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周末的冬日午后,一杯清茶也换做了一碗梨汤,习惯驱使着感冒初愈的我坐在书桌前,回首2024这一年。
时光,悄悄地,从指尖溜走,只留下回忆的碎片。拾起那些散落在角落里的记忆碎片,将收获和喜悦任性地拼接起来,将蹉跎和烦恼扔进垃圾桶,于是,就形成了这一篇关于2024年的年终文字。
工作
作为一名首席架构师, 自己在联想诺谛智能已经工作一年多了,除了AI方面,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对“需求工程”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业界中很多项目的失败并不是工程能力的不足,而是需求的边界不清。

妻调侃说,“这是你的第13份工作了吧,没见过你这样工作不稳定的人”。确实是工作过13家企业了,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有多个初创公司,有新三板企业,也有大型互联网企业,经历了很多的人和事,为什么会如此呢?不仅是因为有一颗躁动的心, 而是“努力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下限,选择却为了提高自己成长的上限”。因选择而犯错难以避免,但不做选择往往更加糟糕,尤其当时代淘汰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连招呼都不会打一声。
在诺谛智能,又一次找到了久违的乐趣,这一年致力于打造柔性软件工程的最佳实践。尽管组装式架构软件的理论由来已久,但业界的实践却一直处于探索阶段,以至于在去年的《架构软件工程的未来》中仍将“smart composite techologies” 视为未来的软件工程趋势之一。

而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似乎可以给架构师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核心在于语义化表达, 对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尝试语义化表达是很大的挑战, 也是很大的机遇。服务语义化的前提是服务自身要做好高内聚低耦合,把服务看成原子,进而构建元素周期表,从而实现最终的官能团乃至一个个的软件产品。没有捷径,但我们可以笃定前行。
学习
选择了IT行业,就选择了终身学习。没有什么行业比得上IT行业的变化了,从当初使用5寸软盘驱动的长城0520 计算机到现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促使一个从业者只能持续学习,即便如此,仍然可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能是“费曼学习法”,那么读书和写作应该是同时出现,相辅相成。在很多时候,读英文原版的著作可以感知到技术的前沿,那么翻译一本书并形成译作出版可能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孪生体。而且,去年出版的译作《持续架构实践》一书还获得了一定的好评。
去年的耕耘(尤其是那些脱离工作而赋闲在家的日子),迎来了今年的收获,年初的时候有两本译作面市:
这是两本关于DevOps 的书,相比而言, 我更喜欢《基础设施即代码》一书, 以模型驱动的DevOps 来实现基础设施的敏捷化服务。学以致用, 在诺谛智能实现云服务和IDC的混合敏捷化已经放到了工程日程中。
一起读书,一起讨论,译作的过程还可以进一步与新老朋友们交流,同样是一种乐趣,例如年中出版的《实时分析实战》一书。
面向一个技术方向,例如大模型及其应用, 通过系统化地学习和在工作中的不断实践, 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受,自己的这一系列已经有54篇文字: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AwOTcyNzA0OQ==&action=getalbum&album_id=2986642575455404032&scene=173&subscene=&sessionid=svr_01a6164403f&enterid=1735441993&from_msgid=2658978424&from_itemidx=1&count=3&nolastread=1#wechat_redirect。
系统性写作,将以往的经验和收获形成文字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历时3年又7个月,几个朋友和我终于完成一本新作——《性能之道:分布式系统全栈性能优化》
由于写作的跨度较大,周期较长,期间又有了很多不同的感悟,例如,如何凝练系统的性能指标,既具有全面的完备性又让普通人可以听得懂?在面向AI 的系统中如何进一步优化软件性能?于是和两个朋友着手写了一个姊妹篇,来弥补本书中留下的一些意犹未尽,预计明年可以付梓。
分享
分享是助人为乐,而不是好为人师。
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再一次做客清华园,又一次分享《软件架构的深入浅出》这一主题, 和去年相比,做了较多的内容调整,增加了人工智能相关的篇幅,例如《大模型应用的10个架构模式》。
种种原因,导致了今年的Qcon活动没有成行, 后来由于接受了好友的邀请,还是参加了今年的SACC, 分享了大模型应用开发范式的相关内容。今年的SACC采用了新的形式,座谈形式的闭门会可以对很多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由于成为了腾讯云TVP,于是参加了腾讯云TBP第10期的读书会活动,分享了有关读书与写作方面的心得体会,主要仍然是费曼学习法,讲述自己对高效习惯的理解,将7个习惯压缩成3个的话,就是我经常提及的团队管理ABC, 详情参见https://mp.weixin.qq.com/s/GX_TSGsp6ffKYycNhTGEOg。
作为福利, 我参加了腾讯云TVP走进民生银行的活动——解锁新时代企业财富密码,有很多老朋友再次相逢。八年前的海峰还在当当网,今年在TVP的活动中留影纪念,一不留神错过了和一乐的合影。

