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得出正确的答案,如何判断,如何快速学习和解决问题,如何达到全局最优解?

       有的人认为依靠足够的知识和高效的思维模型——如查理·芒格、司马贺;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天才——比如高斯、冯洛伊曼;有的人内在驱动力令人费解,甚至可以依靠强烈的热情和魅力影响现实,用直觉判断未来——像太祖和jobs。

       这三者皆有它的论据和逻辑,但不过是正确的废话,常人难以致用。

        第一种方法尚可学习,第二种方法根本毫无头绪,第三种似乎可以探究,却又难以捉摸。

        查理·芒格——大投资家,学习了心理学、数学、物理学、金融学、社会学、生物学……将不同的学科模型作为一个表格的坐标系:

        

系统化逻辑_栅格

栅格化思维




        冯洛伊曼——过目不忘、无穷所尽的记忆力;无弗远届的心算能力;鲁棒性极强的专注力。他许多论文是一边把孩子抱在怀里讲故事、哄他睡觉,一边援笔成篇——据计算平均每天八页纸的论文产出。



         


系统化逻辑_二维_02

 




        乔布斯则说服他人时,使用骇人的眼神、专注的神情,口若悬河的表述、过人的意志力。对事物评价极端,非黑即白。



        在二十多年前便预言网络无处不在、电子商务的火爆、互联网干掉中介商、以及云计算。



         ------------------------------------------------



         当我们从头开始,从最简单的问题:1 + 1 = 2 开始。



         它便涉及抽象思维,工作记忆,线性逻辑(或者称为演绎法)三大人类最基础的“理智”。



         将事物抽象为数字,将数字记入大脑,在大脑中计算——简直太简单了。



         接着,会使用到归纳能力(或者称为统计能力):1 * 2 = 2,1 * 3 = 3, 1 * 4 = 4



         再之后,会使用分解能力——将一个复杂的计算,分解为多个简单计算:


  


         11 * 12 = 1 * 12 + 10 * 12 = 12 + 120 = 132



         常人平时的思维模式,到此也就为止——使用了一次问题分解,若干次参数抽象,7次左右的记忆,以及3次左右的线性逻辑演绎——差不多是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当量。



        如果用上计算器——十多位数计算也不在话下,但这种思维,我依旧只能称为“一维思维”。为何?因为它只使用了一次问题分解,计算结果也只有一种固定结论。



         这也是普通人在复杂世界中思考时,会常常遇到的思维陷阱,让我们看看以下结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



         人因为大脑内存有限,加上人生格言和单选题般教育下的轰炸——特别是中国人。很容易将问题简化,把复杂世界的结果,归结为简单两三种原因。比如成功学家说你不成功,是因为你成功的愿望不够迫切,减肥减不下来是因为管不住嘴,某某某进了好公司是因为它的家庭背景好又是名牌大学毕业……



        真实的世界参差多态,不同的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千丝万缕,人生策略不可以依照两三个因素一路走到黑。



        ------------------------------------------------



        让我们来看下一个稍微复杂的问题:



        以下例子摘自采铜的思维运筹学导论(原理篇)

http://zhuanlan.zhihu.com/p/19874517



        有六个不同国籍的人,他们的名字分别为A,B,C,D,E和F;他们的国籍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意大利(名字顺序与国籍顺序不一定一致)现已知:


       (1)A和美国人是医生;


       (2)E和俄罗斯人是教师;


       (3)C和德国人是技师;


       (4)B和F曾经当过兵,而德国人从没当过兵;


       (5)法国人比A年龄大,意大利人比C年龄大;


       (6)B同美国人下周要到英国去旅行,C同法国人下周要到瑞士去度假。


        请判断A、B、C、D、E、F分别是哪国人?


         


       我们当然可以依靠线性思维,思考出一两个结论(A是医生,E是教师),作为推理的线索,不断再顺着几个条件顺藤摸瓜推导下去,更好的方法是列出一个表格,便显而易见:



        


系统化逻辑_最优解_03

 




        是不是很眼熟,和查理芒格的栅格思维异曲同工。



        我称之为“二维思维”,人的思考方式根本上是单线条逻辑,最多建立3-5条左右线条,当我们想要超越这种单线条,需要将复杂问题的所有起点,和所有终点分解开来、排列开来,在它们中间建立联系——可以是因果联系,也可以是量化计算,还可以是先后流程……



        


系统化逻辑_最优解_04

知乎信息架构图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一维思维是嵌合链条,二维思维是玩拼图。



        ------------------------------------------------------------------------------------------------------



        终于到了最难的部分——多维思维,系统化逻辑。



        让我们开始审视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如何写一篇吸引人的长篇小说?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商业计划?如何制定一项货币政策?如何开发一个互联网产品?如何管理一家大公司?



