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凋零,合伙当道_商业模式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香港译作「群众集资」,台湾译作「群众募资」。
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

这玩意早就存在了,用“合伙”来表示更通俗易懂。
过去做事,合伙的很多的,只是由于现实地域的限制,侧重熟人之间少数人之间的行为。
有了互联网和互联网平台,合伙行为更容易实现。

1、P2P债权众筹
以P2P网贷为首的债权众筹,通过平台筹集资金给借款人(也可能是平台自己)。
借款人按月还本金和利息给投资人,平台收取借款人的融资服务费。
凋零:贷款,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一直是主力军,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居多,不少P2P平台都和小额贷款公司有一定的关系。
诈骗跑路、经营不善、坏账太多、逾期难催收。
核心原因还是“商业模式”有问题,信誉好的人企业和个人都去找银行,4%到8%年化,P2P平台贷款利率在16%到32%。
理财人的收益得10%年化,平台至少5%左右经营成本,借款人16%都算很低的了。
信誉不好的人,坏账率就高,平台如果刚性兑付,资金压力太大。
如果不刚性兑付,找借款人追债,成本太高,理财人也很急。
利息没赚多少,本金却没了。
而银行信誉好,有国家背书,资金成本特别低。

2、股权众筹
DJ平台,一大堆烂项目,直接关了。
360很创新,依然卖了。
36诈骗风波,老项目黄了一大堆。
股权众筹,本质是风险投资VC的接盘侠。一些不好融资的项目,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向不明真相的群众兜售股权。
凋零:和P2P类似,平台的收入来源于项目融资金额*佣金比例,比如100万融资,5%服务费,共5万收入。
这5w收入,平台人工成本,房租,寻找项目,洽谈合同,向投资人介绍,还有好几年的投后服务。
假设1个项目生命周期是3年,光是微信群聊各种解答,持续3年,都会让一个人失去耐心。
人多了,你一言我一语,就乱了。

3、店铺众筹
有的平台是做成了P2P债权,有的平台做成股权,风险在债权和股权之间。
问题在于,实体经营里,很多老板的素质很低。
需要钱向你融资,赚钱了“老子凭啥子给你分红”,这种心态是很容易产生的。
本来就是小生意,赚点钱不容易,后期不断分给这帮不干活的投资人。
对比店铺,股权众筹稍微可行,是因为股权是干大事的,创始人的30%股份就值很多钱,除非退出,也几乎不分红。
凋零:“买房兴邦,实业误国”的大环境下,实体经济的房租成本非常高,而且只会越来越高。而且有了网购和快递,
很多地方实体经济的成本一旦搞过网上,就不好卖了。店铺众筹平台,收入一是项目融资时的服务费,一锤子买卖。
收入二是分红再收一笔佣金。增量收入在分红佣金,但是对平台的项目挑选和风控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有零售风控选址等各种能力。
凡是做平台的,大多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年就做成全国知名的,各种地方加盟,rr投听说就这么做烂的。

4、公益众筹
主要是企鹅等一些大厂能坚持,不愁运营资金,免费做慈善平台,帮助筹集慈善资金给YY。
积善积德,这也是收益。
而小厂就做不得,不赚钱,也没那个信誉口碑。
做得最成功的,感觉是福利彩票。
贪腐,不用多说。

5、实物众筹
这个才是稍微可行的众筹方式,一起出资,举办一次活动。
大家一起出资,有点类似预定,可以低价买一个实物商品。
出资总体比较少,就算遇到问题,也懒得去维权了,不了了之。

收一收,几个根本原因:
1、平台的商业模式存在根本缺陷,收入单一且不足,创新不足却急功近利。
2、债权股权类,持续时间较长,沟通尤其是投后,是一项巨大的成本。
3、投资类众筹是高风险行为,风险识别不足,而期望过高。
4、法律环境严重滞后,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合伙才是出路。
熟人之间,由于长时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沟通成本低,违约成本高,才能集中资金和人力,专注在做事上。
少数几个人合伙开公司、合伙开店、合伙做股权投资,成功的希望更大一些。

理论上,人数越多,成功概率越低。
机会总是有限的,人多了,分到每个人手上的自然就少了。
如果每个人都很容易赚到钱,享受到额外的福利利益,谁还会从事生产劳动,实实在在的产生增量财富。

当一件多数人都赚到钱的财富效应传播到你的时候,这往往是一个危机。
有危而无机。
保重~
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