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pencv中的绘图函数1、线段绘制函数:cv2.line(img,pts,color,thickness,linetype)参数说明:img:待绘制图像; pts:起点和终点;color:线条颜色,是元组形式的数据,如(255,0,0);thickness:线条的粗细,-1为填充,默认值是1;linetype:线条的类型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cv2 #
转载 2024-03-25 21:18:51
36阅读
绘图函数(1)直线cvLine函数其结构 void cvLine(//画直线 CvArr* array,//画布图像 CvPoint pt1,//起始点 CvPoint pt2,//终点 CvScalar color,//颜色 int thickness = 1,//宽度 int connectivity = 8//反走样 ); 实例代码 #include <cv
转载 2024-05-09 18:32:41
66阅读
提交作业时需把public class Homework_1改为public class Main第一周作业温度转换题目内容:写一个将华氏温度转换成摄氏温度的程序,转换的公式是:°F = (9/5)*°C + 32其中C表示摄氏温度,F表示华氏温度。程序的输入是一个整数,表示华氏温度。输出对应的摄氏温度,也是一个整数。提示,为了把计算结果的浮点数转换成整数,需要使用下面的表达式:(int)x;其中
基于opencv的车道线识别(方法二)效果图语言:平台:所需的库步骤及原理1.导入库2.二值化3.提取感兴趣区域4.剔除噪点5.找出值不为零的点(即车道线),并将其绘制在原图上。完整代码 效果图语言:python平台:pycharm所需的库matplotlib numpy cv2步骤及原理1.导入库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
转载 2023-08-30 16:19:33
196阅读
# Python OpenCV 车辆跨线检测与计数 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繁忙,车辆计数和监控已经成为交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Python中的OpenCV库,可以实现车流量的实时监测。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车辆跨线检测来进行计数,并提供相应的代码示例和设计图。 ## 1. 车辆跨线检测的原理 车辆跨线检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拍摄交通流量视频并对图像进行处理,识别出在特
原创 2024-08-03 07:45:01
149阅读
水下机器人使用openmv巡线使用色块进行巡线使用findblobs进行颜色识别使用快速线性回归循迹自动颜色跟踪 使用色块进行巡线使用findblobs进行颜色识别GeometryFeature.pyclass GeometryFeature: def __init__(self, img): self.img = img @staticmethod
转载 2024-08-26 22:46:42
215阅读
目录1. 基本思路2.代码3.局限性 1. 基本思路 1. 保证图片背景尽量为纯黑或纯白 为了数量检测的方便,将垃圾的背景设置为纯色,最好是纯黑色或纯白色,一会解释原因。 2. 将RGB图片转为灰度图 3. opencv找到能将灰度值最大程度分开的阈值retopencv的算法自动找到最合适的阈值ret,ret能将灰度图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最大限度的区分开。灰度图每个像素的灰度值为0(纯黑)到255(
 思路:1、通过形态学操作、阈值处理、距离变换等方法,使得各个轮廓分开2、计算轮廓数量 1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2 #include <iostream> 3 #include <math.h> 4 5 using namespace cv; 6 using namespace std; 7 8 9 int main
转载 2018-10-07 16:09:00
124阅读
7点赞
1评论
关于提取车道线的问题,请大佬指教提示:文章写完后,目录可以自动生成,如何生成可参考右边的帮助文档 文章目录欢迎使用Markdown编辑器新的改变功能快捷键合理的创建标题,有助于目录的生成如何改变文本的样式插入链接与图片如何插入一段漂亮的代码片生成一个适合你的列表创建一个表格设定内容居中、居左、居右SmartyPants创建一个自定义列表如何创建一个注脚注释也是必不可少的KaTeX数学公式新的甘特图
Opencv-Python处理车道线检测1.导入我们先要找一张图片,对其进行检测.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math # 读入图像 img = cv2.imread('lu.jpg',3)2.Canny边缘检测为了突出车道线,我们对图