        OMG,作为一个零实践经验的小白,简直无从下手。



        让我们以长篇小说为例,它足够贴近常人的知识范畴——讲故事可能需要什么能力,常人也有足够的评价标准——什么才是吸引我的故事。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起点进行思考:



         (1)一篇吸引人的长篇小说有哪些特点?


         (2)我可以写什么样的作品?



       为什么我要思考第二个问题?因为现实世界永远会涉及到个人的局限性——我有什么样的热情及信念,拥有哪些资源和技能,我有限的时间如何规划……



       让我们尝试用二维思维将这两个问题简化:



          


系统化逻辑_最优解_05

 




       分解除了新问题,太好了——依然无法解决,但至少我们有了头绪。



           什么叫做令人印象深刻地人物与对白?


           什么叫做忍不住一直往下看的情节?


           科幻/爱情/暴力/色情/武侠等元素如何切入故事?


           怎么引起情感共鸣?


           符合人情绪的起伏曲线,既不累也不乏味?OMG,这个更难了。



       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无法百分百如《金字塔原理》中那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也难以像《形式综合论》中那样——每个子系统内部的因素,相互间关联要尽量紧密,而分属于不同子系统的因素应关联越少越好,子系统之间应尽量相互独立。



       


系统化逻辑_最优解_06

复杂问题像一颗完全透明的棱镜,从不同的面向思,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将子问题比喻为棱镜的不同面向,这些面向之间,又紧密关联,难以一刀切。我们只有从光线折射的规律中,得出棱镜的形态。



       与其在表层盲人摸象,不如深入各面向之间逻辑关系。



       将吸引人的情节作为一个思考面向,它一定包含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对白(另一个面向),这些对白往往也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第三个面向),子问题之间的因果联系错综复杂。而且,我们知道,这些问题全都在描述表面现象,而不是更本质的内在逻辑。



        我们得继续分解子问题:



        从第一个开始:令人印象深刻地人物与对白。


       


        印象深刻源于两点(1)重复,(2)反差



        反差:一个吃肉打架的和尚,一位喜爱打猎的素食主义者,一个身材1米6的篮球运动员,一个生活在十六世纪却注重人权的太监。



        重复:重复表现人物的口头禅,眼神与行为——吸烟斗的福尔摩斯、挥舞金箍棒的孙悟空;也可以用不同方式重复表现人物的性格:听牡丹亭落泪、葬花的林黛玉。



         我们开始思考人如何认知人物,如何认知故事情节,如何随着情节进展而升起情绪和好奇心。不同的外在外在推导出几个更深入的问题——认知与情绪。



         我们这时候稍微清理了一下小说中的各种概念,将概念与更深入的问题联系起来。



        


系统化逻辑_最优解_07

 




        这是一个三维的矩阵了,在不同小说概念里——用到不同的手法——达成不同的感受。



        而这些手法也分为大手法(对仗、应和)、小手法(色情/暴力)、也有大小皆可的手法(反差);感受,同样有立刻可以得到的小感受——刺激感,也有看完了才能感受到的完成感。


       


       至此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的分解和解码,将“一篇吸引人的长篇小说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解码为了一个三维问题。



        我们发现还可以继续分解得更具体——比如人物的行为模式就可以分解为对白、生活习惯、着装特点等等。



        不止如此,第二个大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可以写什么样的作品?



       我们不得不继续分解问题,在不断分解和解码中,会得出各个抽象层次的多维矩阵——就如同一个金字塔般的问题与概念之网。



       


系统化逻辑_栅格_08

 




       


       我们要自己建立很多中间概念,为子系统命名。



       这就像不同抽象层次的多维度矩阵一样,从最高层开始向下依次解决,上层的结论可能就是下层的条件,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思考。



        当我们在最下层写出第一个答案时,才会启用直线式思维,才开始“执行”。



       ——我所理解的系统化逻辑。



        即使到这一步,依旧无法获得复杂问题的最优解。悖论在于——分析问题的同时,我们就在解决问题,当我们跳出问题的界限,以一个更大的视角看待问题,我们依旧需要再次分析新的视角。同时人类的时间有限、知识与信息有限、而无法做到整体优化的同时局部细化的全面分析。人类无时无刻都在犯错,只是看谁犯的错误更少。



       学会系统化思维,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它仅仅为人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外在工具,利用互联网和这个工具也许可以接近冯洛伊曼过目不忘、无穷所尽的记忆力;无弗远届的计算能力;和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型。



       接下来,是更更更更更难的部分:鲁棒性极强的专注力、迅捷的思维效率、令人费解的驱动力、能影响现实的强烈热情和魅力,和看见未来般的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