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人生苦难重重」。

人只有明白这个伟大的真理,才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才会释然,才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我们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东西。“「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

然而,我们总是回避问题,而不是直接面对它们;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承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而解决人生的关键在于「自律」。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自律有四个原则:「延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1.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拥有足够的自制力,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 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
  • 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人人都有这样的倾向:问题一旦出现,就想立刻解决,不然就会思绪烦乱、寝食不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切实际,但与之相比,那种希望问题自行消失的态度更为低级、也更具有破坏性。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一直以负熵为生,但偶尔也会失落:克制到什么时候是个头,什么时候可以快乐?最近看到两个观点得以解放:一个是本节的观点,坚定了我延迟满足感的信心;另一个是把长期和短期结合起来,这样便不会因为过于延迟而产生疲惫,这与自律的第四点“保持平衡”不谋而合。)

2.承担责任

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阻碍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很多人显然忽略了这个道理。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也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体现。

谈到承担责任便要提到两个症状: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表现为我本来可以、我本不应该),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表现为我不能、我不得不)。

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或是人格失调症,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负责,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难题。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逃避责任的倾向。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其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想要躲开这种痛苦,为此「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很多人会感觉自己无法应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他们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而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了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便会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这点很棒,我们有权利选择内卷还是养老,而不是责怪我们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3.忠于事实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如果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条原则。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想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如果地图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造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为“移情”。尽管移情极具普遍性和破坏性,但其表现往往并不明显。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我们必须忠于事实,尽管这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我们必须忍受暂时的不适感,追求事实而不是假象,并承受这一过程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等于把自己关进了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笔下的“单间牢房”——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使我们倾向于选择逃避。而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以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现实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也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改变。「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改变本性,超越本性」。

谎言通常分为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地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被冠以“白色谎言”的头衔,不意味着脱离了谎言的实质,并值得原谅。与黑色谎言不同,白色谎言常被认为是善意的谎言,戴着“不想伤害别人感情”的面具,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宽容和认可。实际上,这样的“保护”没有任何效果,这方式本身完全是错误的。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觉的欲望。那么,怎样做才不致违背忠于事实的自律精神呢?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原则:

  • 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
  • 其次,要牢牢记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
  • 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讨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
  • 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
  • 第五,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工作,只有以真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
  • 第六,评估的要领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

最后一点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通常会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

4.保持平衡

自律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任务,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你要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隐瞒部分事实和真相。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你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换句话说,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条原则。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不妨以生气为例。当我们心理或生理上受到侵犯,某个人、某件事令我们伤心和失望时,我们就会生气。要正常地生活,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时候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另一方面,我们受到侵犯,不见得是侵犯者对我们怀有敌意。有时候,即便他们果真有意而为,我们也要适当约束情绪,因为正面冲突只会使处境更加不利。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要想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克制脾气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表达生气,还需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自己的“情商”。相当多的人直到青年乃至中年时期,才能掌握如何生气的本领,而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如何生气。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不肯放弃风驰电掣一时的快感,来换取转弯时的平衡,最终让你体会到: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时,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某一部分。除非永远停留在原地,中止生命之旅,否则这样的放弃是不可避免的。

相当多的人都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不想经受放弃的痛苦。诚然,放弃可能带来不小的痛苦。这种痛苦的程度取决于所放弃的东西的规模。小规模的放弃——放弃速度、放弃发怒、放弃写演说词式的感谢信,并不会带来太大的痛苦。但放弃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则可想而知。「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有些时候就必须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放弃。」(看来不能我全都要,要学会放弃,自我和解)

在人生过程中必须放弃的生活环境、个人欲望和处世态度。放弃这些的过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

放弃自我,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有一种暂时的放弃自我值得一提,因为这一种放弃是成年生活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也是促进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工具。这种技能称之为“兼容并包”,是“保持平衡”这一原则的一个子类型。“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兼容并包的道理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放弃的痛苦是死亡的痛苦,但是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