑达人,数码潮人,家庭用户,网购达人,奶爸奶妈,单身贵族,闪购用户,时尚男女等
在电商这个场景下,我们构建用户标签体系主要根据用户在历史时间内的网购行为记录,从网购时间点、内容深度剖析,针对用户的基础属性、社交行为、互动行为、消费行为、偏好习惯、财富属性、信用属性和地理属性等八大维度构建用户标签体系,以期综合描绘平台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几例:
第一类是人口属性,这一类标签比较稳定,一旦建立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不用更新,标签体系也比较固定;
第二类是兴趣属性,这类标签随时间变化很快,标签有很强的时效性,标签体系也不固定;
第三类是地理属性,这一类标签的时效性跨度很大,如GPS轨迹标签需要做到实时更新,而常住地标签一般可以几个月不用更新,挖掘的方法和前面两类也大有不同。
又一分类:
标签类别 | 标签内容 |
人口标签 | 性别、年龄、地域、教育水平、出生日期、职业、星座 |
兴趣特征 | 兴趣爱好、使用APP/网站、浏览/收藏内容、互动内容、品牌偏好、产品偏好 |
社会特征 | 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社交/信息渠道偏好 |
消费特征 | 收入状况、购买力水平、已购商品、购买渠道偏好、最后购买时间、购买频次 |
不同的业务场景和范围,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标签的大类化分;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标签体系的规划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