腾讯云架构师技术同盟成立的时候,自己撰写了《大模型应用的10个架构挑战》一文(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481162),并参加了当天的活动——智效融合,构筑未来。会上老师们的分享都很精彩,在很多点上都产生了共鸣,这或许是参会的另一种乐趣。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活
对一个老码农而言,日常的运动主要是每天行走一万步,最大的运动量可能就是每周的跑步了。一般都是五公里,如果心情好或者状态不错,也会跑一个1024。

伴着少年的第4个大学暑假,我们回了一次东北,稻田、瓜田、菜田以及傍晚屯子上空的炊烟,依然如故,只是再也不见村口眺望归家游子的老人。我们还顺便去了一趟漠河,权且当作他的毕业旅行吧。

去年高考结束的时候, 我陪妻去了《梦里河山:烟雨大理》和《梦里河山:难忘腾冲》;今年的高考结束后, 我们选择了去西北,过张掖,去敦煌,见莫高窟,留下了《梦里河山:西北随笔》一文来记录旅程。

一路上,丹霞七彩的震撼,嘉峪关的雄壮威武,东台吉乃尔湖的迷幻童话,还有醉人的水上雅丹。

回归青海湖,在归途中,一首诗,一座城,在德令哈的诗人纪念馆——

幸或不幸,妻今年仍然教高三,毕业年级的辛苦,家属都有了切身的体会, 能够看到师大附中的彩霞满天,也能够看到夜幕里教室的灯光。


父母离去多年以后,自己去年终于把乡下的院子装修完成了。今年,感谢老高帮我布置了花木,感谢堂兄帮我浇水侍弄菜园,于是,生活中多了很多家乡的情愫。

除草,成了回到村庄的重要理由。
枯萎,无法避免,如人之生老病死;
荒芜,无法接受,如碌碌无为一生。

夜晚悄然降临,村庄被一层柔和的暮色笼罩,仿佛大自然轻轻拉上了一幅宁静的帷幕。喧嚣了一天的世界渐渐沉寂下来,只留下偶尔几声虫鸣或远处犬吠,为这静谧添上几分生动而不扰人的韵味。心灵仿佛在这里找到了归宿,所有的烦恼似乎都随着夜风飘散而去了。

少年远行
《少年远行》记述了那半年多时光里少年的心路,好在天道酬勤,最终获得了去英国读研的机会。他的身影在机场的海关门前远去那一刻, 我终于体会了什么叫百感交集。

安全地转机,安全地落地,安全地从伦敦坐上巴士,一直到安全地抵达在牛津的宿舍,一个老父亲的心才放进肚子里。
又一次开学,又一次旅程的开始。
笑容,久违地出现在了少年的脸上, 我自己也感到了欣慰。

一个普通家庭的少年在他乡求学并非易事, 一日三餐都要自行打理,但由于课业的繁重,逐渐地,逐渐地,做饭反而成了少年在一天里的放松时光。一直等到了圣诞假期, 少年终于去了一趟伦敦。

或许,每个人都有或没有各自的信仰。
或许, 人生本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