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10 月运作报告提出问题的跟进
10月的报告中提到两个问题,一是 openEuler 社区的 Maintainer 能力参差比较明显,二是 PR 审视与合入缺少规范。经过内部讨论,社区在 11 月采取这样几个措施。Maintainer 的能力提升。@zyp-rock 和 @overweight 两位同学在组织准备 openEuler社区开发指导课程需求收集。这是由 @zyp-rock 发起的任务,希望集合社区的力量一起完善开发指导课程。@overweight 还自告奋勇承担了和几个 SIG Maintainer 的交流工作,通过这些前期交流收集到更多的问题和诉求。我们也邀请了北京大学的周明辉老师对 openEuler 社区的运作做分析。周老师很热情的反馈了对社区运作洞见和建议。我们感到收益良多。一方面启动讨论这些建议在社区具体的落地方式,另一方面也邀请周老师在峰会上给社区所有的 Maintainer 做一个报告,介绍她对 openEuler 运作的建议。随着 openEuler微信小程序的上线,我们也高兴的看到越来越多的 SIG 例行化使用这些基础设施,例如:会议预定和线上纪要记录。有效的 SIG 例行会议从 10 月的 20 次,上升到 11 月的 41 次。有些 SIG,比如 sig-Java,已经开始例行每周的线上讨论;比如 dev-utils 的 线上会议纪要 就清晰而且开放。这段时间 @myeuler 经常接入 SIG 例会旁听进展,他给各个 SIG 的建议如下:- 各个企业内部的 PPT 拿到社区讨论时,请提前脱敏,避免给其他与会人造成困扰。包括但不限于产品代码,路标等等。
- 对于遗留问题,在社区中提交相关的 issue 保证相关议题不丢失,建议会议的开始对遗留问题能够做审视和闭环,避免出现“议而不决”。
- 固定与会人需要保证时间,避免轮到议题时负责人缺席,议题取消的情况发生。Maintainer 是社区主心骨,开发者也是希望听到 Maintainer 的声音。
- 参会的议题还是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建议用简洁明了的 PPT 来引导听众。
- 沟通语言上向社区统一,避免各个企业内部术语,特别是华为的员工。
- SIG 组除了日常的例行事务,需要多讨论 SIG 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每一个 SIG 都能拥有自己原创的项目。
openEuler 与学术界的合作
在 2020 年,openEuler 社区参与了中科院软件所发起的开源软件供应链点亮计划 ,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前正在举办的 openEuler 高校开发者大赛,也吸引了众多参与者。但我们认为 openEuler 与学术界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能够在未来的 2021 年进一步拓展 openEuler 社区与学术研究机构的互动。比如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基础学科教育领域,openEuler 可以作为实验或者竞赛的平台;比如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新技术探索,可以通过 openEuler 做集成验证与发布;比如开源生态的运作,可以把 openEuler 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分析。我们也注意到国内学术界对基础软件,对开源社区运作的研究投入还在不断增加。技术委员会希望搭建一个连接 openEuler 社区,参与社区的商业公司,以及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桥梁。具体的方案,计划在 openEuler Summit 上讨论。LTS 版本开发
openEuler 20.03-LTS-SP1 在11月23日已经代码冻结,进入了第一轮封闭测试。这个 SP 版本中,目前看除了 LTS 已有本身软件演进与特性增强外,树莓派、DDE、UKUI 以及 HA 都有计划集成到社区版本中。具体的特性与问题修复清单,将在 LTS-SP1 发布之后完整说明。这是第一次 LTS 的 SP 版本开发,社区与合作伙伴之间还有不少需要磨合的点。但值得一提的是,@charlie_li 分享的 LTS-SP1 测试方案文档,这应该是除了文档团队之外,第一份基于 Creative Common 协议发布的 openEuler 开发过程文档。虽然是一小步,但也体现了 openEuler 坚定向透明、开放共建的方向前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