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林语堂 著
出 版 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 S B N : 9787561337561 

读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寻求快乐的过程_生活


我被他处世为人态度所吸引。看他的文字,觉得他是一个很潇洒的人。很多句子,会让你不禁佩服他的处世气度。“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

他可以把生活的目的描述的如此实在,让人不会迷惑,更让人觉得爽快。“人生于世。所碰到的问题不是他应该以什么做目的,应该怎样实现这个目的,而是要怎么利用此生,利用天赋给他的五六十年的光阴。他应该调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这种答案跟如何度周末的答案一样地实际,不像形而上的问题,如人生在宇宙的计划中有什么神秘的目的之类,那么只可以作抽象而渺茫的答案。”

“印度故事中的亚当是快活的, 他和他的妻子在美丽的大地上漫游着. 过了几天, 亚当跑来对上帝说: " 把这女人领开去吧, 因为我不能和她共同生活. " 上帝答应他的请求, 把夏娃领开去了. 于是亚当觉得孤独, 依然不快活; 过了几天, 他又跑来对上帝说: " 把我的女人还给我吧, 因为我没有她不能生活. " 上帝又答应他的请求,把夏娃还给他. 再过了几天, 亚当跑来请求上帝说: " 请你把你所造的这个夏娃领回去吧, 因为我绝对不能和她共同生活. " 智慧无限的上帝又答应了. 后来亚当第四次跑来找上帝,诉苦说: 他没有他的女伴是不能生活的. 在这个时候, 上帝要他立下诺言, 说他不要再改变主张, 说他要和她同尝甘苦,尽他们的能力所及, 在这世上过着共同的生活. 我想甚至在今日, 这幅图根本还没有什么改变. ”,最后一句话是点睛之笔,我想大家读完这个故事,不管是已经身陷故事之中的人,还是还未进入故事的人,都会会心的一笑。

他对于多读书的好处,评论的十分生动。“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早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后,看其相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可以获得益处和乐趣。”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的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相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读这段话有种顿悟的感觉,认为本来就是如此的,只是没有人告诉我,现在有人把这个很清楚的使用文字展现在我面前。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最大的帮助是让自己试着去轻松地、快乐地生活。做事情不能只注重结果,更应该注重过程。要让过程变得“愉快”,这样即便结局不好,也没有关系。亦即便结局是好的,也不至于过于轻狂。况且,按常理来说,要做成功一件事情是很难的,十之八九是失败的,即便成功,其过程也已经耗尽心力。所以只注重结果,势必是会不快乐的,长此下去,那人生肯定是苦难的。与其这样,何不寻求快乐的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