在我们一开始学习java是并不是直接就使用java的集成开发环境,而是通过记事本写java代码,然后在DOS窗体下编译运行的。那么掌握一定的DOS窗口的操作命令就是必要的。1. 常见的DOS窗口操作命令:磁盘名:回车 盘符的切换 dir:列出当前目录下的文件以及文件夹 md:创建目录 rd:删除目录 cd:改变指定目录(进入指定目录) cd..:退回到上一级目录 cd:退回到根目录
1. 概述JVM中的程序计数寄存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中,Register的命名源于CPU的寄存器,寄存器存储指令相关的现场信息。CPU只有把数据装载到寄存器才能够运行。这也是有人称他为 程序寄存器的原因这里,并非是广义上所指的物理寄存器,或许将其翻译为PC计数器(或指令计数器)会更加贴切(也称为程序钩子),并且也不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JVM中的PC寄存器是对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 计菌器以及比 Hawksley 计菌器等,它们都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基本原理相同。后两种计菌器由于置上盖玻片后,总容积为 0.02 mm,而且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
转载 2024-03-27 10:41:47
117阅读
目录前言计数法例题:好数对的数目问题描述思路分析代码计数法的改进——计数数组练习:唯一元素的和问题描述提示思路分析代码相似题目吧!计数计数法的关键在于:使用 计数器 对目标的数量等进行统计。例题:好数对的数目链接:1512. 好数对的数目问题描述给你一个整数数组 nums 。 如果一组数字 (i,j) 满足 nums[i] == nums[j] 且 i < j ,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组 好数对
 一、引言在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如何从当前的图像中提取所需要的特征信息是图像识别的关键所在。在许多应用场合中需要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直线或者圆。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霍夫(Hough)变换,其为图像处理中从图像中识别几何形状的基本方法之一,应用很广泛,也有很多改进算法。最基本的霍夫变换是从黑白图像中检测直线(线段)。这篇文章就将介绍OpenCV中霍夫变换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知
 任务:用c++在图片上画线之前用过python的opencv,所以直接想到了用c++的opencv来画线。但关键就是VS中如何配置c++ opencv库的问题: vs中opencv库的配置: 1、创建工程:可以创建控制台工程也可以创建空工程。  2、打开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和属性管理器 打开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视图>>解决方案
转载 2024-04-07 20:10:42
58阅读
目标在本教程中,您将学习如何:使用OpenCV函数cv :: morphologyEx应用形态转换,如:开盘闭幕形态梯度顶帽黑帽理论注意下面的解释属于Bradski和Kaehler 的“ 学习OpenCV ”一书。在前面的教程中,我们介绍了两种基本的形态学操作:侵蚀扩张。基于这两个,我们可以对我们的图像进行更复杂的转换。在这里,我们简要讨论OpenCV提供的5个操作:
分水岭操作的原理及实现分水岭操作的原理: 把图像看成是山峰与山谷的交汇。山峰就是转化成灰度图后数值大的地方,山谷就是转化成灰度图后数值小的地方。在每个山谷以不同颜色的水从下至上注入进来,水位线在每个山谷慢慢上移,最终不同颜色的水会交接,交接处就是我们要找的分水岭。分水岭操作的实现,以及一些关键的解释都在代码块中:# 分水岭操作: # 流程:输入图像--->灰度--->二值化---&gt
随着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在工业和生活中都应用广泛。传统的计数方法常依赖于人眼目视计数,不仅计数效率低,且容易计数错误。通常现实中的对象不会完美地分开,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图像处理将对象分开,学习了***贾志刚老师***的OpenCV对象提取与计数课程,现复盘整理如下。1、方案思路图像预处理,二值化分割;使用形态学操作,初步将粘连对象分开;距离变换,分离粘连对象;连通区域计数。2、重要函数全局
opencv实现: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Mat src, src_binary,dst,src_distance; src = imread(“D:/opencv练习图片/维生素片机器视觉检测和计数.png”); imshow(“原图片”, src); Mat kernel = getStructuringElement(MORPH_RECT
  • 1
  • 2
  • 3
  • 4
  • 5