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环境:

Redhat6.5

开发板:

Tiny4412 (ARM Cortex A9)


1.  ​在内核源码中创建自己的目录


【内核驱动】 在内核源码中添加第一个驱动程序_驱动  


2. 在对应的目录中创建源文件和Makefile文件


【内核驱动】 在内核源码中添加第一个驱动程序_驱动_02 

3. 对应文件内容如下:


up.c内容如下:


  修饰符__init 的作用是程序在编译的过程中会标识__init段,以此对程序进行优化处理,调用完之后,自动释放空间。


【内核驱动】 在内核源码中添加第一个驱动程序_test_init_03


Makefile内容如下:

【内核驱动】 在内核源码中添加第一个驱动程序_linux_04


4. 修改父目录中的Makefile文件


[root@localhost uplooking]# vim ../Makefile 


修改后内容如下:


【内核驱动】 在内核源码中添加第一个驱动程序_修饰符_05


注意 / 不能少  表示目录


5.  编译


[root@localhost linux-3.5]# pwd

/var/opt/linux-3.5

[root@localhost linux-3.5]# make -j4


   编译结果如下:

【内核驱动】 在内核源码中添加第一个驱动程序_test_init_06


6. 重新烧写内核并进行测试


【内核驱动】 在内核源码中添加第一个驱动程序_驱动_07




嵌入式学习交流群:14384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